行走基隆更安心!市府全面改善行人通行品質

市長謝國樑視察仁三路廟口騎樓整平工程(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在城市發展與居民日常之間,步行空間的品質成為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基隆市長謝國樑上任後,將「行人友善」視為城市治理的核心之一,透過騎樓整平、人行步道串聯以及交通宣導等多元措施,致力打造一個「有序、便利、安全」的步行環境,讓市民與遊客都能自在漫步、安心通行。
有序通行:從孝三路開始的平衡之道
面對孝三路早餐店林立、騎樓擺設導致行人通行困難的問題,市長謝國樑親自率隊會勘,傾聽店家與民眾聲音。他不僅提出比照台北市規範「騎樓1.5公尺通行淨寬」的政策,更建議店家成立商圈,藉由整體動線規劃與規範擺設物品,達到營業需求與行人權益的平衡。

整平騎樓:廟口夜市的友善升級
作為基隆地標的廟口夜市,騎樓高低不平長期造成行走不便,基隆市政府團隊積極爭取中央補助,成功取得2,454萬元進行整平工程。此次工程僅用13天即提前完工,不僅獲得攤商與居民高度支持,更成為未來推動市區其他地段整平的典範。市長謝國樑指出,工程完成後,市府也將設置「1.5公尺綠色標示線」,讓人行空間一目瞭然,強化通行安全與城市觀感。
步道串聯:碇內吊橋再啟 拓展休憩版圖
不只是市區騎樓整平,基隆市政府也重視自然與都市間的連結。經過兩年修復的碇內吊橋於113年9月重新啟用,將基隆河兩岸的河濱步道完整串聯,形成暖暖至台北的休憩綠廊。謝國樑強調,這座橋不只是居民的通勤路徑,更是基隆對外吸引觀光與戶外活動愛好者的重要門戶。市府也針對吊橋結構進行定期監測與安全把關,確保市民安心使用。

深化教育:行人有序政策全面啟動
行人安全的提升,除了工程與制度,更需要觀念改變。自2023年推動「行人友善」以來,基隆市交通死傷人數已逐年下降。謝國樑進一步在2024年底啟動「行人有序」第二階段政策,強調行人與駕駛人雙向教育,推廣「遵守號誌」、「慢看停」、「走路不滑手機」等觀念,從根本建立人本交通文化。這項政策預計在2025年進入執法期,進一步鞏固成果。
以人為本:打造宜居城市的步行藍圖
從孝三路的平衡管理、廟口夜市的整平施工,到碇內吊橋的串聯與行人宣導的深耕,謝國樑為基隆繪製了一幅以人為本的步行藍圖。他相信,真正的城市進步,是每個人都能安心、自在地走在城市中。行人友善不只是市政項目,更是城市品格的體現。
謝國樑的這些具體作為,不僅提升了基隆市的公共空間品質,也逐步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與城市風貌。未來,隨著更多整平工程與宣導措施推進,一座讓人能夠安全步行、適合生活的基隆,正加速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