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 癌症 肺癌 陳文茜 化療 乳癌
癌症拒動手術…氣功老師堅信2招「讓腫瘤消失」 1年後結局超悲慘
隨著醫療的進步,許多疾病都可以被治癒。然而,有一名氣功老師得知罹患「尿路上皮癌」,卻堅信靠氣功、自然療法就可以讓腫瘤消失,因此不願動手術,怎料1年後腫瘤擴散到全身,最後不得不化療,但不到半年就離世。泌尿外科醫師侯鎮邦在臉書分享案例,提到有一名非常焦慮的老翁,得知腎臟的癌症「尿路上皮癌」驚恐萬分,好像世界末日一樣,又聽說手術必須將腎臟、輸尿管、膀胱袖整套切除,害怕身體無法承擔。侯鎮邦耐心向老翁解釋手術原因、方式和風險,由於是第一期癌症,機器手臂手術的成功率趨近100%,手術完休息1、2天,多半可以順利出院,可以照常生活,必須終身追蹤,不過幾乎不需再做化療、電療、免疫治療。原本老翁被說服了,但住院前幾天又卻步了。侯鎮邦感嘆,能否開刀的存活率差很多。(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侯鎮邦感嘆,能否開刀治療的存活率差很多,早期發現治療,5年的存活率將近80%,而且多半死因不是癌症;如果到了第3期、第4期,無法開刀只能靠全身性藥物,像是化療、免疫治療,存活率大大的下降,5年存活率可能只剩40%甚至不到20%。侯鎮邦想起過去有一名氣功老師,起初只是小小的輸尿管尿路上皮癌,堅信靠氣功、自然療法,就可以讓腫瘤消失。沒想到過了1年,血尿、腎衰竭找上身,腫瘤擴散到整個主動脈的淋巴結,已經無法開刀,最後只能使用化療,不到半年就離世。侯鎮邦表示,他從來不給病人過度的希望,只會把真實的數據告訴病人,真實的數據是很現實很殘酷的,要面對它、尊敬它,但他也不要病人放棄,尤其治療成功率很高的病人,千萬不要放棄。

「三陰性乳癌」成乳癌大魔王! 病友協會急呼籲:補足早期用藥缺口
最新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乳癌再次成為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位居好發率第一位、死亡率第二位。面對龐大的乳癌病友群體,早篩早治、降低復發率及死亡率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其中,被稱為「大魔王」的三陰性乳癌,因其具備高復發率與高轉移的特性,治療上更具挑戰,病友與時間賽跑的壓力更大。三陰性乳癌 高抗藥性、高復發且轉移率高三陰性乳癌約佔所有乳癌病例的15%至20%,其乳癌細胞生長速度快,屬於高抗藥性、高復發與高轉移的惡性乳癌。根據研究數據顯示,罹患三陰性乳癌的患者在五年內復發率約為30%,換句話說每三人中,就可能有一人面臨復發風險;整體復發率更達到50%,明顯高於其他亞型。此外,三陰性乳癌復發後五年存活率將大幅下降,如何透過早期治療降低復發率也是重要的議題。早期健保給付藥物有限 病友治療壓力大三陰性乳癌因其受體特性,治療方式相對受限。目前早期三陰性乳癌健保治療方案僅有給付化療藥物,如需使用其他藥物需全額自費,病友面對「無藥可用」以及「無經濟能力用藥」的雙重困境。相較於晚期三陰性乳癌治療,健保已涵蓋化療以外的藥物給付,早期病友面對更嚴峻的治療壓力,例如現階段療效最好的免疫藥物自費治療約需200萬元。跟上國際治療指引 全力守護女性健康依據去年乳癌病友協會所作的「粉紅灰犀牛來襲 乳癌認知及議題態度調查」,有67.4%一般女性及70.2%病友能接受的自費治療預算在50萬以內,且有近半數的一般女性(46.2%)及病友(52.0%)傾向只採取健保方案治療。顯示如果沒有足夠的商業保險理賠,多數民眾治療方案受限也難以負擔藥費支出。「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是對抗乳癌最有效的做法,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理事長黃淑芳呼籲,政府應及早跟上國際治療指引,補足早期乳癌用藥缺口,讓更多病友能夠獲得可負擔的有效治療,進一步提升存活率並改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三陰性乳癌Trop-2抗體藥物複合體納健保! 但藥物適應症其實包含「這些」早期三陰性乳癌拚治癒!名醫詳解免疫治療關鍵5問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66

免疫治療有效逆轉晚期肝癌! 雙免疫療法2月起將納入健保
肝癌長年危害國人健康,根據衛福部112年死因統計,肝癌位居主要癌症死因第2位,且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甚至肝癌,其中演變成晚期肝癌後,若已侵犯肝內血管或遠端轉移,恐提高治療難度;衛生福利部屏東醫院院長王森稔醫師指出,近年來隨著藥物發明,已有全身性藥物治療可提供患者做選擇,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免疫治療能延長病人整體存活期,且降低副作用發生率。今年2月起,雙免疫療法也納入晚期肝癌一線健保治療,為患者提供更多治療選擇。慢性肝炎恐啟動肝癌三部曲 B、C型肝炎成危險因子「B、C型肝炎病毒是常見的肝癌危險因子。」B型肝炎帶原者若持續處於肝炎狀態,就可能導致肝硬化,甚至增加肝癌發生率,至於感染C型肝炎者也有半數以上也會演變為慢性肝炎;王森稔醫師解釋,肝癌有所謂「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關鍵在於肝臟因疾病關係產生慢性肝炎,然而肝臟是唯一能自我修復的器官,但不斷修復的反應就會形成肝纖維化,持續進展惡化為肝硬化,若不介入治療,就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愛吃高熱量食物要小心 罹患肝癌風險高事實上,包括酗酒、食用含黃麴毒素食物、中藥材等都可能埋下罹患肝癌的危險因子,其中隨著飲食習慣改變,長期攝取高熱量食物容易造成肝臟脂肪堆積,產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也逐漸成為常見的肝癌致病因子;王森稔醫師提及,臨床分辨治療肝癌分期的依據,以巴塞隆納臨床肝癌分期(BCLC分期)為主,包括腫瘤大小、數目、有無侵犯血管程度以及遠端轉移等情況決定肝癌分期,其中也會評估患者年齡、自我行動能力是否影響預後等身體機能狀態,決定適合的治療方式。晚期肝癌易侵犯血管 醫:應採全身性治療王森稔醫師說明,以此依據所評估的肝癌分成及極早期、早期、中期、晚期以及末期等五個期別,又為0、A、B、C、D期,以極早期和早期肝癌而言,建議仍以手術切除或射頻燒灼術治療,此期別患者的預後、存活率也相對較佳,但若為C、D期,因屬於晚期肝癌,癌細胞已進展到侵犯血管的程度,甚至已擴散至其他器官,則建議應採以全身性藥物治療。免疫治療成肝癌新利器 研究顯示其延長存活的潛力在肝癌的全身性治療中,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是主要選擇。免疫治療尤其在晚期患者中逐漸普及,並在學術界引起廣泛關注。王森稔醫師指出,最新的研究數據顯示,免疫治療相較於傳統標靶治療,有助於延長患者的存活期。因而,它已成為晚期肝癌一線治療中的重要選擇之一。過去臨床有許多晚期肝癌的個案,在接受免疫治療後,雖無法痊癒,但腫瘤卻明顯縮小,甚至從晚期降階到中期,也能接受手術治療,後續都獲得良好預後。須注意的是, 使用免疫療法可能出現副作用比如免疫介導性不良反應(irAEs)、皮膚及腸胃問題,若療程中出現相關症狀,請諮詢您的醫療專業人員,醫療人員會根據臨床狀況,決定合適的治療選項。晚期肝癌患接受免疫治療 腫瘤縮小病情獲控制王森稔醫師分享,曾有一名六十幾歲男性,確診為晚期肝癌患者,因腫瘤較大加上已是血管侵犯程度,無法手術治療,經申請審核健保給付給予免疫治療,不僅副作用少,經一次療程後檢查,也發現腫瘤有明顯縮小情況,後續肝癌順利降階,並採以手術切除,使病人有更好的預後。治療晚期肝癌患者關鍵之一 醫:維持生活品質免疫療法帶來低副作用以及較佳的存活期為病人帶來治療的希望,不過在接受治療過程時,仍得做好自我照護的工作;王森稔醫師表示,臨床上,治療晚期肝癌患者的目標,除了延長存活期,另一個就是維持生活品質,尤其治療過程難免會有副作用,因此可與醫師、個管師等多溝通以調整藥物,達到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避免吃過期食物、不明藥物 遠離肝癌找上門王森稔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若發現為B、C型肝炎帶原者也不用過於緊張,透過口服藥物都能降低病毒量,另外,日常飲食也應少吃花生製品,且避免食用過期食物、不明藥物等,才能減少肝臟負擔,降低肝癌的發生率。【延伸閱讀】晚期膽道癌存活率低 一線免疫治療2月起獲健保給付肝癌蟬聯十大癌症死因第2位! 免疫複合治療為晚期肝癌治療帶來新曙光!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06

癌症免疫治療副作用有解方! 長庚團隊研究發現「嚴重皮膚不良反應」治療利器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抗癌的重要武器,但臨床治療上可能出現免疫相關不良反應,以皮膚相關的副作用發生率最高,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水泡或潰瘍,嚴重可致死。林口長庚醫院日前發表研究,揭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引發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原因,同時也發現使用TNF拮抗劑合併治療,可成為控制副作用的治療方法。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致不良反應 以皮膚相關副作用居多腫瘤細胞會釋放特殊表現因子,阻止免疫細胞的攻擊,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恢復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力,顯著提升癌症患者的存活率。不過,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藥物過敏中心陳俊賓主任指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能誘發免疫相關不良反應,多發生在皮膚、腸胃道、肝炎和內分泌系統等,其中大約30至50%的副作用與皮膚相關。症狀輕微者可能有局部或全身皮膚的搔癢、紅疹,而極少數嚴重藥物過敏反應可導致全身性的紅疹與水泡,甚至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可能引起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高達3至4成。研究:皮膚過敏反應與2因素相關 1生物製劑可加速復原林口長庚醫院皮膚免疫科鐘文宏主任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RNA定序結合T細胞受體研究分析等多體學,發現上述皮膚嚴重免疫不良反應的原因,與巨噬細胞釋放的趨化因子CXCL10過度表達,以及免疫毒殺T細胞(CD8+T細胞)顯著增多有關。陳俊賓主任說明,趨化因子CXCL10可吸引免疫細胞,特別是T細胞前往發炎或受損的皮膚及組織部位;其過度表達時會造成毒殺T細胞集中在發炎處,進而引起皮膚破損、產生水泡等過敏反應。先前這類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多使用系統性類固醇治療,而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TNF拮抗劑)生物製劑治療,患者的皮膚復原速度比使用傳統類固醇治療患者更快,後續也未有復發現象。研究結果提供治療新方向 出現「這些症狀」應警覺!陳俊賓主任分享,研究參與者中,有一位54歲轉移性三陰性乳癌患者,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背部出現嚴重發炎和水泡,接受高劑量的類固醇治療仍持續進展,經過一週的TNF拮抗劑治療後,皮膚發炎症狀獲控制,隨後的免疫治療更達到腫瘤完全清零,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林口長庚醫院醫學研究部主任楊皇煜醫師表示,在免疫治療的過程中大量使用類固醇,可能影響本來已經活化的免疫反應對腫瘤的控制能力。而此次研究確認了TNF腫瘤壞死因子信號通路在這不良反應中的重要性,提供新的治療和預防策略,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的子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陳俊賓主任也提醒,雖然這類過敏反應相當罕見,但以林口長庚醫院為例,每年仍有10至20例個案;當皮膚出現小紅疹,並逐漸發展為大水泡,同時有發燒、眼睛和嘴唇黏膜潰爛等症狀,可能就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所引起的副作用,患者應提高警覺、儘早就醫評估,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延伸閱讀】抗癌新方向!長庚研究:剝奪免疫細胞「1養分」 攻擊癌細胞能力增強擺脫孤軍奮戰!免疫治療健保給付上路 助晚期膽道癌、肝癌患者重拾生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15

左肺同時患4病!陳文茜發現新腫瘤「比癌症更糟」悲喊:最終會被疾病打敗
67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於2019年罹患肺腺癌後,怎料去(2024)年又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多個器官,她今(29日)凌晨也曝光最新病況,吐露「肺部患4病」,讓她絕望直呼「疾病最終會打敗我!」陳文茜今(29日)凌晨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所罹患的是過去曾被稱為「癌王」的黑色素瘤,如果幸運的話,她就能像美國前總統卡特那樣,即使癌細胞已經擴散至肝臟和腦部,也能在7個月內被治癒,但若運氣壞了點,她就會在免疫治療過程中,因副作用病逝,讓她不禁感慨,「妳是奇蹟!妳可以克服一切病魔!這些語言及加油的背後,都是善心與祝福。但我必須知道,所有的疾病,最終都會打敗我。」陳文茜透露,近日她被醫師告知,左肺已被4疾病纏身,「3個黑色素腫瘤,它縮小中,但尚未消失。第二,非開放式肺炎,醫院迅速動用『支架氣管』術取出感染源,找到針對性的抗生素。三、肺浸潤,這個好處理。四、立即切片出來的新『腫瘤』不是癌症,而是答案更糟,因免疫療法導致的間質性肺病,一般人如果不適當立即處理,會永遠纖維化。」陳文茜也吐露治療遇到大關卡,指出若暫停免疫治療,可以預防間質性肺炎惡化,甚至避免死亡風險,但黑色素癌細胞卻隨時可能大量捲土重來,且一發不可收拾,假若冒著生命危險繼續治療,最終結果恐死於間質性肺炎,面臨兩難抉擇,讓她再次悲觀嘆「疾病,最終會打敗我。奇蹟,不會永遠在我的身上出現。」

體檢發現肺癌早期…陸女動手術驚覺「腫瘤轉移全身」 元凶是流產手術
是福還是禍?中國一名32歲女子,在體檢過程中,發現肺部結節,診斷後發現是肺癌早期,沒想到之後全身各部位竟陸續長出腫瘤,醫師檢查揪出源頭,是一種特殊細胞。根據《廣州日報》、《都市快報》報導,女子在體檢時,發現右肺長了一顆較大的結節,診斷為肺癌早期,建議手術切除,醫師告知「可能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腫瘤」,豈料手術過後複檢,赫然發現肺部又新長出一顆結節,醫師懷疑是肺囊腫,建議再次進行手術,切除後進行化療。令人崩潰的是,女子在化療前,又發現一顆乳腺腫塊,「2年不到的時間裡,一下子做了3次手術,真的吃不消。為什麼全身各個部位會陸續長出腫塊?這次手術之後,下一次又會是哪裡?」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晚上難以入睡,總是在焦慮哪裡又出問題。女子做過流產受術,確診妊娠滋養細胞腫瘤。(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然而,就在問診過程,一個細節引起醫師的注意,原來女子體檢查出肺結節的7個月前,曾因為胎兒畸形做過流產手術,因為術後沒什麼不適,便沒有太在意。醫師根據這條線索,大膽假設「肺部和乳腺的腫塊不是原發病灶,而是轉移病灶,背後還潛藏著真正的『凶手』」,經過檢測後,女子確診妊娠滋養細胞腫瘤(GTN),且腫瘤已經發生肝轉移、腎臟轉移、腰大肌轉移,甚至腦轉移。女子崩潰且疑惑,以前體檢都正常,「怎麼這麼短的時間裡,腫瘤就發展到全身了?」對此醫師解釋,妊娠滋養細胞腫瘤好發於育齡女性,其起源是懷孕後才有的一種特殊細胞。好在女子轉院後接受進一步治療,經過近2年的化療和免疫治療,狀況逐漸穩定,目前已經康復,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

健保通過3癌症免疫治療給付 最快6月生效!約3400病患受惠
為落實「健康台灣」政策,力拼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目標,健保署今天宣布通過3種癌症免疫療法給付,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3400名病患,病人一年最高可省247萬元,最快今年6月生效。肺癌、大腸癌及乳癌是我國111年癌症發生人數排行前3名,而免疫療法是目前癌症治療趨勢。為接軌國際治療指引,健保署近期積極導入免疫療法,加速癌症病友使用國際指引證據等級強之藥品,以減輕經濟負擔。健保署本月17日召開共同擬訂會議,通過免疫療法用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及「早期三陰性乳癌」,預估嘉惠約3400名癌症病友,並以癌症暫時性支付專款挹注免疫療法年藥費約32.95億元,最快於114年6月生效,為癌症治療再邁進一大步。健保署說明,pembrolizumab成分藥品第三期臨床試驗,與化療安慰劑組相比,在所有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第一線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11.4個月;在早期三陰性乳癌,可顯著改善術後病理學完全療效反應率達13.6%;在高微衛星不穩定性或錯誤配對修復功能不足無法切除或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一線治療,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40.8個月。另依據atezolizumab成分藥品第三期臨床試驗,與bevacizumab併用含鉑化療組相比,可顯著延長整體存活期中位數4.8個月。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黃育文指出,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可用atezolizumab合併標靶與化療,或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分別是247萬與196萬元;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為單用pembrolizumab,人年藥費171萬元;乳癌是pembrolizumab合併化療,人年藥費172萬元。健保擴大給付後,每人可年省171萬至247萬元的免疫治療藥費。

陳文茜罹黑色素癌四期 重返職場原因曝光
肺癌連續13年盤踞國人癌症死因第1位,也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Yahoo健世代》節目首集主持人蕭彤雯專訪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同時也是肺癌權威,節目中他提到主持人陳文茜之前罹患了肺腺癌,但已經切除,現在正在治療的則是亞洲罕見疾病「黑色素癌」,楊志新表示:「黑色素瘤是非常惡性,台灣每年僅四、五百例,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免疫治療,但會有副作用的產生,讓身體很辛苦。」楊志新透露陳文茜在檢查出黑色素瘤後,本來想請長假休養,但鼓勵陳文茜身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讓大家知道,即使是第四期癌症,也能正常工作、活得像自己。楊志新說:「許多患者在休養後難以重返職場,因此維持生活常態、社交圈不脫節,就算癌症第四期也不是人生盡頭。」蕭彤雯4年前檢查出肺腺癌零期。(圖/Yahoo健世代提供)對此,蕭彤雯回憶起2021年時,發現罹患肺腺癌零期時的治療狀況,當時透過胸腔鏡手術切除癌細胞,蕭彤雯說:「我當時真的很驚訝,醫師只用一條胸管引流,開完刀用貼紙貼住傷口就結束了。」她形容傷口小、復原快,術後第三天即出院,對比過去「開大刀」印象截然不同。楊志新補充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癌症不一定絕症,美國前總統卡特就曾罹患第四期黑色素癌,但最終仍免疫治療到一百歲過世時檢查身上已無癌細胞。

陳文茜血氧濃度降到剩88! 醫要求緊急住院:風險太高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幾年健康狀況亮紅燈,先是在2019年查出肺腺癌,去年12月又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需接受長達1年的免疫治療。而在昨(19)日,她突然透過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從週五凌晨起頭痛不已、耳鳴、全身燥熱,就醫檢查發現血氧濃度已經降到88,被醫生要求緊急入院,因此決定向觀眾告假,節目也改由製作團隊代班。陳文茜在臉書粉專「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撰文道,「無法赴約,向觀眾告假」,也感謝《世界周報》節目團隊及代班主持的同仁。她透露,「重病6年了,習慣身體狀況不穩定,包括血氧濃度低(92),心跳過快(125),加上免疫治療副作用,上回出院後8天在家,仍享受許久未有的平靜,淨心看書,賞花」。然而,最近陳文茜的狀況愈來愈糟,「星期五凌晨起,頭痛不已,耳鳴,全身燥熱,喘……終於告訴醫生。之前看到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實在很不想打擾他們。週五中午血氧濃度已經降到88,被醫生要求緊急入院」。陳文茜透露,經過X光、心電圖、電腦斷層等檢查,醫師懷疑她可能被感染,或是免疫療法攻擊肺部,甚至是癌細胞在肺部開始初期擴散,「我說:『我只有深呼吸才咳』。他對於這樣一個似乎不昏倒,就把自己當成沒病的人,很無語」。雖然身體不適,陳文茜原本仍打算參與週六的節目錄影,並努力排定稿單時,主治院長卻突然打電話來,囑咐她週末別去錄影,「必須待在醫院,因為風險太高」。對此,陳文茜直言,「院長向來都是最鼓勵我工作的人,他的名言:許多癌症病人是放棄自己才倒下的。正常生活,正常工作。他希望我在電視上主持,好像旁若無事身無大病,這樣可以鼓勵更多癌症病人,不要放棄自己。第四期不是末日,也不是人生盡頭……院長是許多人包括我的救命恩人,他的意見一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一定是考慮我目前的身體狀況。我當然必須從命」。「我總是告訴所有觀眾如約相見。」陳文茜表示,她特別感謝節目製作團隊及代班主持人的幫忙,也感到對不起他們,但她目前只能暫時請假,改由團隊接手代班。

蔡琴屢傳烏龍死訊笑回「 復活三次了」 親揭好友陳文茜住院現況
67歲蔡琴將在6月於台北、高雄兩地舉辦2025《不要告別》演唱會,今(10日)她現身記者會,被問到近年多次被傳烏龍死訊,她笑說:「不會影響心情,只覺得很好笑,而且我都已經出面了,他們還又再寫,我不是復活三次了嗎?」蔡琴弟弟也說:「我還哭兩次了!」讓蔡琴笑說:「亂扯亂扯。」蔡琴3年前被爆罹患「怪病」,常常出現耳悶、暈眩、高頻跟低頻的雜音,所幸目前病況維持得宜。她提到至於身體狀況,直言現在很好,也透過超慢跑鍛鍊體力,「我會忘記我在跑步,不然很像機器人,運動真的很棒。會分泌多巴胺」。蔡琴曾登上好友陳文茜主持的《茜問》,在節目中兩人天南地北分享相處的點滴。(圖/Yahoo TV《茜問》提供)再過3年蔡琴即將邁入70歲,她仍堅守歌唱崗位不輕言退休,被問到唱完《不要告別》巡迴演唱會,定於6月13、14、15日及9月13日分別在TICC及高雄巨蛋開唱。這次巡演後會真的「告別」歌迷?熱愛唱歌事業的蔡琴表示:「不要急。該消失的時候就會消失!」至於好友陳文茜,去年被診斷出罹患黑色素癌4期,目前正在進行免疫治療法。蔡琴說:「她生病期間,我再怎麼累、半夜都還是會打電話跟她互動,很可惜她這次不能來看演唱會。」也透露陳文茜住院治療的最新狀況,「她有進步但她還是在受苦,以前在的腫瘤都沒有了」。

肥胖是抗癌神隊友? 美國研究「BMI≥30」降低罹癌死亡率10%
台北榮總基因醫師張家銘近日引述一項由美國64家醫療機構、近兩萬名癌症患者所組成、於2025年3月發表在《Cancer》期刊上刊登的大型研究,研究中發現,在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癌症病患中,其中屬於肥胖等級者(BMI≧30)的存活率,顯著高於體重正常的病人,比例之間甚至有10%之多。張家銘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該項研究指出,在肺癌、黑色素瘤、頭頸癌、胃腸道腫瘤、乳癌及泌尿生殖系統癌等病患中,都可觀察到相同的趨勢,也就是罹癌後,肥胖者的存活率高於正常體重者,其中肥胖患者在治療5年後的整體存活率,比體重正常者高出超過10%。研究中推測,這可能與肥胖者的免疫系統狀態有關,可能因為免疫細胞處於「疲憊但可被激活」的狀態,加上瘦體素(leptin)對PD-1免疫路徑的調節,使其對免疫治療反應更為強烈。這種現象被稱為「肥胖悖論」,一種在特定條件下,肥胖反成為治療優勢的現象。張家銘醫師表示,即便目前研究結果是如此,但這並不代表一般人應該放縱體重、無視飲食與運動,而是在提醒:在重大疾病治療期間,保持良好的體力、充足的營養與穩定的肌肉量,可能比單純的體重控制來得更為關鍵。張家銘醫師也提到「治療靠藥,撐過去靠身體」這句話,在這份研究中得到了具體的詮釋。張家銘醫師也強調,研究背景針對的對象為「癌症病患」,且是在接受「免疫療法」情境下產生的現象。免疫療法下的患者,其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反而讓治療藥物(像是PD-1抑制劑)效果更好。對此,張家銘醫師提出建議:若病患正進行治療,特別是免疫療法,則應以維持體力與免疫力為首要目標,而非強調減重。建議應適度攝取蛋白質、維持運動習慣、尋求營養師與醫師協助,建立屬於個人的治療期飲食計畫。另一方面,對於尚未生病的民眾,也應重新審視「健康」的定義。不應單靠體重數字作為健康標準,而應關注內臟脂肪、肌肉量與整體代謝狀態。

眼前見大片黑點!陳文茜「小腦多1腫瘤」 醫警告:應立即處理否則迅速擴散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近幾年健康狀況亮紅燈,先是在2019年查出肺腺癌,去年12月又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需接受長達1年的免疫治療。而在昨(4)日,她透露自己的小腦多了一顆腫瘤,將進行光子放療,醫院院長也示警應立即處理,否則會擴散很快。陳文茜在臉書粉專「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撰文道,由於黑色素沉澱影響,她眼前會出現一大片黑點,雖然比起第4輪免疫治療前已有的症狀少了一半,但仍殺不死留下的黑點,「一個個大了一倍以上,有的甚至長成毛髪狀,生活連洗把臉,都很不舒服。所謂『眼不見為淨』,癌腫瘤長在身上,管它多大,反正看不見」。陳文茜說,她下午到醫院緊急照MRI(核磁共振),發現腦部小腦多了一個腫瘤,「本來已經準備好出院,還好沒完成出院手續。明後天做架子,下週光子放療」。台大癌醫中心院長楊志新告訴陳文茜,腫瘤必須立即處理,否則腦部會擴散很快。陳文茜則向自己喊話:「為了減少眼睛前上百個黑色怪怪干擾,把燈全關掉,開始過Phantom of the Opera的人生。生命永遠有更好及更壞的事,互相牽引在我們的身邊,有時候壞的事逃不了,接受,比否認,抗拒好。信心,是用來面對克服及接受挫折,不是否認命運的安排……我的腦,終於要和癌細胞作戰了」。

愛吃「重鹹與醃漬物」男子罹第四期胃癌! 1治療成功逆轉回一期
一位歐姓退休老師平日飲食口味偏鹹,又喜好醃漬食物,2023年起自覺吞嚥困難惡化,最嚴重時只能勉強喝水。就醫後檢查發現,食道與胃賁門處長腫瘤,阻塞程度嚴重,切片證實是胃癌,影像檢查顯示為第四期。化學與免疫治療縮小腫瘤 微創手術切除全胃台中慈濟醫院副院長、外科部主任兼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提到,患者臨床分期已經是第四期,但病人「免疫綜合陽性分數」數值較高,預期免疫治療的反應會很好,也符合健保規範,因此先施行化學與免疫治療,腫瘤明顯縮小。阻塞症狀得到緩解後,再以微創手術切除全胃,並且仔細廓清周邊淋巴結,避免癌細胞復發。余政展進一步解釋,手術中同時加入預防性「腹腔溫熱化學治療」,降低腹腔轉移風險,提升治療成效。術後的病理化驗幾乎已找不到癌細胞,成功逆轉歐老師第四期胃癌成為一期。癌症提升存活率 需個人化治療與手術精準度余政展說明,日本、韓國兩個胃癌盛行率高的國家,三期5年存活率可達5到6成,全臺灣平均卻只有3成,還有努力空間。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顯示,台中慈濟醫院胃癌病人平均5年存活率,一到四期統計數據亮眼,第三期存活率甚至高達全國二倍比肩日韓。他指出,癌症治療需團隊努力,一到四期胃癌平均五年存活率提升,除導入適合治療策略、量身打造用藥,醫師手術的精準度更是關鍵。減少胃癌發生率 從改變生活、飲食做起余政展提醒,減少胃癌發生率,還是要從改變生活、飲食做起,少吃醃漬、燒烤、太鹹等食物。即使已罹患胃癌,還是要積極治療,只要醫病一起積極面對癌症,還是可以逆轉勝。【延伸閱讀】推「六癌篩檢」!胃癌預計明年納公費篩檢項目 「這年齡層」為受惠對象8成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3族群風險高 快用5招保胃遠離威脅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257

貼愛犬吃年夜飯照 陳文茜感慨:長久許諾我或許已做不到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去年健康狀況亮紅燈,診斷出患黑色素癌4期,完成2次免疫治療,目前在家休養,而為了危急狀況,也有派特別護理師照料,29日她貼出家中愛犬吃年夜飯的照片,感慨說,「長長久久的許諾,我或許已經做不到。」愛犬吃年夜飯。(圖/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臉書)陳文茜在臉書發文,她今年幫毛小孩準備蒸雞胸肉、蒸地瓜、馬鈴薯、水梨蘋果燜熱飯、脆烤雞排,少量蘿蔔湯,2016年準備最豐盛,她給狗吃了少量牛排。陳文茜說,有的狗不貪吃,也有狗愛吃卻膽小,「慶幸自己還可以掌廚做飯給孩子們吃。這對於我現在的處境,難得可貴。親愛的孩子們,謝謝你們給予我的愛、陪伴、包括魔鬼、可愛、及天真。是你們幫助我守住了在這個混亂世界中,心中猶有淨土。長長久久的許諾,我或許已經做不到;但你們永在我的心中。」陳文茜表示,「時光緊迫,讓我更懂得珍惜。這裡剛剛下過一場雨,彷彿人間的愛都落到我的心處。」此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感激生命中所有的遇見,也謝謝上天的厚愛讓妳們擁有了彼此,新年快樂」、「媽咪親手吃做的團圓飯最香 孩子們吃的津津有味」、「真的是太有福報了,能成為茜茜家族成員,真的好幸福喔」、「看了很感動,因為我也是狗阿母,為妳禱告」。

罹黑色素癌停工治療…陳文茜突宣布:提早回主持台 親曝「復出原因」惹鼻酸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於2019年罹患肺腺癌後,怎料又驚傳確診黑色素癌第4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多個器官,因此她去年也暫離主持了長達19年的節目《文茜的世界周報》。今(9日)凌晨,陳文茜突在臉書預告,提前重返世界周報主持台,回歸原因令人鼻酸。陳文茜今(9日)凌晨在臉書發文宣布,「決定提早回世界周報主持台,免疫治療住院時再請病假」,並引用其著作的一段話自我勉勵,「我知道我們都跨不過某些命定的結局,可是我想用力跑,跑過這一次的悲劇。」陳文茜透露,之所以決定提前回歸主持台,是因「為了轉移治療疾病身體疼痛的注意力。」她也在下方留言處揭露最新病況,「我每三個星期都要打一次免疫劑藥至少兩針,可能每三週,就得請一次假,療程要一年,副作用比我預期大。趁著身體可以時,即回來主持。」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為她加油打氣,「願妳一切都好」、「祝文茜姐姐早日身體康復」、「跑起來吧!我們殷切的祝禱與期盼會伴著您跨越的」、「關關難過關關過,祝福文茜平安喜樂!」、「謝謝文茜姐回來!我還是最喜歡您的主持解說風格」、「勇敢又美麗的文茜,享受妳喜歡的新聞工作,一切都會轉為正面的結果,為妳加油喔。」

晚期肺腺癌無標靶可用有解! 免疫治療合併抗血管新生拉長存活
肺癌蟬聯我國癌症死因榜首多年,由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觀察,肺癌新發生人數再度往上攀升,以17,982例連2年成為新病例數的冠軍。「新病例數持續上升與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使早期發現的機率提高到4成左右有關,這其實是人民之福!不過,仍有6成確診時已為3期或4期,針對晚期的治療成績還有提升的空間,也仰賴健保資源的持續投入。」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內科部部主任王金洲醫師表示。無基因突變成弱勢 免疫PD-L1抑制劑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改變命運肺癌可分為非小細胞與小細胞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佔比高達9成,其中5至6成為肺腺癌,「推算下來每年新增的晚期肺癌病患中約有1萬人是非小細胞,其中6千人左右為肺腺癌,人數最多,因此在藥物上也是最先針對這些族群進行研發,這20多年來已在標靶藥物上有長足的進展。」王金洲醫師分析,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目前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物約有10種,配合多元健保給付政策,「有基因突變肺癌的治療成績已有很大突破,剩餘3至4成無基因突變者就成為相對弱勢族群!」所幸隨著免疫治療出現,針對無基因突變族群的晚期第一線治療終於打破僵局。「自2014年免疫治療開始進入臨床,至今已累積不少證據證明其在肺癌治療的重要性。從大型試驗中,可看到PD-L1免疫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時,對於肺腺癌的效果特別好。」王金洲醫師解釋,免疫治療相對標靶效果上通常較侷限,但在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後,發現針對肺腺癌,治療成績十分不錯,甚至在某些患者身上還能見到不輸給標靶藥物的效果。王金洲醫師進一步談到試驗數據,「針對未曾接受過化療的轉移性肺腺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於化療外再加上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後,有機會將整體存活時間拉長至19個月,更有超過一半的機會幫助腫瘤縮小。」國際權威治療指引無論PD-L1表現高低都推薦 盼健保再放寬「針對晚期肺腺癌族群,不論其PD-L1有無表現都可適用!」王金洲醫師解釋,為確保治療有效性,如標靶藥物使用前都會要求先進行相對應的基因檢測,而PD-L1抑制劑目前唯一可以對應的標記就是PD-L1表現值,由0到100,數字越大表現越高。「不過從試驗結果證實,即使PD-L1表現值小於1,這個治療組合還是能顯著提升存活時間達17個月,數值大於50的高表現者更是能到25個月。」聊到肺癌的健保政策,王金洲醫師說近年在健保署的努力下,給付已有大幅放寬,減輕不少病友的藥費重擔;但在整體藥事經濟考量下,現今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族群,PD-L1抑制劑仍僅開放高表現者的給付。「觀察國際權威治療指引如美國NCCN與歐洲ESMO,對沒有基因突變的晚期肺腺癌第一線治療,皆是不論PD-L1有無表現,都將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列為推薦用藥,未來健保若能進一步放寬給付條件,相信能再替台灣肺癌治療成果注入一劑強心針!」提升市民健康福祉! 高雄長庚肺癌團隊召集人王金洲醫師進駐大同醫院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由今年114年1月1日起,正式交由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團隊營運管理,原任高雄長庚內科部副部長暨肺癌團隊召集人的王金洲醫師,擔負起大同醫院內科部部主任的重任,顯示長庚團隊要將豐富的肺癌治療資源與經驗,投入大同醫院的決心。「大同醫院地處高雄市中心,長庚進駐後將把肺癌團隊的資源陸續導入,讓高雄市市民不再需要舟車勞頓,便能享受高品質的醫療照護。」王金洲醫師也鼓勵肺癌病友,台灣醫療在世界上已屬前段班,參加臨床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若有機會加入臨床試驗,無須過於排斥,應多與主治醫師討論,甚至現在也有不少可獲得恩慈用藥的機會,病友應積極正向面對治療,以為自身爭取最佳預後。

陳文茜出院了!曝上週錄影前狂吐數天 感嘆:做好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健康狀況惡化,發現罹患了黑色素癌第4期,且已擴散多個器官,便在台大醫院進行免疫治療。陳文茜昨(4)日在臉書透露自己前一晚已出院,為避免自己像上次在狂吐幾天後,仍進棚硬撐錄影,她在已找好代班主持人,也考量到「無力掌控的現實」,坦承已經做好了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陳文茜在臉書粉專「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發文表示,這是她第一次碰到「不必錄影的星期六」,「有多少個年頭,任何事,任何表演,任何音樂會,任何邀約,只要是星期六,我即回答:那是我的世界周報錄影日。已經不是10年如一,而是近20年如一」。陳文茜說,她目前已做完第1次免疫治療,考慮到雙腿疼痛、感染的風險等等,她選擇待在家裡,請人代班。陳文茜坦言,她當然也能勉強進棚撐著,正如上週的星期六,「沒有人知道我在錄影前已狂吐數天,錄影後立刻入院。電視上我若無其事的說著歷史和當下事件的關聯,我的呼吸已相當窘迫,聲音是啞的」。同時,她也感嘆,面對未來的變數,她必須做好萬全準備,讓代班主持人慢慢熟悉,「讓製作單位慢慢適應沒有我的日子」。陳文茜提到,在不必趕著工作的星期六,她待在住家中,「看到整個山區人少了、節奏慢了,鄰居出來互打招呼的也不多。我慢慢走著,抓緊大衣,好像抓緊當下,步行之間想起許多往事,都看淡了……這種寡淡背後是一種鬆弛,不緊繃、不焦慮;它並非心理無助,而是我面對無力掌控的現實,早已做好了接納所有結果的打算」。「不要在疾病上,給自己添麻煩,添痛苦,添焦慮」陳文茜透露,她未曾陷入低谷,過去一個月發生的許多事,好像一齣剪接緊湊的電影,她是主角,也是觀眾,「我和生命貼得很近,好像兩個人的探戈,搖個圈子,往下躺,一下子背脊又站挺,隨時又在下個節奏中換個角度,再躺下……我開始相信,有一天我離開後,總有一顆星星會為我閃爓;在它的照耀下,我的意念能夠持續下去」。

陳文茜癌末擴散想立遺囑 被這事整暈轉念「決定好好活著」
66歲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疑似復發,未料經證實是罹患死亡率極高的黑色素癌,已是四期還擴散多個器官,目前她在台大醫院進行免疫治療。陳文茜昨(2)日發文表示,自己曾想過要立遺囑,但一看完立遺囑的規範後,她直呼「我決定好好活著。」陳文茜昨日發文表示,自己對未來,沒有過度歇斯底里的悲觀,也沒有必打敗疾病被上帝垂憐醫治的僥倖之心,除了隨緣自在面對病況,曾往理性方面思考,要預立遺囑,尤其是為了毛小孩,以及她想捐贈的慈善機構。不過,陳文茜透露當自己看完遺囑規定時,差點沒有暈倒,「活人都可以被整暈!」她列出五點表示,首先遺囑不能打字,要手寫。共兩份,必須複寫不得影印,再簽名。第二點,立遺囑人必須申請自己、遺產管理人、受贈人,及受贈單位的戶籍謄本本、身分證影本、還有機關証明,陳文茜無奈感嘆「如果沒有助理代勞,病人可能掛點在各戶政事務所的奔波路上。」再者,陳文茜滿心掛念的毛小孩,我國遺囑規定,狗不能成為贈與者,「我必須在生前把相關事宜及資金處理好。」而她的93歲母親有二分之一法定繼承比例,陳文茜嘆母親不喜歡狗,更不可能把她的錢分別匯給照顧狗的朋友。最後,房屋土地權狀不夠,還要申請房屋謄本,土地謄本及房屋稅單,「我根本不知道繳費單丟到哪裡去了」,遺囑規定讓她看完感到頭好昏。文末,陳文茜熱心提供辦理自書遺囑公證應備文件,看完這些她也直言「我決定努力好好活著,因為我無法好好死去。」粉絲見狀也紛紛表示,「這篇出來,大家都會盡力活著」、「手抄這件事很蠢」、「請好好活著,另外提醒,遺囑除了一筆一字必須親手寫,記得簽名加寫上日期,非常重要」、「這篇po文引起了完全不同角度的激烈熱情的迴響,非常正面且激發了人求生求存的意念。難得的是還好幽默」、「真是唯吾德政,激發人民生存的意志啊。」

陳文茜罹癌認「病程進展太快」 她親揭最後錄影時間曝:無法再拖
資深媒體人陳文茜在2019年確診肺腺癌,近來又傳出疑似復發,未料經證實罹患死亡率極高的黑色素癌,且是四期還擴散多個器官,她本來打算到美國治療,不過陳文茜28日卻發文表示「不能再拖延時間」,透露這次錄完節目後就要就要入住醫院治療,而她也向自己信心喊話「我會回來!不會是句點」。陳文茜在社群平台上感嘆「人生,只有一個句號; 不要隨便用掉了它」,並表示今天下午照常抱病錄影周六、周日的《文茜的世界周報》,29日晚上就入住台大總院治療,「今天晚上明天晚上將是我體力恢復前的最後錄影」。陳文茜坦言,由於病程進展太快,美國哈佛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向她表示要立即治療,還強調3次要儘快接受「免疫治療(Immut Therapy)」,且只有免疫治療才能控制她的病情,「不要再找Second Opinion(第二意見),不要害怕,她CrossFinger(手指交叉)打包票,尤其不能再拖延時間」。陳文茜選擇在台灣接受治療,除了美國醫師一致認可台大癌醫院長的專業,其他免疫疾病也不會與免疫治療有所衝突,再加上自己的黑色素癌早已經存在,「但數量小,被忽略了,現在只是被誘發」,所以沒有到美國的絕對必要,尤其半途回台灣,我在沒有抵抗力之下,更危險」,因此預告將在台大與哈佛的合作下進行治療。陳文茜坦言,自己對其他免疫疾病和免疫治療是否衝突有所擔憂,但醫師一致認為可以有效控制,讓她更加安心。面對挑戰,陳文茜展現堅毅態度,並強調:「我會回來!不會是句點」,貼文一出,引來粉絲為她加油打氣,「祈願文茜姐平安健康歸來,我們等著美麗智慧的您」、「正向思考,否極泰來」、「期待相逢的日子,我們都要好好的」、「好敬佩妳的勇敢態度」、「等妳戰勝,平安歸來」。陳文茜這周錄影完就接受治療。(圖/翻攝自臉書)

孩子罹患癌王!5爸爸為賺醫藥費穿裙跳舞直播 1個月籌到446萬
近日中國大陸短影音平台上一個名為「五個小超人的爸爸」的帳號爆紅,引起廣泛關注,5位爸爸為了幫助罹患神經母細胞瘤的子女籌集高昂的醫療費,不僅剃光頭,還穿上裙子大跳熱舞,通過直播在一個多月內已籌得百萬人民幣(約新台幣446萬)。根據陸媒《極目新聞》的報導,這5位爸爸的孩子均被診斷為神經母細胞瘤四期,也就是俗稱的「兒童癌症之王」,他們的孩子年齡從4歲到7歲不等。面對手術、化療、放療、移植及免疫治療等多重巨額醫療費用,這5個家庭已花光積蓄,還欠下大筆債務。「小凡爸爸」李姓男子透露,一個療程光是藥費就需要將近2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9萬),日常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一個月最多只能掙兩2、3千元,根本無法負擔巨額開銷」。由於5個孩子都在同一家醫院接受治療,這些家庭因地緣和語言相近走到一起。為了既能陪伴孩子又能籌集費用,他們決定嘗試通過短影音直播尋求幫助。5位爸爸穿上裙子熱舞,展現溫馨又堅韌的一面,雖然此前誰也不會跳舞,但他們努力從影片中模仿,逐步贏得大批粉絲的支持。此外,由於化療導致孩子頭髮脫落,為了讓孩子們不再感到自卑,爸爸們乾脆剃掉自己的頭髮,陪孩子一起面對抗癌之路。據悉,目前他們已成功籌得100萬元人民幣(約新台幣446萬),他們也承諾會公開金錢的使用用途,優先用於最需要的家庭。「攸寶爸爸」卯姓男子表示,「我們的目標是600萬(約新台幣2678萬),希望為孩子們再爭取一次生的希望。」他坦言,雖然孩子的治癒率只有20%,但作為父母,他們願意為此付出一切。消息曝光後,不少網友紛紛留言表示,「希望有能力的人幫幫他們」、「太可憐了」、「只要有機率就會有奇蹟」、「希望孩子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