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科
」 復健 中風 復健科 關節 醫師
26歲年輕女醫師公開副業 自豪「下班撿回收」:賺得比醫院多
現代社會什麽東西都漲,薪水卻很難有大幅成長,有越來越多人正職以外還會找副業補貼。最近大陸四川一名女子拍影片,介紹自己白天在醫院當醫師,下班後把撿回收當副業,遭不少網友嘲諷「撿破爛」;她完全不以為意,反而自豪這項生存技能「賺得比醫院多」。根據陸媒《瀟湘晨報》報導,近期微博上有一段影片引起討論,一名疑似是醫師的正妹分享自己下班後的副業是撿回收,令不少網友納悶為何要去「撿破爛」;而當事人是來自四川成都的26歲熊性女子,她自我介紹白天在當地一間私立醫院復健科當醫師,主要替住院的老年人做復健和功能鍛鍊,每天固定早上8點上班、下午5點半下班。熊女證實自己下班後的確會去撿回收,因為父母就是開資源回收站,她認為「我多做一點他們就少做點,也學習了一項生存技能」;熊女進一步分享,家中的回收站主要收金屬類的回收物,種類挺多的,每天整理後分門別類再賣出,雖然有聘請工人,東西多到她都與父母工作到晚上9、10點才回家。面對網路上的酸民,熊女反而自豪地說,醫院每個月薪資是4000元(約新台幣17000元),她幫忙家裡雖然沒薪水,但父母偶爾會給她零用錢,稱自己在回收站幫忙「賺得錢比醫院多」,更直言「能賺錢,有什麽好介意的」。有人認為熊女撿破爛很髒又不衛生,她也認真解釋,金屬類回收品不會髒,只是會有一些鐵鏽黏在衣服上,不太影響身體;熊女也說,近年在醫院和回收站兩份工作間轉換,她適應調節得很好。另外又有網友認為熊女想當網紅,才PO出影片引起討論,她也正面回應只是記錄日常,且自己從2020年早就開始分享回收站的相關影片。

肉毒桿菌注射成熱門療程 不只用在醫美還能治療多汗與偏頭痛
在眾多醫美療程中,肉毒桿菌素注射是一種用途多元、常見的醫學美容療程,應用範圍包括除皺、瘦臉、以及在醫師評估下用於多汗與偏頭痛等狀況。由於療程時間短、加上費用相對可負擔,逐漸成為不少人初次接觸醫美時會考慮的選項之一。肉毒桿菌素夯什麼?快速、恢復期短成熱門療程關鍵!肉毒桿菌素身是一種神經傳導阻斷劑,透過抑制神經末梢釋放乙醯膽鹼,達到「放鬆肌肉」的效果。這項特性讓它不只能應用在除皺、瘦臉等美學療程,也被廣泛用於治療醫療上的實際症狀。醫美診所王天佑醫師表示,相較於其他醫美療程,肉毒桿菌素的施作方式與其他療程不同,常見用於面部局部處理。不像雷射那樣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也不像侵入式手術需要較長的恢復期,通常打完之後只需要注意幾項術後保養,就可以輕鬆恢復日常生活,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不少人選擇此療程作為日常外觀維持方式之一。肉毒不只可瘦臉!從除皺到控油皆可改善在外觀改善方面,肉毒桿菌素常見的應用包括協助放鬆臉部表情肌。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臉部肌肉經常活動,容易產生所謂的「動態紋」,例如:抬頭紋、皺眉紋與魚尾紋。這些紋路初期多在做表情時較明顯,時間一久,有機會逐漸變得常態化,演變為靜態紋,讓整體外貌顯得疲憊老態。而肉毒桿菌素的的作用機轉正有助於放鬆局部肌群,減少表情紋出現頻率,不過實際效果會因個別條件而異,應與醫師充分討論後決定是否進行。除了除皺之外,王天佑醫師也提到,肉毒還可以針對咀嚼肌過度發達的問題進行改善,有些人天生臉型較方,加上習慣性磨牙或吃較硬的食物,造成咀嚼肌肥厚,形成俗稱的「國字臉」。經醫師評估後施打肉毒桿菌素,部分患者反映施打後臉型線條略有變化,視覺上更為柔和。此外,臨床經驗也指出,將肉毒注射於特定部位後,可能影響皮脂分泌與毛孔表現,建議在醫師指導下施作,以評估是否為適合的治療選項。從美容到醫療皆運用 肉毒還能治療偏頭痛與多汗許多人對肉毒的印象仍停留在醫美領域,但事實上,肉毒早已廣泛應用於多項醫療用途。王天佑醫師說明,像是手部多汗症、腋下狐臭這類出汗異常的困擾,肉毒就有非常明確的效果。因為肉毒桿菌素可以抑制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減少汗腺活性,對於容易手汗、腋汗的民眾來說,患者接受評估後會選擇此方式進行改善,實際狀況仍須由專業醫師評估。不僅如此,肉毒桿菌素在偏頭痛的輔助治療上,也獲得部分神經科與復健科醫師的採用。當一般口服止痛藥效果不彰時,注射肉毒可以幫助放鬆特定區域的肌肉張力,減少壓力導致的慢性疼痛。想嘗試醫美從肉毒療程開始?多項功效成好負擔的療程首選!從外貌調整到醫療改善,肉毒桿菌素早已不只是「除皺神器」,更是一項跨足醫美與醫療領域的多功能藥物。由於施作方式簡便,加上不同醫療與美容應用效果逐漸被關注及研究,讓它成為醫美療程中名副其實的熱門選擇。王天佑醫師也建議,如果民眾正為某些身體的小困擾所苦,或者想對外貌有些小小的改善,若考慮醫學美容選項,建議與醫師進行討論與評估。【延伸閱讀】長年「壓力山大」使慢性偏頭痛上身 施打肉毒桿菌成功洩壓皺紋、流汗都能改善!醫解答「肉毒桿菌常見疑問」 這些族群要注意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36

男子狂打手遊打到頭抬不起來! X光一查「脖子竟長角」
日本一名25歲男子因長期低頭玩手機遊戲,導致頸部肌肉嚴重退化,罹患罕見的「頭部下垂症候群」(Dropped Head Syndrome),造成他出現無法抬頭、吞嚥困難等症狀。對此,醫師提醒,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恐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呼籲年輕族群應特別注意。根據《每日郵報》報導,《JOS Case Reports》期刊的病例顯示,日本一名男子罹患頭部下垂症候群,頸部疼痛長達半年,並伴有無法抬頭、吞嚥困難等症狀,導致他進食困難,體重明顯下降。醫療團隊檢查後發現,男子頸椎已經變形移位,且出現疤痕組織,一開始醫療團隊嘗試使用護頸支撐矯正,但因男子感到麻木不適,於是改用外科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醫師切除部分變形的頸椎骨與疤痕組織,再植入金屬螺絲與鋼釘固定骨架。男子頸椎已經變形移位,出現疤痕組織。(圖/翻攝自Science Direct)手術6個月後,男子已經可以將頭部維持在正常水平的位置,術後一年也沒有復發,抬頭和吞嚥的問題已經明顯改善。醫師表示,患者可能是因為長時間使用不良姿勢玩手機,以及一些潛在發展性疾病而引發頭部下垂症候群。醫師提醒大眾,尤其是年輕族群,應重視過度使用智慧型手機帶來的危害。根據台中榮總復健科的衛教資訊指出,「頭部下垂症候群」 主要特徵是頸椎兩旁的肌群出現嚴重無力現象,導致頭部及頸椎慢慢下垂前傾現象,最後呈現「下巴觸及前胸」的姿勢,目前醫學上對於頭部下垂症候群確切的病因仍有爭議,尚無定論,有些假設認為畸形,是因為脊椎旁肌肉組織損傷和疲勞有關。

跑步只排第5! 復健醫師推薦「降血壓」5大運動:不移動的最厲害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4年公布數據,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等於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全台估計罹患高血壓民眾更是高達462萬人。當血壓過高,就容易引起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因此不少民眾除了藥物,也會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控制自己的血壓。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就指出,「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結合訓練」、「等長運動」等運動方式,對降低血壓都有幫助。其中以「等長運動」對降低血壓效果最顯著。不過王思恒也指出,真正對降低血壓最有幫助的運動方式,其實就是你「喜歡、方便且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再厲害的運動方式,不做都沒有笑。近日,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粉專分享「能有效降血壓的5種運動」。王思恒指出,第5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包含走路、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只要規律持續,可以降低收縮壓4.5毫米汞柱。第4名則是「肌力訓練」(dynamic resistance training),如舉啞鈴、深蹲、拉單槓,規律做可以降低約4.6毫米汞柱收縮壓。王思恒還表示,將以上2種訓練方式結合起來,就是第3名的「結合訓練」(combined training),在訓練中有意識將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一起做,收縮壓能降低6毫米汞柱。至於第2名則是「等長運動」(Isometric exercise),如靠牆深蹲、棒式、平板支撐、坐空氣椅等都屬此類,王思恒解釋,這種訓練方式是肌肉在不改變長度的情況下產生力量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幾乎不會產生移動。每週規律的進行「等長運動」,降收縮壓的效果是最棒的,可降8.2毫米汞柱。至於冠軍,王思恒笑說「就是你喜歡、方便且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再厲害、再有效的運動,只要你懶得做它,就無法發揮成效,因此他再次提醒,唯有「規律而持續的運動」才能有效降血壓。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醫師過去也曾提醒,任何運動都好過『坐著不運動』,不論做什麼運動都有降低血壓功效,重點是選擇自己喜歡,且可以持續下去的運動。因此民眾不妨多加嘗試,並持之以恆地養成運動習慣。

孩子2歲半還只會發哭聲? 專家曝「語言發展應對進程與治療」
小明2歲半只會發出哭聲,無法理解父母制止他亂塗牆的手勢與口令,就醫檢查發現,可能有語言溝通發展遲緩,需進一步評估與療育。醫師提醒,不同年齡幼兒,應有對應語言發展進程,若有異狀,應尋求專業協助。運動性言語障礙分兩種 這些原因都可能影響土城長庚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鍾維勵指出,言語及語言是常見的溝通方式,運動性言語障礙涉及言語動作計畫與執行的障礙,包括構音障礙和失用症。構音障礙是大腦向發聲構音器官傳遞指令的過程出現問題,導致相關肌肉功能異常而影響說話清晰度;失用症則多由左腦特定區域病變導致,無法產出正確語音指令。運動性言語障礙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包括腦病變、腦外傷、癲癇、腦性麻痺及高位脊髓損傷等,這些都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或阻礙先前語言能力發展。鍾維勵醫師進一步說明,語言的內容指字彙意義,反映兒童的經驗、文化及認知發展。對理解語義有困難的兒童,抽象概念較難掌握,可能導致溝通障礙。語用則規範如何在社交情境中使用語言,包括表達意圖、社會理解和對話交流能力。語用功能障礙最常見於自閉症和額葉受損的腦外傷兒童。6歲前是黃金治療期 無法達到相應里程碑應尋求專業評估6歲前是兒童語言治療的黃金期,若發現兒童語言發展明顯落後,應尋求專業評估。鍾維勵醫師提供以下發展里程碑參考:- 1歲:應能說出簡單詞彙如「車車」,理解基本指令如「再見」- 1.5-2歲:應能說短語如「媽媽抱抱」,理解簡單指令- 3-4歲:應能用較長句子對話,理解兩步驟指令- 4-5歲:應能流暢對話並理解空間關係詞若兒童未達到相應里程碑,如詞彙量少、無法模仿單詞、無法使用簡單句型,或無法持續對話,建議尋求專業評估,確保語言發展順利。原文出處:長庚醫訊第四十六卷第三期【延伸閱讀】語言發展遲緩?「重複的間時提取教學」助記憶新詞彙!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專業語言治療可協助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729

6旬翁膝蓋腫痛就醫查出十字韌帶撕裂傷 醫曝及早就醫是關鍵
64歲的李先生左邊膝蓋一直不太穩定,三不五時伴隨疼痛。日前因為膝蓋腫痛復發,至醫院復健科就診,超音波檢查發現膝蓋積水嚴重,以空針抽出了50cc關節液,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除了輕微退化和前十字韌帶部分撕裂傷外,半月板及副韌帶均有受傷。十字韌帶撕裂傷、斷裂 為常見膝關節損傷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簡子軒醫師指出,十字韌帶撕裂傷或斷裂是常見的膝關節損傷,外國研究指出,每年至少有20萬人因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接受手術治療。若十字韌帶受損就必須倚靠腿部肌肉去穩定,因此膝蓋容易痠痛。而長期膝蓋不穩定,會讓關節加速磨損退化。若是嚴重到積水,典型症狀包括膝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行動困難、無法彎曲,外觀看起來腫脹,急性期則會伴隨紅腫熱痛。治療超過兩週無效 可考慮接受增生療法一般而言,因膝蓋腫痛到復健科就診,常規檢查包括超音波、X光以及核磁共振,若是軟組織受損,現今多以增生療法治療。簡子軒醫師說明,傳統治療偏向以消炎止痛藥物及物理治療緩和疼痛,輔以運動訓練來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及腿後側肌肉,藉此穩定膝蓋。若是較嚴重的扭挫傷或撕裂傷,治療超過兩週仍無法修復,則可以考慮增生治療,常見如高濃度葡萄糖水和PRP。PRP含自體血液成分 促進細胞增生與修復簡子軒醫師解釋,高濃度葡萄糖水不含生長因子,只是改變注射處細胞組織液濃度,讓病人的生長因子及細胞聚集到傷處進行修復,效果視身體狀況而異,年輕人效果較好。而PRP是抽取自體約10cc血液,分離出血小板注射到傷處,以血小板即有的生長因子直接促進細胞增生、軟骨修復和血管生成。由於是自身血液分離而成,PRP屬於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現今被臨床廣泛使用於關節、肌腱、韌帶、筋膜及神經等各方面修復,但若患有會影響血液的慢性疾病、免疫疾病,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則無法使用。療程上,平均2至6週注射一次,視病況注射3至4次,患部在注射後會有痠脹感,要持續復健及回診追蹤,並維持充足營養、蛋白質及水分攝取,以及保有充足睡眠,才能擁有好的治療成效。勿忽略代償機制 盡早就醫避免關節惡化簡子軒醫師提醒,人體有代償機制,即便受傷當下無法行走,但短暫休息後身體代償,又能再度行走,嚴重程度往往容易被忽略,許多人更因此未及時治療導致情況加劇,或造成膝關節提早退化。建議膝蓋疼痛超過兩週未能改善,就要及早就醫檢查,以免症狀惡化。【延伸閱讀】膝蓋痛影響生活甚鉅! 醫授「自救解方」:這1類運動幫助大不再喊膝蓋痛!不只跑步 這「2種」運動也能護膝關節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77

中年男飛越南戲水感染類鼻疽 緊急治療撿回1命!併發敗血症截肢
彰化一名40多歲李姓男子去(2024)年飛去越南旅遊,竟嚴重改變他的下半生!李男從越南返回台灣後,因發燒和右胸疼痛就醫,經檢查發現感染類鼻疽桿菌,且病情急轉直下,一度倚靠葉克膜維生;醫師指出,李男可能是戲水時感染,經治療雖然他撿回1命,卻因併發敗血症四肢得截肢。員榮醫療體系員榮醫院醫療副院長、胸腔內科涂川洲醫師分享一起病例,彰化一名40多歲李姓男子趁去年暑假期間與家人飛去越南旅遊,旅程中有去海灘游泳戲水,留下許多美好回憶。怎料,李男回台灣後身體出現不適,右胸劇烈疼痛外還出現發燒,迅速至員榮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右肺有2處膿瘍,且積聚髒水,進行肺部清創手術,並送檢化驗。化驗結果出爐,李男感染「類鼻疽桿菌」,才造成肺部嚴重感染,加上病情迅速惡化,引發休克、血壓下降,他一度靠插管與裝上葉克膜維生。經過涂川洲醫師對症下藥後,李男幸運挺過休克和葉克膜關鍵時期,也順利脫離呼吸器與葉克膜。不過,李男雖然撿回1命,但治療過程中有出現併發症,他的四肢末端缺血缺氧而不得不截肢,右大腿從根部切除,左大腿從膝蓋以下切除,雙手多根手指也因壞死切除。即便李男遭遇重大打擊,但他依舊堅強積極配合治療,還在家人強力支持陪伴下,完成長達數月抗生素療程,雙腿也裝上義肢。而員榮醫院復健科主任陳冠霖醫師說明,李男裝上義肢後,並非就此恢復行走,反而是另一段艱辛旅程的開始。從截肢到傷口穩定後,每一步都是新的挑戰,復健團隊為讓李男日後能順利穿戴義肢,細緻調整每個步驟,只為讓他更接近站起來的那一天。雖然李男復健時常因疲勞、姿勢代償導致腰痛與肩痛,但從不放棄,如今李男已經能靠助行器穩定行走,甚至可以自行上下車,讓涂川洲醫師都大讚他是「生命鬥士」。

她背痛、吃不下竟查出3cm「癌王」! 醫示警:5症狀要小心
胰臟癌有著「癌王」之稱,因早期不易發現,常在診斷時已屬晚期或轉移。就有一名60歲婦人,近期吃飯很容易飽、喝一點水就打嗝,左腰和背部也出現痠痛症狀,就醫檢查過後,竟發現1顆3公分的胰臟癌腫瘤。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就示警,胰臟癌有5大警訊,包括腹痛、背痛、噁心想吐(容易飽吃不下)、糖尿病及黃疸皮膚癢,若出現相關症狀,應盡早治療,千萬不可輕忽。林相宏在臉書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發文表示,這位60歲婦人,過去有糖尿病史,不舒服的症狀僅1、2周而已,但她自述最近感到胃悶悶的,尤其吃飽飯後,且喝一點水就打嗝、很容易飽,更因此瘦了1公斤。林相宏說,婦人告訴他,她以前有過胃潰瘍,所以自己吃了潰瘍藥後,覺得情況好像有改善,但最大的不同是左腰和背部出現痠痛感,而她的家人這才驚覺不對勁,趕緊帶她到醫院,經過胃鏡、大腸鏡、胰臟內視鏡超音波等檢查後,發現胰臟尾部靠近背後的地方有1顆3公分的胰臟癌腫瘤。林相宏指出,他隨即為婦人安排手術治療,希望還來得及,也呼籲民眾「講很多遍了,背痛不要輕忽胰臟問題,衛教是有幫助的,成功再次揪出胰臟癌」。為此,林相宏也列出胰臟癌的5大症狀,提醒大家千萬不可輕忽:1、腹痛:大部分症狀集中在肚臍以上、胃的附近,不是那種非常疼痛的感覺,就是一陣一陣,悶悶的不舒服,即使吃了胃藥,也不會完全改善。2、背痛:胰臟靠近我們的脊椎背後的地方,所以當有腫瘤壓迫到附近的器官或是神經時,就會連帶有背痛的感覺,常常病患會先跑去看復健科、骨科或是泌尿科,反而忽略了胰臟的問題。3、噁心想吐:胰臟與消化有關,所以症狀一般飯後會更加嚴重,會覺得很容易飽、吃不下,甚至噁心、想吐,最終會造成無法解釋的體重下降。4、糖尿病:胰臟分泌胰島素調控血糖,如果有突發的糖尿病,尤其50歲以上族群,千千萬萬要小心胰臟問題。5、黃疸皮膚癢:膽囊、胰臟本為一體,當胰臟有腫瘤時會阻塞膽汁,造成黃疸、皮膚癢,但是其特點是可能出現嚴重黃疸,但疼痛不明顯。

妙齡女控物理治療師「撫摸胸口」性騷擾 法院2理由認定無罪
高市一名妙齡女郎阿姿(化名)因車禍進行復健時,感覺遭許姓物理治療師騷擾,在朋友鼓勵下報警,地檢署對許男提告,法院審理時,許男堅稱自己是進行合理治療,只碰觸需要進行復健的患部,復健科醫師也證實阿姿病情需要復健胸大肌,加上沒有監視影像拍到性騷擾情況,因此法官認定許男無罪。判決中指出,阿姿2023年8月因車禍引發手部、脊椎不適,於是前往復健科診所診治,醫師問診後為她立即安排復健,由診所內許姓物理治療師按摩,但阿姿指控許男趁機將手伸入她的內衣裡,撫摸及觸碰她的乳頭,撫摸觸碰乳頭,讓她覺得自己感受遭侵害。事後阿姿向好友訴苦「我好像被性騷擾」,並且因為心情鬱悶,求助心理諮商師表示「每天都無數次想死」,隨後在好友鼓勵與陪同下報案,由檢警偵辦後,檢方依法提起公訴。法院審理時,許男喊冤,稱自己並無女方指控猥褻意圖,純粹依照專業,對患部進行治療,只有觸碰到胸大肌,更沒有手伸入內衣撫摸乳頭。醫師在庭上作證時解釋,依據診斷結果,判斷阿姿應是罹患「上交叉症候群」,在治療過程中,除了頸椎外,胸大肌、胸小肌都也是常見的治療部位。法官依據醫學文件記載認定,阿姿當時診斷病症有胸大肌緊繃情形,而治療需針對副乳、腋下與乳房邊緣的前外側按摩治療,許男稱女方需放鬆胸大肌、胸小肌而碰觸女方胸部,應可採信;此外現場監視器角度並未拍到女方所指控情況,加上她在警方、檢方的證述不一,欠缺補強證據,認定許男無罪,可上訴。★尊重身體自主權,遇到性騷擾勇於制止、勇敢說不,請撥打110、113

男子從慢性偏頭痛變全身痛! 就醫才知「一堆病」纏身
39歲的黃先生長期飽受慢性偏頭痛折磨,原本透過藥物還能控制,但自去年起,頭痛不僅加劇,更發現全身都痛,從頭到腳都不對勁,常感疲累,腦霧,嚴重影響睡眠與情緒。且因為疼痛經常請假,所以常被同事或長官覺得是在「無病呻吟」。他四處求診做了很多檢查發現並非結構性病變引起的慢性疼痛,進一步至神經醫學部就醫,發現除了患有慢性偏頭痛,還伴隨纖維肌痛症、憂鬱症、不寧腿,才知道原來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共病纏身。慢性疼痛表現多樣化 需抽絲剝繭才能找出病灶光田醫院接受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醫師解釋,慢性疼痛常互為共病且多樣化表現,可遊走於神經科(偏頭痛、纖維肌痛症、腦傷症候群),復健科(頸部、下背痛),精神科(情緒障礙、失眠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腸胃科(大腸激躁症),泌尿科(膀胱過動症)及牙科(顳顎關節疼痛)。據統計,慢性疼痛影響全球超過20%的人口,大幅影響生活品質與國家生產力,需要醫師詳細的問診,才能抽絲剝繭,通盤暸解,給予正確的診斷與處置。止痛藥物難消除不適 新型藥物改變疼痛記憶楊鈞百部長說明,慢性疼痛帶來的衝擊更是身、心、靈全面性的影響,自然也非單靠止痛藥物就能消除疼痛。而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止痛藥會改變大腦的可塑性,導致有些慢性疼痛疾患(如慢性偏頭痛)會更加惡化,導致頭痛發作更加頻繁。所幸目前有藥物如神經穩定劑(抗癲癇藥如利瑞卡)或血清素與正上腺素回收抑制劑(如千憂解),除了治療憂鬱症外還可以調整疼痛路徑,改變疼痛記憶的迴路。不過,這些藥物也能會出現昏沉、水腫或便秘等副作用。有經驗的醫師會力求平衡,在儘量減少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療效,並提高生活品質,而當疼痛減少或功能改善,就可視情況停藥或減藥。打造無痛體質 日常生活這樣做楊鈞百部長強調,疼痛與情緒息息相關,負面情緒會加重疼痛感受,因此患者需學習轉念,保持樂觀,避免過度專注於疼痛。同時,改變生活習慣是關鍵,包括平衡工作與休息、釋放壓力、改善飲食以減少發炎反應、規律運動及確保充足睡眠。透過整體調整與全方位治療,才能發作頻率與強度大幅降低,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延伸閱讀】長年「壓力山大」使慢性偏頭痛上身 施打肉毒桿菌成功洩壓天冷易誘發「偏頭痛」!醫:疼痛頻率增 伴隨「3類症狀」要當心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95

五旬男打羽球手肘痛不以為意!擰毛巾突劇烈疼痛 「慢性肌腱炎」找上身
52歲陳先生平日會打羽球健身,曾因用力殺球出現手肘不適,但休息幾天就逐漸恢復,直到近來適逢掃墓時節,他搬著供品一連趕赴多場祭拜,現場還除草、整理墓地,結果右肘外側劇烈疼痛,連擰毛巾都痛到飆淚,至醫院復健科就醫,經過詳細問診與超音波檢查,研判並非單純急性發炎,而是長期累積造成的舊疾復發,確認是慢性肌腱炎惹的禍。急性肌腱炎因單次過度使用 慢性肌腱炎則是長期反覆發生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指出,急性肌腱炎通常是因單次過度使用或受傷引起,處理方式以休息、冰敷1-2天、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為主,以減輕發炎反應;然而,慢性肌腱炎是因長期反覆使用或姿勢不良導致微小損傷累積,進而使肌腱結構逐漸退化。不少人會誤以為只要忍耐或休息幾天就會自癒,反而導致後續衍生慢性疼痛、肌腱撕裂等嚴重後果,活動功能恐難以恢復。慢性肌腱炎提早介入易改善 嚴重可考慮體外震波治療康耀文主任表示,患者曾在一年半前打羽球後就出現右肘不適症狀,之後又陸續重複發生,導致肌腱已有慢性發炎與結構退化前兆,若能提早介入,先透過物理治療與復健運動可望有所改善,包括熱敷、超音波、雷射治療等。此外,也可針對患部進行深層軟組織按摩、伸展與肌力訓練,都有助於強化肌肉,提高肌腱的穩定性與耐受力。若症狀較為嚴重、復原進度緩慢,建議可採用體外震波治療,透過高能量震波刺激組織修復,對慢性肌腱炎有良好效果。至於增生療法如PRP血小板濃縮液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水注射等,也都是臨床上常見治療選項,能促進肌腱修復,提升生活品質。避免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 疼痛未緩解應及早就醫康耀文主任提醒,平常務必避免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在運動前做好暖身,若需搬運重物,也應使用正確施力方式,避免過度負荷單一肌群,萬一出現肌腱不適前兆,可先嘗試局部熱敷、伸展運動及適度休息,如果疼痛持續數週甚至數月都沒有緩解,應及早就醫,透過專業評估擬定適合的治療策略,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與運動能力。【延伸閱讀】抓不到背、扣不到內衣 恐是慢性肌腱炎膝蓋常常疼痛? 愛運動、肥胖者注意「鵝足肌腱炎」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54

遲緩兒個案10年翻倍 男性發展遲緩比例高
衛福部最新統計,我國2024年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通報個案共3萬9145人,相較10年前2萬658人,個案幾乎翻倍,其中男女比約2:1,年齡層以2至3歲最多。醫師指出,發展遲緩兒逐年增加,除了受篩檢率提高影響,先天基因、後天環境刺激不足、隔代教養、過度使用3C產品,也都可能導致發展遲緩。根據WHO統計,全世界0至5歲兒童約6至8%發展遲緩,台灣則接近3%。社家署副署長張美美說,發展遲緩兒逐年上升,主因是通報率提高、篩檢量增加,過去認為發展遲緩很羞恥,近年通報系統建立、政策持續推廣,家長的早療觀念已有提升。0至6歲為兒童發展重要階段,尤其3歲前是關鍵「黃金療育期」。國健署去年7月,針對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從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發展4大面向,檢視兒童各階段發展情形,進而給予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及心理社會治療服務。針對遲緩通報個案上升,林口長庚復健科暨兒童復健科主任鍾佳英認為,除了因早期療育觀念建立,家長、托兒所、幼稚園警覺性提高,醫師臨床發現問題時,也會立即轉介到後續評估單位。至於發展遲緩的原因,鍾佳英說明,可能受先天及後天影響,若產前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內科問題、服用癲癇藥物、高危險妊娠等狀況,或寶寶生產時缺氧、缺血、特殊感染、腦部受傷、腦中風等,都可能造成發展遲緩。出生後,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孩子發展狀況,如阿公阿嬤隔代教養、後天刺激量不足、疫情期間缺乏與人互動,以及玩3C產品、看電視,也都是可能原因。鍾佳英強調,應減少使用3C產品等單向接收訊息模式,加與孩子「有來有往」的對話訓練,鼓勵親子共讀,增進小朋友對語言的理解,從社交、陪伴和互動中,慢慢吸收成長,預防發展遲緩。另外,去年發展遲緩兒童早療通報個案中,男性為2萬6611人,女性則為1萬2534人。鍾佳英說明,受染色體影響,男性在某些疾病表現較差,如自閉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等,男性發展遲緩比例高,推估與基因有關。

聲音沙啞竟是聲帶結節! 醫建議「3方式」治療嗓音
一名30歲張姓男子因工作關係需要經常說話,原本聲音相當宏亮,但他近期發現自己有喉嚨疼痛、聲音沙啞及說話費力等狀況,影響工作品質,因此到醫院耳鼻喉科求診。醫師透過檢查發現張男雙側聲帶結節(俗稱聲帶長繭),轉介至復健科安排約一個月的語言治療後,他的嗓音明顯改善。聲帶長繭可先由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再進行語言治療復健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憶雯語言治療師指出,聲帶結節可能會出現聲音嘶啞、說話吃力等症狀,建議先接受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檢查,確定聲帶結節的大小和嚴重度,接著可和語言治療師合作,學習正確的發聲技巧,避免聲帶過度摩擦。常用方法包括頭頸部放鬆運動、嗓音功能運動、共鳴練習。若結節造成的影響嚴重,需考慮顯微手術,術後再搭配語言治療復健,預防復發。嗓音治療三建議 用正確的保健方式保護嗓音陳憶雯語言治療師表示,對於大多數聲帶結節患者,語言治療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非侵入性選擇。早期發現和治療,加上良好的嗓音使用習慣,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並針對聲帶結節的嗓音治療提出三點建議:1. 調整環境與習慣:使用擴音設備減少長時間大聲說話的需求,減少聲帶負擔;減少說話的時長,讓聲帶有充分休息;在安靜的環境說話,降低背景噪音,避免因提高音量而對聲帶造成額外壓力。2.日常生活調整:每天飲用足夠的水、保持聲帶濕潤,並減少會造成聲帶脫水的飲品,如咖啡、酒精;吸菸會加重聲帶炎症和乾燥,應完全戒除;做好飲食管理,避免辛辣、油炸和甜食,減少胃酸逆流對聲帶的刺激。3.嗓音保健練習:放鬆訓練,如定期進行頭頸部放鬆運動和腹式呼吸練習;正確發聲,如說話時保持自然的音量和音調,避免過度用力;漸進性訓練,如逐步增加說話時間,避免一次性過度用聲。陳憶雯語言治療師也提醒,如果結節情況嚴重或長期未見改善,建議與耳鼻喉科醫師和語言治療師共同討論進一步的治療選項。【延伸閱讀】幼兒園老師發不出聲竟是「聲帶長繭」 復健調整共鳴找回嗓音嗓音隨年紀老化 專家教「6招護嗓」:適度說話或唱歌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16

1毛病沒及時診斷 醫示警:脊椎恐「提早報廢30年」
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腰酸背痛,若沒有解決可能無法挽救。醫師提醒,台灣有10~20%的人有下背痛,沒有及時診斷的話,身體會以奇怪的方式維持平衡,最後恐演變成慢性骨關節炎、脊椎退化,脊椎「提早報廢30年」。陳韋達醫師在節目《醫點不誇張》透露,下背痛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是突然發作的,像是突然閃到腰、帶狀疱疹(皮蛇);慢性則是持續3個月以上的下背痛。假如下背痛沒有及時診斷,身體會用奇怪的方式維持平衡,所以當受力不均,再加上下背痛成因沒立刻治療,會演變成慢性骨關節炎、脊椎退化,這些比較長期的後果。陳韋達解釋,腰痛最常見的原因,大部分還是肌肉骨骼的因素為主,基本上占97%,其他比較少見的如臟器型、發炎、內臟轉移則占3%,因此多數民眾多都屬於「機械性背痛」。特別注意的是,當背痛從急性變成慢性之後,可能多重原因交雜在一起,例如原本神經有一點被壓迫,卻又不適當的方式維持平衡,到最後肌肉疲勞,產生肌肉型疼痛,甚至神經、肌肉、骨骼出現狀況。陳韋達提醒,若民眾出現腰酸背痛,可以先就近看復健科或骨科診所,但如果合併手腳麻木、四肢無力,是神經學的症狀,會建議到神經內科做進一步診斷。假使復健和治療都無效,這時會評估是否要動手術。

37歲女中風後四肢癱軟、口齒不清 科技輔助復健治療數周已能自行起身
37歲的高小姐在某公司擔任人資主管,半年前與朋友聚餐時突然昏倒,緊急送醫後竟是腦血管瘤破裂導致的出血性腦中風,雖進行手術搶救,但仍在加護病房昏迷逾二十天,甦醒後留下四肢癱軟無力,以及口齒不清等後遺症。透過醫療團隊的精準策略,高小姐由最初無法自行進食,需依賴鼻胃管,到成功拔除管路並恢復正常飲食;不僅如此,在經過數周療程後,已能自行起身,且在他人的攙扶下開始緩步行走,後續將以一年內重回職場為目標持續復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 讓復健事半功倍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主任、臺北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復健科陳弘洲醫師表示,腦部受創後,大腦會利用還殘存的功能讓它更大化,但大腦不會預期受損的區域可以恢復,因此反而會發生好側腦區抑制壞側腦區的情況,導致傷處的恢復更差,而為提昇壞側腦區的功能,經顱磁刺激可產生抑制作用,這個過程就會讓壞側的腦區配合,進而讓接下來的復健治療效果更好。大腦有很多區域,都具有可塑性,可以利用磁波去刺激想要的區域,使其恢復功能,接著立即搭配復健治療,效果顯著優於只進行傳統復健。一般而言,進行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前會先依照病患的病況來選定最優先治療的項目,例如是認知功能、上肢功能、下肢功能或是語言功能,選定治療項目後就會進行精準定位,再依據定位結果進行療程,共十次,每次刺激約20分鐘左右。機器人復健療程 訓練肢體每個小細節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來抑制高小姐好側的腦區,之後再為她安排一系列機器人復健療程。一般傳統復健很難訓練到每根手指頭,上肢復健機器人卻可以完全做到;此外,一般傳統復健的走路訓練,高小姐的步態可能會歪七扭八,反觀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就可以訓練她用正確的步態走路,一個療程下來讓她走得更順暢。把握中風黃金治療期 讓自己活得更有品質陳弘洲主任呼籲,中風治療的目標不只是活下來,而是要活得更好,更有品質與尊嚴。而關鍵在於中風後三至六個月的黃金期內接受復健治療,除職能、物理及語言等傳統復健之外,搭配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或機器人等科技輔助復健,再加上以實證醫學為基礎的治療策略,對中風患者都會有很好的療效。 【延伸閱讀】中風後手部功能恢復特別慢! 智能「機械手」讓復健更有力中風後遺症康復新契機 「磁波治療」助巧手重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342

大S猝逝/網友「誤以為普通感冒延誤就醫」 專業醫強調:流感不是感冒
藝人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於日本因流感併發肺炎,最終不幸猝逝,享年48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演藝圈。而也因為此事,讓流感也開始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近期就有網友在網路上分享女兒得到流感的經驗,甚至直言「流感的可怕在於一開始誤以為是普通感冒而延誤就醫」。而復健科醫師侯鐘堡也藉此機會,在粉絲專頁撰文分享流感的錯誤觀念。近日有網友在社群平台Threads上發文,開頭就表示「流感的可怕在於一開始誤以為是普通感冒而延誤就醫」。該名網友表示,2024農曆年前,網友的女兒女兒因A型流感住進重症加護病房。網友表示,一開始以為女兒只是一般感冒,所以讓他在家休息。當晚女兒出現囈語,半夜嚷著要到樓下客廳,而直到這時候,網友還只覺得女兒因為躺太久想起來走走。而直到隔日中午,雖然女兒還能稍微喝點湯,但開始出現反覆詢問同一個問題,並且傻笑的情況。網友突然意識到,女兒短期記憶喪失,極有可能是大腦出現問題。因此立即將女兒送到大醫院急診。到急診後,雖然醫師及時投以退燒藥,女兒也明顯退燒,淡卻仍意識不清,因此留在急診病床繼續觀察。等網友買完餐點返回急診室扶起女兒時,女兒突然步伐不穩、而且答非所問。所以網友急忙通知急診醫師,而且很幸運的遇到值班的小兒神經內科專家。後續醫師立即將網友的女兒送往加護病房,並要求網友夫妻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進入加護病房後,醫生考慮抽取女兒腦脊髓液檢查是否感染,但因女兒腦部腫脹,所以先使用點滴降腦壓,觀察隔天狀況。而好在,在隔日上午,網友的女兒不僅清醒,而且意識還恢復,在隔一日便轉到普通病房,觀察一晚後就平安出院了。網友表示,過去自己傾向相完全自然療法,崇尚不依賴藥物,即使發燒也盡量用身體的自癒力來應對。然而這次經歷讓網友明白,有些突發狀況可能來得又快又猛烈,讓人措手不及。此時無論是治標還是治本,只要能穩定眼前的危機,就是最大的幫助。而針對流感一事,雖然因為大S猝逝的關係,重新讓民眾關注。而復健科醫師侯鐘堡也藉此機會,在粉絲專頁撰文分享存在於許多民間流感的錯誤觀念。侯鐘堡醫師表示,在讀醫學院免疫學與流行病學時,也曾對流感(Influenza)與感冒(Common Cold)之間的差異感到困惑,直到上完課才明白這兩種疾病在病毒種類、致病機制、嚴重程度、併發症以及死亡率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侯鐘堡醫師解釋,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如H1N1、H3N2等)引起,其毒性強、傳染力高,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如肺炎、心肌炎、腦炎和敗血症,甚至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時全球死亡人數超過5000萬;而感冒主要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鼻塞與流鼻涕,因此許多人誤以為流感僅是感冒的加劇版本,而忽視了其致命風險。侯鐘堡醫師也提到,當時老師們經常接到類似「再看看」的病患案例,這種情況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因為患者對自己的狀況往往不夠了解,錯過就醫的黃金時間。流感常常引起的併發症,可能會迅速惡化病情,即使是健康的青壯年也有可能因免疫系統過度反應,發生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使得身體器官受到攻擊,這在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中尤為明顯,青年死亡率因此反而較高。因此,即使是曾經認為自己從未患過流感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流感病毒每年都會不斷變異,每年都需要接種最新疫苗來保護自己,雖然疫苗並非百分之百防護,但它能有效降低感染、減輕症狀及降低住院和死亡風險。侯鐘堡醫師表示,不少人對流感疫苗存有誤解,有人認為疫苗會導致感冒或生病,實則流感疫苗不含活病毒,所引起的輕微不適如肌肉痠痛和低燒只是免疫反應,副作用極低,與流感帶來的嚴重風險相比微不足道。而當大多數人接種疫苗時,不僅能降低自身感染風險,還能保護免疫力較弱的嬰幼兒、長者及慢性病患者,從而整體上降低社區內流感爆發的機會。侯鐘堡醫師提到,過去許多人誤認流感只是普通的發燒而已,認為休息幾天就能痊癒,但事實上流感可迅速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致命。這種誤區常導致患者延誤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尤其是那些自認健康的年輕人,也可能因為免疫力強而忽略了流感的危險性。實際上,流感對20至40歲的青壯年來說風險也是不容小覷,因為激烈的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導致不可挽回的後果。侯鐘堡醫師建議,無論是否曾患流感,都應該重視接種流感疫苗。每年病毒株更新,需要每年重新接種以獲得最新的保護效果。這不僅能降低感染率,還能在感染後減輕症狀,使病程縮短,並有效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侯鐘堡醫師最後也強調,流感與感冒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認識這一點對保護健康至關重要。

大S猝逝/大S流感併發肺炎猝逝 前華航董座也因流感心梗離世
藝人大S徐熙媛在春節期間於日本因流感併發肺炎,最終不幸猝逝,享年48歲。消息傳出後,震驚演藝圈。而華航前董座謝世謙也是因為感染流感,最後在家中心肌梗塞猝逝,享壽73歲。而近期台灣流感疫情也十分嚴峻,民眾真的是不得不防。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華航前董座謝世謙才於1月15日抱病參加華航企業工會團體協約,致辭時還開玩笑表示「我是被傳染感冒的」。沒想到1月16日就傳出謝世謙在家中併發心肌梗塞猝逝的消息,讓外界是震驚不已。根據「原力復健科診所」的文章顯示,患者在感染流感後,會引起全身性的炎症反應,後續會因此釋出大量細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質,所以導致炎症反應加劇、動脈內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增加斑塊破裂的風險,從而可能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與此同時,流感也會讓血液變得更加容易凝固,導致血栓形成機率增加,如果血栓出現在冠狀動脈或腦血管中形成,就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另外在流感侵襲時,患者的血壓往往變得不穩定,心率也可能增加,這對原本就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人來說特別危險。當血壓反覆波動,心臟便需承受更多負擔,若情況持續下去,腦中風的機率也可能隨之飆升。而流感病毒如果進入心血管系統,也會導致心肌炎或其他心臟功能障礙,這一切切都會增加心肌梗塞的風險。文章中也提到,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證實,在感染流感後(尤其在感染的第一周內),患者心肌梗塞與腦中風的風險會明顯提高,尤其在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尤其明顯。文末也向民眾呼籲,為了減少流感引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風險,接種流感疫苗是一個有效的預防措施。疫苗不僅可以降低感染流感的風險,還可以減輕流感感染後的炎症反應,從而減少嚴重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婦罹第一其食道癌 「大腸重建術」成功助重獲進食機能
一名60歲陳姓婦人雖不菸不酒、生活規律,仍因胃部血管瘤病史而定期進行追蹤檢查。在一次例行檢查中,醫師意外發現其食道有2公分腫瘤,經切片確診為第一期食道鱗狀細胞癌。由於病人曾經歷胃部手術,無法採用傳統的胃部重建方式,醫療團隊創新採用大腸重建術,成功替代受損食道,讓病人重拾進食機能。食道癌早期症狀不明顯 定期檢查揪病灶南投醫院胸腔外科謝志明醫師表示,食道癌因其特殊的三層解剖構造,缺乏漿膜層保護,使得癌細胞容易快速向外擴散,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等到出現症狀時已是中晚期。本次案例幸運透過定期檢查及早發現,癌細胞尚未侵犯肌肉層及淋巴,得以及時進行手術治療。創新手術治療 成功重建組織大腸直腸外科許家榮醫師指出,考量病人先前已進行過次全胃切除手術的特殊情況,團隊創新採用部分大腸進行重建。這項長達9小時的複雜手術,先由胸腔外科進行腫瘤切除及胃部處理,再由大腸直腸外科進行組織重建,包括清除先前手術的沾黏、截取右側大腸並審慎保留血管供應,最後將組織拉至頸部進行精密吻合重建,過程中需要極高的手術技巧與團隊默契。加強營養補充 邁向康復之路手術成功只是治療的第一步,為確保病人能完全康復,醫院特別組建跨專科團隊,結合復健科、呼吸治療師及營養師等專業人員,為病人量身打造個別化治療計畫。透過呼吸訓練增強肺功能、精準的營養補充計畫促進傷口癒合,以及漸進式的吞嚥訓練,協助病人穩定恢復進食功能。醫療團隊也特別提醒,除了傳統的吸菸、飲酒、嚼檳榔等危險因子外,民眾也要注意避免過量食用醃製、煙燻食物,以及留意食道賁門弛緩不能症、胃食道逆流等潛在風險因素。建議高風險族群應建立定期篩檢習慣,若出現吞嚥困難、胸痛、體重減輕等警訊,應立即就醫接受內視鏡檢查,把握黃金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胃藥怎麼吃?晚期食道癌症成隱形殺手,免疫合併療法帶來存活新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108

「啪」一聲好爽!愛折手指會變粗、關節炎? 醫解答了
不少人愛折手指,聽到「啪」一聲十分舒爽,長輩也會說別折了,會關節炎。墜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說,折手指跟關節炎、手指變粗沒直接關聯,不過如果會痛或是關節變形還是要就醫。王思恒在臉書「一分鐘健身教室」發文,「關節聲音主要來自於關節內的液體『滑液』,它在保護關節的同時,也潤滑關節運動。當我們拉扯或施力於關節時,滑液壓力會降低,形成小氣泡(專業術語叫「氣穴現象」)。這些氣泡的形成或瞬間破裂,會釋放能量,產生聲響。有趣的是,有些科學家還爭論這聲音到底是氣泡形成還是破裂造成的,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不是骨頭碰撞的聲音哦!」至於到底傷不傷手,王思恒解釋,「很多人擔心經常折關節會導致骨關節炎,也就是指節腫大,而且會僵硬疼痛的關節退化性疾病。但研究顯示,這種擔心似乎有點過度。」王思恒說,「多項研究發現,爆關節和關節炎之間沒有顯著關聯。例如,一項研究比較了每天習慣爆關節的人與從不爆關節的人,結果顯示這兩組人在關節炎發生率上幾乎沒有差異。」王思恒表示,「一位醫生堅持用左手每天爆關節,右手則不爆,持續了50年。結果發現,兩手的關節健康狀況幾乎一樣!」他強調,折手指對健康無重大危害,如果痛或不適,或是關節有異常變形,要立即尋求專業醫療意見。復健科醫師李薇在節目《健康多1點》也指出,折手指不會讓手變粗,也不會退化性關節炎,如果只是習慣那沒問題,不過如果手指或肌肉太緊,甚至有關節腫大等,要特別注意。

康復新契機! 「磁波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
腦中風是一種因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導致腦細胞受損的疾病,不僅影響患者的身體機能,更可能改變其生活品質。一位50歲從事家政工作的陳女士,原本擅長手工藝創作,平日喜歡串珠、製作卡片,但因阻塞型腦中風而緊急送醫。雖然經過緊急取栓手術保住性命,但由於發現後就醫時間較長,術後仍遺留左側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口齒不清等多重後遺症,導致日常生活嚴重受限,連上下樓梯都成為一大挑戰。非侵入性經顱磁刺激治療 改善中風後遺症成效顯著亞大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徐瑋璟表示,經顱磁刺激治療是一種革新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其核心原理是透過特製線圈產生的磁脈衝穿透頭皮與頭骨,直接刺激受損的腦細胞,促進神經可塑性與功能重塑。這種治療方式不僅適用於改善肢體無力,對於語言障礙和吞嚥困難等中風後遺症也有顯著成效。治療過程中,患者僅會感受到輕微的頭皮刺痛或肌肉抽動,這些症狀都是暫時性的,大多數患者都能良好耐受。以陳女士為例,她在接受治療前連針孔都無法穿過,經過系統性的治療後,如今已能重新進行精細的手工藝創作,展現出顯著的復健成效。個人化治療計畫 謹慎評估適應症陳女士成功案例展現這項治療的潛力,她通過半年的積極復健與治療,不僅重拾了生活自理能力,更能重新享受手工藝創作的樂趣,為其他中風患者帶來希望。此項創新療法雖然展現出令人欣喜的治療效果,但由於尚未納入健保給付範圍,患者需要自費進行治療。徐瑋璟醫師強調,完整的治療療程約需10-20次,建議患者在開始治療前,應與醫療團隊進行全面性評估與討論,制定個人化治療計畫。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治療過程相對安全,但仍有極少數病患出現癲癇發作的副作用,因此需要謹慎評估適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