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醫學院
」 國防醫學院 性平會 國防部 實驗室 國軍
國防醫醜聞1/醫學生被甩成恐怖情人! 樓梯間硬上、課堂毆打前女友
創立於清朝末年的國防醫學院,建校甚至比黃埔軍校還早了20餘年,是我國軍事院校中歷史最悠久之學府,可是這所救人無數、培育眾多軍方和民間醫學人才的最高軍事學府,近年來卻爆發一件醫學系學生恐怖情人案件,校方被控刻意遮掩,竟勸被害女大生花花(化名)息事寧人,過程荒謬離譜,完全違背該校引以為傲的校風「博愛忠真」!被害人花花和前男友阿民(化名)原本是校內人人稱羨的醫學系班對,孰料2016年交往期間,阿民多次對花花施暴,驚恐交集的花花嚇得趕緊分手,惱羞成怒的阿民不僅化身跟蹤狂,竟常趁四下無人之際對其施暴、甚至性侵,花花怒控「他曾多次掐我脖子、在我身上捏出瘀青痕跡,誇張的行徑班上同學都知道」。花花淚訴,當初阿民以說清楚為由哄騙會面,竟在校內大樓的樓梯間對她性侵得逞。(圖/翁靖祐攝)2017年2月6日,阿民以「說清楚」為由,約花花在校內某大樓會面,由於花花急於擺脫騷擾,且認為對方不會在校園內做出太過分的行為,於是答應會面,不料阿民仗著身高185公分的體型優勢,竟在校內大樓的樓梯間,對身高僅160公分的花花性侵得逞。半年後,2017年9月8日阿民在體育課下課時間,竟在眾目睽睽下,將花花整個人舉起往地上重摔。隔週同堂體育課上,花花為避免再起衝突選擇早退,不料因此惹惱阿民,竟在上課時間衝向花花、企圖再次施暴,所幸立即被在場的3位體育老師壓制,花花才免於再次受傷,身心俱疲的花花瀕臨崩潰,開始尋求身心科醫師與校內心理輔導老師的幫助,她也向校方的性平會提出申訴,結果卻不了了之。2021年畢業後,花花的惡夢還沒結束, 2024年7月花花得知阿民即將來自己隸屬的醫院受訓,為避免大學時期的噩夢重演,花花決心再次向校方提出性平,並且同時向阿民提出妨害自由、妨害性自主告訴,阿民也因此被調到高雄的軍醫院。面對阿民的長期騷擾,花花於2024年7月對其提出妨害自由、妨害性自主告訴,士林地檢署也在今年1月3日招開第一次偵查庭。(圖/民眾提供)2024年12月,國防醫學院性平會結果出爐,認定性侵案成立,學校對阿民記2支大過懲處。士林地檢署則在今年1月3日召開第一次的偵查庭。身心受創嚴重的花花現在只盼司法不要像國防醫學院一樣,讓案子草草了事,希望能盡快還她公道,讓惡徒早日接受制裁,否則不知道未來還有誰會受害!本刊致電阿民及國防醫學院,阿民表示,目前正積極配合調查,針對案件內容不願多做陳述,但他對性平調查公正性提出質疑,並表示已提出相關申訴。國防醫回應,記兩大過是根據性平會建議所進行的懲處,後續會待司法結果出爐後,再審視是否追加懲處。對於校方不願積極配合調查的指控,國防醫則表示,根據現行法規,除非是收到正式函文,否則無法提供相關資料作為佐證,並非不願配合司法調查。◎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

國防醫醜聞2/校方包庇性暴力、一度吃案 女醫師痛批只想解決被害人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的花花(化名)和阿民(化名)曾是班對,兩人2016年短暫交往分手後,阿民卻化身為恐怖情人,不僅變成跟蹤狂,更在體育課上公然對花花施暴,甚至在校內性侵。花花向本刊淚訴「事發以後,我一直覺得很髒、很噁心,而且我覺得這是一輩子洗都洗不掉的」,花花曾多次輕生,所幸都及時救回,但她向學校提出性平申訴,校方卻「只想著要如何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花花哽咽表示「似乎註定得用我的一生來陪葬」。花花說,2016年和阿民分手後,阿民總是找機會對她騷擾、施暴。「有一次實驗課下課,他先是掐我脖子、捏我手臂以後又不讓我從實驗室離開。」2017年2月6日,阿民藉口「要說清楚」,竟直接在校園內某處的樓梯間對花花性侵得逞。2017年9月8日阿民在體育課把花花舉起後重摔,隔週的體育課還企圖毆打花花,還好遭3位體育老師制止,阿民因此和體育老師發生肢體衝突。弔詭的是,事後校方竟沒有懲處阿民,甚至校方資料也完全沒有紀錄。「企圖毆打同學,跟老師打架竟然完全不用受罰!」花花怒控學校根本就是在包庇違規的學生。面對阿民的長期以來的各種暴行與性侵,花花健康狀況開始出現問題,身心俱疲的她尋求身心科醫師和校內心理輔導老師的協助。看著醫師在診斷證明書上寫著「適應障礙合併情緒障礙」、「創傷壓力症」2個病名,她一邊掉淚一邊向本刊哽咽訴說「事情發生以後,我似乎註定得用我的一生來陪葬…」。2021年,校內心理輔導師為幫助花花戰勝心魔,鼓勵她向學校性平會申訴,而花花也在當年的5月20向校方提出性平,不料承辦老師卻多次質疑花花「樓梯間怎麼可能沒別人?」「他壓制住妳怎麼還有辦法脫妳褲子?」這些問題如銳利的刀鋒,不斷地割開花花好不容易勉強癒合的傷口,造成二次傷害。最後該名老師以「你又沒有證據,提了也不會過」、「你報警也一樣沒用,因為你沒有證據」等言語,粉碎花花希望校方主持公道的念頭,性平申訴案也不了了之。阿民在體育課對花花施暴未遂後,花花驚恐的和同班好友傾訴她的恐怖遭遇。(圖/民眾提供)花花畢業後,2024年7月再次向學校提出性平,同時也對阿民提出刑事告訴。校方才決議對阿民記2支大過,但阿民早已畢業,這樣的懲處對他完全沒有影響。「我覺得自己很可悲,為了找回公道不斷逼自己回憶痛苦不堪的各種細節,好不容易性侵案成立了,一切卻又像是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花花邊發抖邊向本刊傾訴自己經歷的苦痛,她激動地表示,「至今我仍不明白,這種人憑什麼當醫生?」花花向校方提出質疑,但沒想到校方的回覆更是離譜至極。「學校說要等司法結果出爐才會作出進一步的懲處,但這不就表示他們不認同校內的性平結果嗎?這樣性平會的意義何在?」經歷阿民長期的騷擾,花花身心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並被醫師診斷為適應障礙合併情緒障礙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圖/民眾提供)花花還向本刊痛批校方對司法調查的態度非常消極。今年1月3日,花花的委任律師詢問校方是否能調閱當年性平調查被暫停的資料當作證據,校方給予肯定回覆後,至今卻仍未收到資料,她痛心表示「學校就是不斷在摸頭,絲毫沒有要解決問題的意思,反而只想著要如何解決提出問題的人」。花花強調,此事學校不但有責任、還是幫兇!「我希望學校裡不會再出現下一個受害者,可是學校如果不斷包庇,那我就不會是最後一個」。最後花花含著淚向本刊說,當年沒有人願意幫她,7年後終於有機會可以討回公道,但為配合檢調,她必須一再地回想那殘暴又噁心的畫面「我真的不知道這場凌遲到底還要多久,我只希望我還有足夠的勇氣支撐自己活下去。」本刊致電阿民及國防醫學院,阿民表示,目前正積極配合調查,針對案件內容不願多做陳述,但他對性平調查公正性提出質疑,並表示已提出相關申訴。國防醫回應,記兩大過是根據性平會建議所進行的懲處,後續會待司法結果出爐後,再審視是否追加懲處。對於校方不願積極配合調查的指控,國防醫則表示,根據現行法規,除非是收到正式函文,否則無法提供相關資料作為佐證,並非不願配合司法調查。◎尊重身體自主權,請撥打113、110。◎若自身或旁人遭受身體精神虐待、性騷擾、性侵害,請打110報案再打113找社工◎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獨/附中生國防醫夢碎遭網路霸凌! 原文曝一真相打臉綠營側翼
日前1名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的學生於Dcard發文抱怨,自己被心心念念已久的國防醫以「出生南京市,未入本國籍滿20年,不符報名資格」為由撤銷錄取資格。為此也引起網路一番論戰,許多網友更是怒批「連簡章都看不懂?」。而8日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針對此事回應「規定從1992年就有」、「各機關都一律遵守」,並強調「法律就是法律」。然而仔細比對原文後,卻能發現該名附中生從頭到尾都沒有懷疑法律合理性,而是在質疑簡章及國防部為何無法給出明確的回應。一名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的學生自小立志當急診醫師,2025年順利通過學測並取得報考國防醫資格,卻因「出生南京、未入籍滿20年」遭初審淘汰。該名學生質疑,自己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從小在台成長,並無中國戶籍,為何被視為「大陸地區人民」。該貼文於5月6日被媒體大肆報導後,引發譁然,許多網友紛紛出言批評「高材生?連簡章都看不懂」、「招生資格就寫在那裡有什麼問題?」。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針對此事,也於8日回應表示。他提到,19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訂立以來就存在,各機關都一律遵守,歷年皆是如此,並非今年才突然出現的。他解釋道,由於兩岸的國籍皆為屬人主義,因此該學生確實有中華民國國籍沒錯,但也有可能在中國大陸設籍,並強調「法律就是法律」必須遵守。不過,回顧該名學生於Dcard的貼文可以確定,其從頭到尾都沒有認為規定「不合理」,而是認為規定「不清楚」,且他也並非胡亂指控,是在多次詢問國防部與輔導員時,都未能得到確切回答,並在比對「簡章」及「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後也認為沒問題後才報考,但卻仍被國防醫刷掉初審資格,於是無奈下選擇發文。原po多次詢問國防部、比對簡章後認為無問題才選擇報名,但仍被國防醫刷掉初審資格。(圖/翻攝畫面)他於貼文中舉例,簡章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經許可進入臺灣地區者,須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滿20年」但他強調自己並無在大陸設籍,只是出生定在南京,並質疑「怎麼能以此規定限制我不能報名?」而他覺得最荒謬的是,自己明明被國防醫拒絕在門外,但卻依然得服1年的兵役,他的處境就像是「我想當一名軍人時不能志願當,國防部徵召我時,我卻不能拒絕」。而最後,他也於貼文中強調,自己並不是在譴責國防部,只是希望以後不會有人再因為「出生地」被刷掉。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

資優生因在陸出生遭禁考軍校?學者指憲法採屬人主義何苦違憲整自家人
針對網傳某資優生,因為在大陸出生,被國防部依照陸委會規定,禁止高三畢業後報考軍校,得再多等兩年才能報告,形同昔日疫情期間的「人球小明」類似的處境,引發討論。對此,清華大學助理教授何志勇聲援該師大附中學生,強調該生若敘述的內容屬實,他的父親是中華民國公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國籍認定採「屬人主義」,該生自出生當下,就已經取得中華民國國籍,這絕無疑問,不必等入中華民國國籍滿20年,才能被視為中華民國國民。只要該生的學測成績符合初審標準,當然有進入複審的資格,政府沒有任何理由,要該生再等兩年,僅因政黨特殊意識形態,就冒著違憲又違背母法規定的風險,浪費該資優生兩年光陰。網傳某師大附中數理資優班學生在Dcard發文訴苦,從小就決定要當急診醫師,欲報考國防醫學院,但今年1月學測後,雖通過資格可申請國防醫學系,開始準備資料,也有自信能上,沒想到3月初審卻被國防醫以原PO「出生南京市,未入本國籍滿20年,不符報名資格」為由,撤銷錄取資格,該生表示,他有中華民國戶籍、身分證與護照,從小在台灣長大,沒有中國大陸戶籍,直到15歲時才知道自己的出生地在南京,因為當年父母在大陸工作,他2歲回到台灣,今年剛滿18歲,若要符合「入本國籍滿20年」,得等到22歲才能申請國防醫學院。何志勇懷疑,該生之所以會被國防部認定是「大陸地區人民」,源頭恐怕是2018年,民進黨政府下的陸委會修訂了《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五條,改認定陸配子女在大陸地區出生,如未在出生一年後回台設籍,就會變成「大陸地區人民」,但他質疑,這條規定,只是陸委會自行訂定的內規,內規不能違背母法,更不能牴觸憲法!何志勇解釋,陸委會《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第五條的母法是《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內容,並未因細則內規變動而有改變,該法強調「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分別指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設有戶籍之人民。」就這麼單純而簡單,如此而已。他指出,軍校招生依據是根據2018年修訂的陸委會內規,內規並不是法律認定,尤其內規也不能違反我國憲法國籍取得的「屬人主義」。否則,若按照陸委會的解釋邏輯,如果中華民國國民在外國生了小孩,只要一年內沒有回台設戶籍,難道就會變成就變成他國的公民了嗎?何志勇強調,民主的基礎是法治,法制則需要法律安定,憲法效力高於法律,行政機關的內規絕對不可超越法律或違憲,這是民主國家的基本ABC,否則行政機構的裁量權就可能過度膨脹,法制就會亂了套,嚴重者,民主制度都可受到影響不復存在。何志勇說,他不清楚當年陸委會修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有關陸配子女身分的動機為何?但在未來五到十年,這些「新台灣之子」在台灣上大學的人數將達到高峰,每年預計有1-2萬人之譜,僅因陸委會修訂內規而衍生出的身分認定資格問題,只會越來越多,勢必會影響這些新台灣之子,就讀軍事院校或從軍的權益。此外,他指出,退一萬步而言,2018年,也就是約八年前修訂的陸委會內規,縮限「台灣地區人民」身份別認定,為何就能「溯及既往」到十八年前出生並於十六年前返台設籍的師大附中資優生?畢竟從一般法理而言,當法規修正,若舊法規有利於人民,則適用舊法規,「台灣地區人民」身分別不也是如此?試問,當國防醫學院能夠招收大馬僑生、港澳生,台灣人卻被排除於外,難道就只因為當年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她們的小孩就要遭受這種待遇?何志勇感嘆,當大國角力導致全球動盪的當下,中華民國在台灣應該要想盡一切辦法團結全民厚植國力,而不是深陷在意識形態的恐懼之中,將這些「新台灣之子」往外推,更別說,國軍兵源缺,而且想報考軍校者還是高中資優生,他要替該位同學抱屈「何其無辜」。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

再續前緣又分手!恐怖小王19刀「殘殺內湖人妻」遭起訴
北市內湖區宿姓男子因不滿蔡姓人妻提出分手,去(2024)年11月25日上午持彈簧刀前往蔡女工作地點,兩人談判破裂後,宿男竟在光天化日下,在騎樓持刀猛刺蔡女胸口、腹部、背部等處,造成蔡女身中19刀,最終因大量出血、出血性休克身亡。宿男行兇後,試圖持刀自殘,所幸路人見狀挺身而出,合力制止並報警,士林地檢署今天(24日)偵結,依殺人罪起訴,進入國民法官法程序。起訴指出,宿男與蔡女為舊識,多年前曾為情侶關係,後因故分手。2022年7月10日起,兩人再度取得聯繫,並重燃愛火,不料蔡女再次提出分手,引發宿男不滿,多次對她暴力相向,並在LINE對話中語帶威脅,甚至恐嚇「如果敢出聲求救,就要叫你家人來收屍!」。去年11月25日上午9時48分,宿男離開住處處時,便已將預藏刀刃長度約9公分、寬度最寬處約2公分的彈簧刀,藏於褲子口袋中,隨後前往蔡女工作地點。上午10時9分許,兩人下樓至騎樓旁花圃處談判,約莫1小時後,雙方爆發激烈爭執,宿男竟趁蔡女起身之際,從口袋掏出彈簧刀,將蔡女推往牆壁後,瘋狂刺向其胸口,其中一刀更刺穿右心房。蔡女試圖起身逃離,卻遭宿男再次推倒在地,並從後方補上數刀,刀刀致命。經法醫相驗,蔡女身中19刀,包括右乳房上緣、上腹稍左處、中背部偏右處、左下背部等,其中一刀刺穿肝臟左葉,另一刀則刺穿左腎,傷勢慘重,直至蔡女無法起身,宿男持刀刺向左胸,造成3公分穿刺傷,但並無大礙,宿男又走到旁邊抽菸。莊姓路人莊姓男子聽到蔡女慘叫聲後,立即上前查看,並大聲喝止宿男,同時持交通錐丟擲,打落宿男手中凶刀。其他路人林姓、石姓、許姓及徐姓民眾共5人,也加入制止行列,並協助報警。警方到場後,立即將宿男逮捕。儘管蔡女被緊急送往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搶救,仍因傷勢過重,於當天晚間6時57分宣告不治。士林地檢署今偵結,並依殺人罪起訴,進入國民法官法程序審理。

愛心滿滿,臺灣台北醫盟聯盟盛會點亮公益燈塔—儀式圓滿落幕
2025年2月13日,臺灣台北醫盟聯盟(簡稱北醫盟)春酒會員大會暨公益捐贈儀式在台北圓滿落幕,現場匯聚了來自各界的重要人物及企業領袖,共同見證這一富有意義的時刻。衛福服政務次長呂建德博士致詞。(圖片提供/臺灣台北醫盟聯盟)本次活動由北醫盟主辦,並邀請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博士作見証,攜手愛心會員亞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坤烈博士、上弘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駱正德和總經理陳毅光、碩享科技有限公司共襄盛舉,並特別邀請了多位社會關懷與公益領域的領袖共同出席,來自醫療產官學精英, 國防部軍醫局醫務計畫處 副處長廖敏策,中華人間醫療協會理事長王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院長邱逸淳,國防醫學院醫研部陳信傑主任,皇家康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明發,博惠生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晶耀,昕力資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勝富,醫凡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玉堂,全一儀器董事長趙世傑,特別邀請波蘭投資貿易台北辦事處首席代表吾志遠Lukasz Piotr Lanski等共襄盛舉。北醫盟理事長趙忠傑博士致詞。(圖片提供/臺灣台北醫盟聯盟)捐贈儀式上,北醫盟理事長趙忠傑博士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詞,表示一直以來秉持著回饋社會的理念,支持各項公益活動,尤其關注老人福利和弱勢群體的需求。他指出,這些物資將有助於改善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北醫盟將會持續致力於公益、健康及學術領域的發展與資源整合,並呼籲更多企業與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公益事業。隨後,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老人福利關懷協會理事長蔡鴻鵬也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為弱勢長者提供更多的照顧與支持。財團法人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院長邱麗君、創世基金會文山院院長邱子珆也感謝企業界的支持,並表示這些物資將協助他們進一步開展社會福利服務,為更多需要幫助的家庭與個人提供必要的援助。最後,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呂建德博士在發言中指出,政府將持續推動長照3.0政策,提升長期照顧服務品質,並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公益,攜手為社會福祉貢獻力量,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品質。活動在感謝與希望的氛圍中圓滿結束,所有與會者都共同見證了公益精神的傳承與發揚,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的合作與支持,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溫暖與關懷。

網紅醫太渣2/黎雨青爆「客家人接受在外還有一個」 認妻子被父母趕出家門
網紅醫師黎雨青與「氧氣女神」、網紅營養師陳嫚羚外遇長達10年,害的蕭姓妻子在遭背叛痛苦中因病身亡,而黎雨青為了挽回形象,甚至希望岳家「能與他站在一起」並接受訪問,更自爆妻子因無法生育而被父母趕出家門,還稱「客家人可以接受在外面還有一個」,種種言論都再次點燃娘家人怒火,岳母跟妹妹更首次受訪,希望能揭穿黎雨青深情假面下的真正嘴臉。陳嫚羚不甘自己只是小三,曾多次傳親密照挑釁正宮,行徑極為囂張。(圖/讀者提供)據了解,黎雨青是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又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並取得碩士學位,他在大學期間透過聯誼認識當時年僅19歲的蕭女,蕭女出身音樂世家,也因優異琴技進入音樂系,其高雅氣質和家世讓黎雨青對蕭女展開熱烈追求並開始交往。而蕭女2003年便發現自己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軟骨炎」,更一度以此為由拒絕踏上紅毯,黎雨青卻再三保證,信誓旦旦稱自己會對她百般照顧、呵護備至,甚至向父母隱瞞妻子的病情,蕭女這才點頭下嫁,2人於2005年結婚,婚姻生活卻有如一齣八點檔。根據記者取得的音檔,黎雨青在外遇事件曝光後,曾找上妻子娘家人,表示希望岳父岳母能跟他「站在一起」,找出爆料的親友並在記者面前對質,並將外遇原因都推給父母的催生壓力。「我爸說,客家人可以接受在外面還有一個。」黎雨青自爆,當時父親見2人結婚多年遲遲未生育,又看媳婦的病情加重,責怪他沒有承擔長子傳宗接代的責任,更因此下了最後通牒,要求他離婚另娶,但自己拒絕離婚,黎父則要求他「向外發展」。而黎雨青2014年間結識陳嫚羚,2人進而發生婚外情,在得知陳嫚羚懷孕後,黎甚至將陳帶回家見父母,陳嫚羚還與黎家父母一同到北海道旅遊,成為黎家人認證的「在外面的太太」,相較於小三的「尊榮待遇」,蕭女卻被黎家父母「趕出家門」。陳嫚羚曾懷上黎雨青的小孩,憑藉腹中孩子得到黎家父母接納,但孩子最終卻沒有出生。(圖/讀者提供)蕭妹回憶,姐姐每次回到夫家總是備受虐待,語言上的明嘲暗諷外,黎家父母還對當著她的面為姐夫介紹相親,用餐時還不顧姐姐虛不受補的病情,故意煮麻油雞等大補之物,害她只能吃過水青菜配飯,最終只能「各過各的」,姐姐生前已多年不回夫家受辱。蕭母表示,2人之所以沒有生育,根本原因是黎雨青不想要孩子,在他們結婚之初,女兒還不需要吃這麼多藥,身體也能負擔懷孕辛勞,是黎雨青不願意,一拖多年後女兒病情逐漸加重,黎卻將沒有孩子的責任推到女兒身上,讓她無法原諒女婿。本刊致電並發送簡訊給黎雨青,但至截稿前都未獲回應。

名醫是渣男1/氧氣女神當小三頻挑釁正宮 網紅醫師妻遭折磨10年腦溢血亡
員榮醫院國際醫療部主任黎雨青(47歲),憑藉帥氣外表和醫生形象而多次上《全民星功略》、《命運好好玩》等知名節目,更營造照看蕭姓病妻和體貼顧家的好丈夫人設,但他早已外遇網紅營養師陳嫚羚(37歲)超過10年,陳嫚羚多次發送2人鹹濕合照挑釁元配,蕭女在長期精神壓力下,原本的免疫性疾病幾度惡化,最終於9月病逝,其親友忍無可忍,希望能說出真相。本刊調查,黎雨青是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業,後又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並取得碩士學位,他在大學期間透過聯誼認識當時年僅19歲的蕭女,蕭女出身音樂世家,自己也透過優異琴技進入音樂系,高雅氣質和優異家世讓黎雨青對蕭女展開熱烈追求,2人順利地從校園到婚紗,這卻是蕭女夢魘的開始。「大家聽到醫生都對他印象滿好的,元配家裡也很照顧黎雨青,還買房子給他們住。」蕭女親友恩恩(化名)回憶,蕭女研究所畢業後,黎雨青便迫不及待地求婚,2人2005年在親友的祝福下步入禮堂,女方家裡為了讓小倆口能安身立命,還配合黎的工作地點,在台中幫付頭期款購置婚房,甜蜜的婚姻卻僅維持短短數年就變調。黎雨青與蕭姓妻子從大學時就認識,蕭女陪著他從窮學生到如今的大網紅,黎卻結婚沒幾年就外遇。(圖/讀者提供)恩恩說,蕭女在婚前就罹患免疫性疾病,身上的軟骨會漸受侵蝕,只能服藥控制病情,也因長期服用類固醇而無法生育,蕭女一度因此打退堂鼓不願結婚,黎雨青則信誓旦旦,承諾自己會對她不離不棄、百般呵護,蕭這才點頭走上紅毯,昔日的保證言猶在耳,蕭女的付出卻換來無情背叛。2014年,蕭女發現已在家醫科任職的丈夫,送花給當時還是藥廠業務的陳嫚羚,蕭女起初沒有太放在心上,直到陳嫚羚「侵門踏戶」,多次發送訊息和鹹濕照片挑釁,這段婚外情才曝光,黎雨青的態度則讓蕭女徹底寒心。「黎說他兩邊都放不下,又不願意離婚,蕭的狀況也因此越來越差。」恩恩說,蕭女數度要求黎與陳嫚羚斷絕關係,黎則始終優柔寡斷,稱陳會以死相逼、無法分手,蕭曾投入數百萬元支持其事業,因而要求黎支付600萬元贍養費後結束婚姻,黎則不願付錢,也不願意離婚,3人的感情僵持不下,黎雨青和陳嫚羚的畸戀也因而維持超過10年。黎雨青與陳嫚羚婚外情超過10年,陳更曾傳泡湯照片挑釁蕭姓正宮,導致蕭女身心俱疲。(圖/讀者提供)在10年時間中,陳嫚羚考上營養師,化身為「氧氣女神」嫚嫚營養師,除多次上節目外,保養品和營養食品等各種代言更是接到手軟,陳嫚羚的氣焰也因而越發囂張,在黎雨青與妻子出國遊玩時傳訊息辱罵渣男,不時還會用言語激怒元配,長期的精神壓力也使蕭的病情每況愈下。「蕭的某一次嚴重發病,就是在她知道這段外遇的時候。」恩恩提到,蕭要面對枕邊人的不忠與第三者小人得志的嘴臉,又因害怕父母擔心而不願將自己的委屈告知雙親,心力交瘁則讓她的免疫疾病越發失控,身為音樂老師的她因病失聰,得裝上助聽器才能授課,而她在2024年早早退休,原想著離開校園能享受生命的美好時光,卻在9月因突發性腦溢血而身亡。黎雨青在妻子的告別式上悲傷痛哭,看在蕭女親友眼中卻只覺諷刺。(圖/讀者提供)「黎雨青在告別式的時候哭得很慘,我真的不知道他有什麼臉哭。」恩恩說,蕭的父母至今都還不知道女婿外遇,黎雨青在妻子的葬禮上悲傷落淚,將失去摯愛的痛苦表現得活靈活現,在知情人看來卻是無比諷刺,因而希望說出真相,讓世人知道黎雨青與陳嫚羚的真面目。針對本刊的查詢,黎雨青表示,此事已是將近10年前發生,而如今妻子病逝,不知有心人士為何要就此事做文章,也再次對家屬造成傷害。此外,記者致電陳嫚羚經紀人遭拒接,另再發送簡訊致經紀人和陳嫚羚粉絲團,但至截稿前均未得到回應。

中外儀器展示尖端地面防滑與醫療級儲能系統技術 亮相國防醫學院展覽
中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參加了國防醫學院舉辦的技術展覽,展現其在尖端地面防滑技術與醫療級儲能系統領域的領導地位。此次展覽,該公司攜手多個國際知名品牌,共同展示了其卓越產品和技術,包括英國Polyflor、瑞士以及日本的創新塗層技術。中外儀器作為英國Polyflor安全滅菌塑膠地毯的代理,自代理以來,已成功將Polyflor旗下的透心滅菌塑膠地毯和Polysafe防滑安全滅菌塑膠地毯推向市場,並通過臺灣CNS規範的嚴格測試。這些產品不僅具備優秀的防滑性能,且在長期使用中防滑係數會隨著時間增長,展現出卓越的品質和耐久性,充分體現Polyflor對品質嚴格把關的承諾。此外,中外儀器日本的FC地板保養塗裝系統,這種塗裝系統在臺北火車站和臺北馬偕醫院等知名地點得到了成功應用。FC以其高硬度、高光澤以及卓越的防滑性著稱,並能在施工過程中達到環保要求,無需剝離作業或產生廢液,為地板保養帶來革命性變革。中外儀器持續引進新技術,為市場帶來創新且高效的解決方案。(圖/中外儀器提供)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地面防滑需求,中外儀器瑞士製造的的防滑塗層產品。瑞士地板塗料的新產品經過升級後,在施工便利性和防滑性能上有了顯著提升,並已成功應用於臺北市幾家運動中心的更衣室和游泳池邊,展示了其卓越的實用性和可靠性。中外儀器亦展示了其醫療級儲能系統,這款系統可靈活配置電池容量和充放功率,並支援多種運行模式,包括削峰填穀、離網備電和能量管控等。該系統具備自動火災監測、報警及滅火功能,符合醫療院所未來微電網概念,進一步促進了ESG永續經營的目標。中外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以其領先的技術和嚴格的品質標準,持續為市場帶來創新與高效解決方案,展現出其在尖端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此次參展不僅強化了公司與國際品牌的合作關係,亦為推動地面防滑技術和儲能系統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捷運民汐線公聽會登場 住戶盼設大稻埕站且憂鄰損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曾稱民生汐止線為「盲腸線」,市長蔣萬安上任後積極推動民汐線,並於19、21和23日辦理公聽會。民眾建議,於大稻埕碼頭設站,方便大稻埕居民回家,且可以疏散觀光客,民生社區住戶則擔憂工程開挖將造成老屋倒塌。捷運局回應,大稻埕交通密集、路幅不足,但仍會持續評估,而施工前會先進行地質改良避免鄰損。民生汐止線北市段路線全長約11公里,共設9座車站,其中地下站 8 座、高架站 1 座,系統型式與汐東捷運一致採獨立路權的中運量 LRRT 系統服務,未來採「一車直達」方式,並可與基隆捷運結合形成完整的路網。民生汐止線台北市段綜合規畫報告書預計於今年3月底前提報中央審議,核定後將與淡水信義線、中和新蘆線及環狀線東環段串聯。捷運局21日晚間辦理公聽會,吸引約百位民眾參與。台北市議會副議長葉林傳也出席,他指出,民生汐止線原規畫於大稻埕碼頭設站,但因路幅狹小而放棄,仍盼能夠設站疏散觀光客。大稻埕住戶林先生也說,目前距離大稻埕最近的站點是北門和大橋頭,南北距離遠,取消民生汐止線設站對大稻埕居民不公平。民生社區住戶許先生則認為,民生東路四、五段路幅狹窄,擔憂捷運施工影響交通,甚至還計畫要開挖到地下四層,恐讓屋齡40年住家倒塌,建議路線改由行天宮暫沿民權東路一路蓋到國防醫學院。捷運局回覆,曾考慮在環河快速道路周邊規畫大稻埕站,但交通密集、施工困難,且附近沒有合適的公有地,路幅不足難以設站,仍會再多加以評估。而民生社區部分,民權東路下有重要民生管線,須先遷移管線,且沿途可服務民眾較少,工程前會先改良地盤再施工,無須擔憂房屋倒塌問題。

失智保養班3/誰說失去記憶可悲? 「還原到嬰孩階段」才是最圓滿的人生
全台長照系統2007年上路,初期並沒有社區失智據點時,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2011年決定在社區創立「記憶保養班」,「當時詢問衛生所哪邊適合設失智據點,護理長分析派系、族群結構後,認為大崎村比較適合推動,於是我們就去了。」曹汶龍告訴CTWANT記者,第一個據點設在嘉義大崎村的原由。曹汶龍說,我們在觀察環境適不適合,同樣地村子裡的人也在觀察我們,直到進行第四次失智講座後,村子裡的人才終於放開心胸暢談。「他們說,有太多醫師都是來一次就走,隨著我們一次次去,村民們才知道我們是認真的。」於是曹汶龍帶著醫護人員、個管師等開始進行失智篩檢,找出需要的人參加記憶保養班,然後定期進行各種靜態、動態活動,而這一切都是無償付出,也沒有跟政府申請任何補助。為什麼曹汶龍對村民如此認真?「這可能與我成長經驗有關,我的父親是軍人,後來車禍受傷在家療養,母親扛起家計忙著賺錢,而我是家中老大,就要身兼母職,照顧父親及弟妹,並協助家務。」後來曹汶龍考上國防醫學院公費生,先到三總神經科、然後再到慈濟醫院。「我從小習慣付出、也不會計較,再加上身處的環境都很單純,沒有雜念,我認為自己一切只是順勢而為。」無私付出自然也會吸引一群願意付出的人,於是曹汶龍就與這群志同道合的醫師、志工、個管師一起到彰化、雲林、高雄、台南等地設立記憶保養班,總計有10處,一直到2022年,才在台北八德設立第一個都會型記憶保養班。曹汶龍有許多綽號,有人叫他「曹爸」,也有許多家屬稱他為「老菩薩」,他自己則認為一切只是順勢而為。(圖/江旻真提供)2013年,曹汶龍的母親也罹患失智症,他在臉書上成立《曹爸與失智共舞》粉絲頁,分享照顧母親或到失智社區服務的心得,粉絲頁中有許多曹汶龍與母親相處的影片與紀錄,包括如何扮演現代老萊子逗母親開心,陪母親玩球、看魚、讀報、吃花生等。由於獲得熱烈迴響,曹汶龍的故事被電視台改編成電視劇《你好,我是誰》,也獲出版社邀約,把臉書的文章集結出書。曹汶龍的母親在2021年過世,當時曹汶龍在臉書上寫道:「母親失智多年,我懂她的心。她活得有尊嚴,輕安愉快的走了。」曹汶龍說,其實失智的人生才是圓滿,他們慢慢地退回到小時候,最後還原成嬰孩,然後離開這個世界,這是多麼圓滿的一生啊!「所以家屬要放下心,就把失智爸媽當成自己的孩子,當嬰兒尿床,你會對他生氣嗎?不會嘛!你只要帶著笑容,失智爸媽看到你的笑容,他們也就會跟著開心了。」曹汶龍說。

大同大學實驗室製毒案偵結 北檢起訴生技董座等7人
具有化工背景、生技公司負責人章家豪,在金主楊憲彰等人支持下,承租大同大學的創新育成中心產學實驗室作掩護,大量進口製毒原料與設備,生產K他命,2022年3月14日下午製毒時引發火警,刑事警察局幹員趁機進入蒐證,台北地檢署2023年12月18日偵結,依《組織犯罪條例》、《毒品危害防制條例》等罪,對章家豪等7人提起公訴,共犯楊憲彰、宋順發逃亡通緝中。檢方起訴指出,48歲章家豪等人2019年籌畫製造k他命,由楊憲彰提供資金,章家豪提供研發技術,購買原料、設備,楊憲彰、宋順發為製毒工廠現場負責人,負責指揮柯旻辰、張文益、易敏、石意陞、及另名張姓男子製造安毒。製毒集團分工完畢後,章家豪從2019年4月1日起,以品庠公司名義,承租大同大學的產學實驗室為掩護,當成製毒工廠,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間陸續購買製毒器具,再向大陸廠商購買k毒原料。楊憲章按月支付100萬元酬勞給章家豪等人,製造出20至30公斤k毒成品,章家豪、楊正清獲得600萬元報酬。2022年3月14日下午,宋順發等人操作離心機運轉時,產生火花引燃化學品致劇烈燃燒爆炸,造成實驗室毀損。刑事局則早在2022年2月即收到本案製毒情資,礙於製毒工廠位於校園實驗室,較難進入,只能進行監控,警方遂趁著這次火警進入火場搜查,果真發現製毒工具「反應釜」。2023年5月15日,檢警見時機成熟,獲得台北地院開立搜索票後,當天前往品庠公司搜索,同年6月20日再到汐止的倉儲查扣製造器材及製造後的廢品,章家豪等7人偵訊時坦承製毒。據了解,章家豪是淡江大學化工系肄業, 2008年開了生技公司,員工約20人,該公司擁有多張藥證,經營西藥、醫療器材等批發、零售,包括高血壓、心臟藥等藥物,公司拿下許多政府機關藥品標案,包括國防醫學院、高雄榮總、台中榮總以及國防部軍醫局,但資金周轉不靈,2020年先爆出業務領不到200萬佣金,鬧上媒體,公司財務陸續亮紅燈,員工紛紛離職。為東山再起,章男輾轉和有毒品前科的易男、楊男搭上線,成了製毒頭子。

斥資近5億元 台灣首座「戰術戰傷救護訓練大樓」啟用
政府斥資約4億9千多萬元,在內湖國防醫學院衛勤訓練中心興建「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12月4日落成啟用,包括總統蔡英文、國防部長邱國正、國安會秘書長顧立雄、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軍醫局長蔡建松、國防醫學院院長陳元浩等人都出席。總統蔡英文到現場參與大樓的啟用典禮。(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這棟「戰術戰傷及災難事故救護訓練大樓」主要用來強化戰術戰傷與緊急救護的訓練與技術,讓國軍弟兄能有更周全的後勤支援。大樓內除了有多功能救護訓練的環境外,還有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以及模擬真實情況的載具(模擬車輛或直升機),讓訓練更加逼真,也更貼近戰場上真實狀況,增加受訓者的應變能力。國軍進行救護演練。(圖/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林百里的第一步1/心電圖AI判讀技轉廣達QOCA 千億美元醫療商機電子五哥都想吃
AI股市行情告段落,AI應用才要上演。這波AI浪潮誕生的新首富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在8月1日廣達、國防醫學院、三軍總醫院的「心電圖AI判讀平台合作協議」簽署儀式上現身,他搬出自己的烏龜哲學,「智慧醫療有無限可能,我們一步一步往前走。今天是廣達QOCA的主力產品之一、是第一步,我相信有更多題目擴大合作。」一位公衛專家告訴CTWANT記者,林百里口中的這「一步」對台灣社會很重要,依美國心臟學會建議,心肌梗塞患者在到院後的90分鐘內應接受心導管治療,若加上突如其來的症狀,救治時間更短,「能正確判讀心電圖的心臟內科醫師需要至少17年專業醫學訓練加上實際經驗,以AI協助心電圖判讀,能夠在5秒內快速運算、分辨原因,在1分鐘內將病情以手機簡訊同時通知臨床醫師、主治醫師、護理師,對病患進行救治。」林百里心心念念的AI醫療雲平台QOCA系統,是一個基於AI人工智慧和數據分析的醫療品質管理系統,自2013年開發迄今,由廣達技術長張嘉淵主持,其中AI醫療雲平台 (QOCA aim)以醫療影像與結構化資料分析,提供最佳臨床決策輔助及精準預測;同時有遠距醫療與居家照護等平台。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創辦人為美國UCLA小兒心臟科主任張瑞康(左),發明十二導程心電圖儀器,重量僅67g,搭配雲端系統,方便醫師判讀、個案管理與遠距監測。臨床實驗可大幅縮短操作時間近7成,不僅醫療專業人員能使用,一般人也能完成量測。(圖/宇心官網)三軍總醫院AIoT中心技術長林嶔負責訓練此AI影像辨識模型,指出三軍總醫院自2010年開始升級心電圖儀器與資訊系統,2019年進一步成立「人工智慧暨物聯網(AloT)發展中心」,使用廣達QOCA醫療雲管理,今年將成果正式技轉廣達。「已經累積超過150萬張心電圖資料,每年還以50萬張持續增加。」接下來交棒廣達工程師演算法開發軟體介面,進一步開發出穩定的商用服務。專家表示,「這個理想要能夠實現,從標註影像、對準時序、加入鉀離子數據、把病人情況納入、反覆訓練模型提升精準度,到成功申請醫材認證,要花費3年以上。」林百里坦言,「我們跟很多醫院有合作關係,國防醫學院、三總有特別的文化跟團結精神,讓我們合作更加順利有效率」。國防醫學院表示,不方便透露簽約年限,但此期間廣達有獨家使用心電圖AI判讀模型權利。要將AI影像辨識模型技轉廣達,中間還需要一個「翻譯官」穿梭溝通,國科會生科處生醫商品化中心擔綱這個重要的橋樑,該中心主任王麗茹指出,「因工程師與醫護人員對同一件事的理解有所不同、還要協調專利等,ICT語言與醫療語言也有所差異,我們轉譯並找出共識,讓AI協助判讀心電圖這個生醫研發成果朝商品化發展、讓成果落地。」許銀雄時任宏碁智醫總經理,說明VeriSee DR視網膜診斷軟體。(圖/報系資料照)「(未來)一定會有更多成果,很有信心」,林百里說。心電圖AI判讀除了搭配醫院的精密心臟監測儀器使用,也可搭配廣達子公司「宇心生醫」僅67公克輕巧型簡易的操作儀器「十二導程心電圖」,甚至在救護車上就可將心電數據傳輸到醫療雲,透過AI判讀協助醫治、篩檢及預防,進一步商品化成軟體+硬體系統,便可走進偏鄉、踏出國門,甚至避免中風等憾事發生。智慧醫療的無限可能,也是市場及商機所在,市調公司Markets &Markets指出,AI在醫療領域商機將從今年146億美元、2028年成長至1027億美元。和廣達一樣對醫療商機積極的台灣科技業者不在少數,例如宏碁智醫(6857)人工智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輔助診斷系統VeriSee DR,分析糖尿病病患的眼底圖來預測其視網膜病變狀況、偵測腎功能障礙,已打入台灣8成醫療院所,這家電子五哥中唯一登錄興櫃的醫療子公司,2021年掛牌至今仍虧損,累計至去年虧損9591.8萬元,但仍在這條從醫路上堅持。緯創醫學的下肢外骨骼系統。(圖/報系資料照)緯創(3231)旗下緯創醫學智慧醫院解決方案以及外骨骼等,可主動偵測穿戴者的關節動作變化,配合使用者的行動能力,在適當時機給予輔助。仁寶(2324)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可遠距為偏鄉民眾進行檢查,自製開發應用於治療腫瘤的「消融寶」(AblatePal)射頻消融系統更納入健保給付。華碩(2357)「We AreFamily」由淡江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學生團隊開發,利用華碩健康資料銀行中健康存摺檔案提供加值服務,OmniCare醫療物聯網平台串聯保險、醫療等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並與研華(2395)、光寶(2301)等合作參與聯合醫院智慧病房。英業達(2356)旗下英華達「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利用抽血檢測進行早期癌症篩檢及治療後續追蹤。

AI概念股價大震盪 林百里喊「安啦!」一直看好AI應用
AI族群股價高檔震盪,廣達、緯創、緯穎、英業達、仁寶、世芯-KY、創意、M31等指標股價較高點下跌約15%。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今(1)日表示「安啦!」,「股價別人決定的,一直看好AI應用,有很多機會、要做很多努力!」林百里今日出席廣達與國防醫學院及三軍總醫院合作研發的「心電圖AI人工智慧判讀平台」簽約合作發佈會,結合國防醫學院的研發能量、三軍總醫院的臨床驗證,以及廣達電腦在科技整合的經驗,用一張心電圖就能準確地輔助診斷超過50種疾病。市場傳聞廣達AI伺服器接獲中東買家大單,林百里表示,「訂單不能透露」。林百里10多年前就拍板從電腦轉向伺服器,又積極推動AI醫療應用,廣達在本波人工智慧浪潮為多頭點火,股價從5月的不到百元今日收報237元,據富比士排名,目前林百里身家突破91億美元,超越張聰淵、林書鴻及郭台銘等,成為台灣首富。

董座淪毒師1/生技公司老闆斜槓製毒 入監爆紅黑道「寄菜」盼合作
刑事局日前破獲大學實驗室製毒案,逮捕製毒頭子、暱稱「章董」的章男等12人到案。據了解,48歲的章董原是生技公司老董,專門製作高血壓等藥物,但因財務出問題轉行當起製毒師,且租下大同大學實驗室製作K他命,而章董自5月中收押入監後竟成獄中紅人,各方人馬猛力巴結,還有黑道「寄菜」攏絡,想為日後合作鋪路。回顧案情,去年3月間大同大學育成實驗室發生火警,承租一二樓實驗室的品庠生技董座、人稱「章董」的章男告訴警消人員,才剛購入新機器,正在「試車」隨即失火,章董被依公共危險罪移送。其實,刑事局早在當年2月即收到情資,指稱「大同大學實驗室有人在製毒」,但校園較難進入,警方不敢大意只能進行監控,趁著這次火警幹員進入火場搜查,果真發現製毒工具「反應釜」,坐實了製毒工廠藏身大學實驗室一事。章董名下的生技公司坐落在內湖高級商辦,但員工僅剩1人,他以此當實驗室,研究出能在1天內製作出K毒。(圖/(右)攝影方萬民(左)刑事局提供)刑事局嚴密跟監蒐證發現章董擔憂火警露餡,急忙將器具移往汐止倉儲,今年5月15日,警方至章董位在內湖的豪華辦公室搜索,現場查扣第三級毒品K他命成品、半成品共計656公克、四級毒品鹽酸羥亞胺1700公克、鄰-氯苯基環戊基酮3020公克、及大批製毒原料設備機具,人贓俱獲。原來章董自從實驗室火災後改利用自家內湖辦公室當實驗室,連週六週日都進辦公室,嘗試改良縮短K他命製成時間,從原本5日到僅需1日。章董從生技董座黑化成製毒頭子,落網時還積欠女會計3、4個月薪水,女會計月薪7萬元,出入以BMW名車代步,對比之下章董僅開Toyota、穿T恤短褲,讓警方傻眼。近年來K他命是毒品市占率第一名,章董擁製K技術入監後爆紅,各路人馬爭相巴結,更有黑幫「寄菜」為未來合作鋪路。(圖/報系資料照)檢警依製毒罪將章董送辦,檢察官複訊後收押禁見,但入監生活卻讓警方訝異,章董受到各方人馬「禮遇」,大家看準他掌握製毒方法和技術,有人想拜師也有人請他指點製毒流程,改善做法等,讓章董不勝困擾;更有黑幫「寄菜」讓他在獄中吃得好一些,提前為將來鋪路,「出來之後談合作」。據了解,章董是淡江大學化工系肄業,對研發以及做生意相當有一套,2008年白手起家開了生技公司,員工約20人,該公司擁有多張藥證,經營西藥、醫療器材等批發、零售,包括高血壓、心臟藥等藥物,公司拿下許多政府機關藥品標案,包括國防醫學院、高雄榮總、台中榮總以及國防部軍醫局,但資金周轉不靈,2020年先爆出業務領不到200萬佣金,鬧上媒體,公司財務陸續亮紅燈,員工紛紛離職。為東山再起,章董輾轉和有毒品前科的易男、楊男搭上線,找到自己事業第二春,成了製毒頭子,卻也因此鋃鐺入獄。

民進黨林秉宥實測國軍抗彈板無效 國防部:若屬軍品將依法處置
民進黨新北市議員林秉宥與研究槍械網紅「山姆小叔Gun&Fun」合作,公布實測國軍抗彈板影片,結果顯示公發抗彈板未能保護軍人生命;國防部回應,抗彈板屬管制軍品,若經查證確屬國軍軍品,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林秉宥昨(6日)在個人臉書貼文指出,這次「國軍公發抗彈板測試計畫」由多位關心台灣國防的人士共同努力完成。但是測試結果顯示,在子彈正面打擊下,抗彈板表面雖然看起來只是一個小洞,但另一面已「近乎穿透」、「殘破不堪」,國軍公發的抗彈版並未能如規格所宣稱的保護我們的士兵,對此他深感遺憾。針對山姆小叔Gun&Fun」測試影片秀出該塊抗彈板為國軍公發裝備,國防部晚間指出,抗彈板屬管制軍品,國軍初步查證現品帳料均相符,其測試抗彈板如經查證確屬國軍軍品,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至於抗彈板防護力,國防部表示,軍備局205廠產製抗彈板,於民國105年送美國切斯比克實驗室,依美國司法學會規範(NIJⅢ等級)測試合格,後續量產抗彈板則由全國認證基金會(TAF)認證鑑測中心(與國際實驗室同等級)完成測試。國防部特別強調,為完善防彈個人裝備研製工作,軍備局已考量國人體格、頭型及新式單兵武器效能因素,委由國防大學及國防醫學院研究符合國軍的防彈測試規範,完成測試標準後,用於新式個裝研發測試。面對國防部的聲明,林秉宥隨即在個人臉書作出回應表示,測試影片中的「抗彈板來源不用問了,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他接著指出國軍抗彈板為流傳已久的都市傳說,且對台灣國防安全影響巨大,實測是必須的,以免用士兵犧牲來確認真相,並且直言國軍抗彈版表現符合規格,但所謂的規格無法有效保護士兵。林秉宥強調拍攝這支影片不容易,從測試彈藥、槍枝、拍攝器材及地點等,耗費很多心力,是在民間有限經費與能力所及的範圍,盡力做到的內容,其目的並不是為了打擊國軍士氣,而是知道不教而戰謂之殺,不裝而戰亦如是,並祝福國軍更好,台灣更好

輔大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登場 產官學專家齊聚探新趨勢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昨(16)日舉辦首屆數位健康技術國際研討會「運用數位弭平健保與臨床資訊落差,為民眾健康賦權」,邀集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數位健康在診斷、預測、治療的最新趨勢和應用,以及健保給付的限制和挑戰。輔大醫學院葉炳強院長開幕致詞時指出,此次大力邀集海內外產官學專家齊聚一堂,企盼為我國數位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發展發揮影響力,攜手提高病患照護品質與醫療效能。主辦單位輔大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博士表示,期待透過國內外專家學者集思廣益,促進病患參與數位健康、加強臨床實踐和健康政策之間的溝通與協作,以推動數位健康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與發展。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十分廣泛,包含數據分析與運用、電子病歷、遠端診療、健康監測等。台北醫學大學數據處數據長許明暉教授發表專題演講時說明,運用數位健康技術將可突破過去的醫療限制,對於診斷、治療、疾病預測、促進研究發展等皆有幫助。而新冠疫情更成為加速器,健保署黃兆杰組長舉例,疫情之下政府對遠距醫療、視訊診療等都有相關推動與放寬。然數位健康技術的推動仍需法源、財政、科技以及真實數據等共同並進。遠從英國來台與會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專家英國格拉斯哥大學Olivia Wu教授與Neil Hawkins教授以慢性肺阻塞、心臟衰竭及醫療監測系統為例,展現數位科技對於獲取真實數據,用以判斷醫療品質的具體成果,說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數位健康科技能協助資源投入更精準的領域。當數位健康科技的重要性持續攀升,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正面迎接數位健康技術帶來的變化,調整政策制定、提升醫療照護品質也是研討會的另一大亮點。國衛院邱弘毅所長說明,數位健康科技將使以病患為核心的醫療運作更加落實,搭配電子病例、穿戴式裝置等可更精準掌握身體數值、及生活型態改變對於健康的影響,提升病患對行為改變的意願、進而提升醫療照護品質。而數位健康技術所帶來的改變,也該同步作為醫療決策、評估健保資源配置合理性的依據。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朱基銘教授則認為,委託專責單位建立醫療資訊共享與整合平台,將有助推動醫療數據的管理與運用。台灣資安產業發展協會毛敬豪副理事長則提醒,數位化發展的同時,也需重視資料隱私與保密性,避免敏感資訊外洩、被駭客入侵等安全風險。據統計顯示,醫學資訊大約每73天就會翻倍一次,且70%的醫療決策受實驗室檢測資料影響,想要有效管理與運用,除了學術界和公部門外,產業界的投入也是至關重要的。台灣羅氏診斷總經理吳慶城分享,提升預防、治療、照護到健保制度規劃相關層面,可運用優質的檢驗設備、整合性的技術與支援系統作為助力,確保數據應用的可靠準確和安全,改善各階段的照護方式,早期發現並診斷疾病、適時提供正確的藥物,即時監測疾病進展及治療結果。郭旭崧教授補充說明,我國健保大數據正像是一個寶庫,蘊含豐富的健康訊息值得更多產業學術界共同挖掘,提供民眾更好的醫療照護品質。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署長呂正華在閉幕致詞中表示,數位健康技術的應用和發展需要跨領域合作是產官學的共識,很高興輔大籌辦本次的國際研討會,共同推廣我國數位健康發展,期待各方攜手共同造福更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