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疫苗
」 流感 疫苗 麻疹 疫情 大S
新冠連5周升溫!疫苗打氣增2成 單日2810人創新高紀錄
新冠疫情連5周升溫!疾管署預估高峰期將會落在5~6月之間,隨著愈來愈多民眾確診,新冠疫苗打氣也直線往上衝,根據疾管署最新統計,本周近四日(5/12-5/15)新冠疫苗接種人數共計9,092人,較上周同期(5/5-5/8)接種7,512人增加21%,昨(15)日接種2810人更創約7周來單日新高,顯示民眾接種意願提升。疾管署表示,公費新冠疫苗庫存仍有約318萬劑,供應無虞,請年齡滿6個月以上民眾踴躍接種,在疫情高峰前提升自我免疫防護,以接種疫苗降低新冠中重症發生風險。疾管署說明,世界衛生組織(WHO)昨日公布最新新冠疫苗選株會議結論,認為目前的新冠JN.1疫苗仍具足夠保護力。由於全球流行主流仍為JN.1衍生的變異株,世衛專家小組於5/6-5/7開會評估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株(JN.1或KP.2),結論為目前疫苗株仍有保護效果、為可持續建議選用的合適疫苗株,也同時建議新變異株LP.8.1為合適的替代疫苗株選項。由於五月中下旬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歐洲醫藥管理局(EMA)也將陸續開會決定新冠疫苗選株建議,疾管署將視上述結論是否一致,必要時提ACIP討論我國秋冬新冠疫苗選株建議。疾管署提醒,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新冠 JN.1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此外,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針對民眾抱怨買不到新冠快篩,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表示,有關家用新冠快篩試劑國內已核准4張許可證,相關業者分別為寶齡富錦生技股份有限公司、台塑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亞培快速診斷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另專業人士用新冠快篩試劑已核准6張許可證,目前整體供應量能充足。王德原說,已主動聯繫四大超商、連鎖藥局等通路,針對家用新冠快篩試劑請其協助鋪貨/備貨,以維持國內防疫量能,相關通路也表示會盡力配合政府政策,但目前仍須視各門市市場需求,不一定全省通路皆會鋪貨,建議民眾可至較大型的連鎖藥局購買。

陳奕迅染新冠「港台疫情持續增溫」 醫籲打疫苗因應5、6月高峰
新冠肺炎Omicron第7波來勢洶洶!就連香港歌手陳奕迅也中鏢,還因此臨時取消明天在高雄巨蛋開唱的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立民表示,按照狀況看來,未來新冠肺炎應該每半年就會出現一波流行,提醒若6個月內未曾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民眾,最好趕快去接種。根據疾管署資料,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19週(5/4-5/10)新冠門急診就診計9,97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上週(5/6-5/11)新增3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6例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而在亞洲地區,新冠疫情陽性率以香港與我國最為接近,持續上升,東南亞地區則是以泰國較有增加情況。疾管署指出,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快篩陽性後,如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 / 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 / 喝水或服藥、過去 24 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 <90mmHg,或無發燒情形下心跳>100 次 / 分鐘,務必立刻就醫。由於新冠疫情持續增溫,疾管署預估高峰可能落在5月或6月仍待觀察。黃立民建議現在應該趕緊接種疫苗,因為打了疫苗還要等14天才能發揮效果,若高峰真是5~6月,這樣才能來得及增強免疫力。黃立民認為,新冠肺炎掀高峰的頻率已經差不多可預測,大約都會間隔半年,所以民眾也要有心理準備,未來養每年大約要接種1~2劑新肺炎疫苗。目前社區流行的新冠病毒株,不論是XEC、LP.8.1或是XF,都還是JN.1的變異株,所以現在接種JN.1疫苗還是有保護力。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55~64歲原住民及免疫低下者,更應相隔6個月接種2劑,保護力才足夠。

高雄某高中8學生染水痘! 教育局:染疫教室未作為會考考場
高雄市一所高中近日發生水痘群聚感染事件,衛生局9日晚間接獲通報,截至14日共有8名學生確診,引發家長擔憂,質疑校方沒有馬上停課,認為會造成防疫破口。對此,校方回應,首例確診出現後,校方立即依規定通報處理。教育局則表示,國中會考於17日、18日開始,染疫的班級教室並未作為考場,考試前1日校方將會完成全校清消作業。根據衛生局統計,截至5月14日下午4點,共有8名學生確診,無新增病例,將持續監測至6月23日。不過家長擔心水痘潛伏期長,但校方卻並未停課清消,質疑校方作法不恰當。對此,校方表示,自首例確診出現後,就立即通報衛生局和教育局,並啟動相關防疫措施,提供該班學生口罩,每日用稀釋漂白水加強清潔,並在夜間啟用紫外線燈進行消毒,保持教室通風良好。另外,為確保居家隔離學生能夠跟上課程進度,相關班級也已啟動遠距教學。針對未停課問題,校方解釋,水痘屬第4類法定傳染病,根據現行規定並未強制要求隔離或停課,且班級內多數學生已接種疫苗,校方也已經完成防疫措施。高雄市教育局表示,國中教育會考將於5月17、18日舉行,涉事班級並未作為考場,另校方將於考前1日完成全校清消作業,考後也會再次加強消毒廁所等公共區域,也會提供手部清潔用品供考生及考場人員使用,保障考場環境安全。高雄市衛生局強調,已通知轄區衛生所督導學校落實防疫措施,呼籲家長與學生持續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建議家中1歲以上未施打水痘疫苗的兒童,儘早考慮接種,降低感染風險。

A肝「本土+境外」雙創新高紀錄 年輕化且集中都會區
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李佳琳表示,國際間的A肝疫情持續上升,呼籲民眾接種疫苗預防。疾管署提供根據疾管署最新數據,今(2025)年截至5月11日急性病毒性A型肝炎累計73例確定病例,其中本土病例56例及境外移入17例,本土病例數為近3年同期新高,境外移入病例數則為8年同期新高。境外移入病例來源國家以中國及泰國各4例為主,本土病例則以臺北市16例、新北市14例、臺中市9例為多,其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年齡層則以30-39歲26例最多,其次為40-49歲(12例),較過去有年輕化趨勢,均未曾接種A肝疫苗。經疫調發現一起本土群聚共4例確診個案,彼此間有家戶、職場共同環境暴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我國A肝過往病例一年約是百例左右;今年A肝病例較過去有年輕化和集中於都會區的趨勢,均未曾接種A肝疫苗,去年最多個案最多年齡層為40多歲、前一年60多歲。推測與今年疫情解封、民眾出國旅遊增加影響有關。羅一鈞分析,因境外移入創8年同期新高,加上鄰近國家中國、日本疫情都有上升狀況,歐洲匈牙利則疫情嚴峻,推測國內疫情是跟國際連動有關,且是由出國旅遊民眾第一波帶進來,因此是以年輕、都會區民眾為主。疾管署說明, A型肝炎主要透過糞口途徑傳播,可藉由食用、飲用受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經由與感染者親密接觸而感染,潛伏期15至50天,平均28至30天,症狀包括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A型肝炎致死率約0.1~0.3%,但對於老年人或慢性肝病患者,有較高風險併發猛爆性肝炎而導致死亡。研究資料顯示,暴露後14天內接種A型肝炎疫苗,預防感染的成效高達95%以上,為降低接觸者感染風險,疾管署提供符合條件之接觸者於可傳染期最後一次接觸後14天內公費接種1劑A型肝炎疫苗,請A型肝炎確定個案配合衛生單位調查,提供家庭成員、同住者及親密接觸對象,以利及時提供疫苗。疾管署提醒,為降低A型肝炎傳播風險,請民眾維持良好飲食及個人衛生習慣,避免食用未經澈底煮熟的食物,飲用水應煮沸或使用瓶裝水,聚餐共食時應使用公筷母匙;性行為前後都應使用肥皂和清水澈底清潔雙手,並避免與他人發生口腔與肛門的直接或間接接觸。此外,接種疫苗為預防A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接種1劑疫苗後,約有95%以上可產生保護性抗體,保護力持續3至5年,按期完成2劑疫苗接種,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且A型肝炎疫苗安全性高,可與其他活性減毒或不活化疫苗同時(分開不同部位)接種。

新冠疫情連5週上升!上週9978人就診 11個月大嬰重症進加護
新冠疫情升溫,疾管署今(13)日表示,國內上週新冠門急診就診達9978人次,較前一週上升,而上週更新增了34例新冠重症、6例死亡,其中一例重症個案為11個月大男嬰,未曾接種新冠疫苗,並因哮吼重症住進加護病房。疾管署也預測,新冠疫情可能在6月進入高峰,呼籲民眾踴躍接種疫苗,才能有效預防新冠中重症。疾管署指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上升,第19週(5月4至10日)新冠門急診就診計9978人次,較前一週(5853人次)增加,且連續第5週上升,惟仍遠低於去年同期(2024年第19週為2萬3324人次,而上週(5月6至11日)新增34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6例死亡病例。今年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已累計237例,其中43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9成以上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本季新冠JN.1疫苗。疾管署透露,截至今年5月11日,國內新冠JN.1疫苗已累計接種209.9萬人次,全國接種率8.75%,65歲以上第1劑及第2劑為18.2%、0.33%。上週(5月5至11日)新冠JN.1疫苗接種1萬400人次,為2個月以來單週最高,顯示疫苗打氣提升。疾管署強調,接種新冠JN.1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由於國內疫情持續上升,呼籲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新冠 JN.1疫苗者別輕視疾病威脅,應儘速接種。此外,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180天)的65歲以上長者等3類高風險對象,應再接種第2劑,以提升免疫保護力。疾管署說明,雖然新冠病毒感染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病程仍有機會發展為中重症,民眾快篩陽性後,如出現下列重症警示症狀,包括喘或呼吸困難、持續胸痛或胸悶、意識不清、皮膚/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無法進食/喝水或服藥、過去24小時無尿或尿量顯著減少收縮壓<90mmHg或無發燒之情形下心跳>100次/分鐘,請務必立刻就醫。此外,65歲以上長者、孕產婦或具慢性病史等具重症風險因子對象,為感染新冠後可能導致併發症之高風險對象,於快篩陽性後請儘速就醫,以利醫師及早診治並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降低感染後引發併發症或導致死亡之風險。疾管署呼籲,兒童感染新冠的警示徵象則包括:發燒超過48小時或高燒超過39度合併發冷/冒冷汗、退燒後持續或活動力不佳、退燒後持續呼吸急促/喘/胸悶胸痛、持續性嘔吐/頭痛或腹痛、超過12小時未進食或解尿,請家長儘速帶往就醫;若已出現抽搐、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等症狀時,請立即送醫治療。

美國麻疹疫情肆虐11州 患者人數突破1千例「7成在德州」
美國麻疹疫情急速升溫,截至2025年5月初,全國累計病例已突破1,001例,遍及至少11個州發生活躍疫情。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為德州,自三個月前爆發大規模疫情以來,德州迄今共通報709例確診,占全美總數的七成以上。當中甘恩斯郡(Gaines County)成為傳染核心,郡內22,892人中已有403例染疫,感染率高達1.7%,且大多數病例集中在門諾派社群,該群體疫苗接種率偏低,社群內部連結緊密,使病毒迅速蔓延。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德州迄今為止,已有兩名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死於麻疹引發的併發症,其中一名為6歲孩童,另一名為8歲,兩人皆無潛在健康問題。根據德州衛生部長小羅伯特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說法,其中一名死者死於「麻疹肺部衰竭」,其主治醫師對死因做出如此判定。截至目前,德州累計92人因麻疹住院。雖然疫情已有趨緩跡象,自5月初以來僅新增7例,但公共衛生人員強調,這不代表疫情已經結束。除了德州外,新墨西哥州也是另一重災區,累計71例病例,當中利亞郡(Lea County)為主要感染熱區。該州已累計7人住院,一名未曾就醫的成年人於3月6日死亡。艾迪郡(Eddy County)報告3例、多尼亞安娜郡(Doña Ana County)2例、查韋斯郡(Chaves County)1例,克里郡(Curry County)本週首次出現確診。另外在奧克拉荷馬州也通報14例確診與3例可能病例,雖尚未公布郡別,但克里夫蘭郡、奧克拉荷馬郡與塞夸亞郡曾出現公共暴露事件。堪薩斯州西南部亦累計48例,集中於格雷郡(Gray County)、哈斯克爾郡(Haskell County)與史蒂文斯郡(Stevens County),當中一人住院。其他爆發活躍疫情的州還包括印第安納州,該州8例皆集中於艾倫郡(Allen County);密西根州9例中有4例源自與加拿大安大略省疫情相同病毒株;蒙大拿州過去兩週新增3例,總數達8例,而這也是蒙大拿州35年來首次通報麻疹;北達科他州則為2011年以來首度爆發疫情,9例均集中於威廉斯郡(Williams County),且已確認進入社區傳播階段。俄亥俄州則報告34例病例與1例住院,集中於阿什塔比拉郡(Ashtabula County)與諾克斯郡(Knox County);賓州則報告15例,其中8例集中於伊利郡(Erie County);田納西州報告6例,官方證實至少3例彼此關聯,感染源尚未說明清楚。除了美國本土,北美其他地區也出現大規模疫情。加拿大安大略省自2024年10月中旬以來累計1,440例,上週新增197例;墨西哥奇瓦瓦州(Chihuahua)報告1,041例與1例死亡。報導中指出,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的病毒性疾病,主要經由空氣傳播,透過感染者的呼吸、打噴嚏或咳嗽傳播。根據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說法,從2000年起美國即已被視為消除麻疹國家,但近年疫苗接種率下降,加上部分家長基於宗教或個人理由拒絕讓子女接種疫苗,使得疫情死灰復燃。目前美國麻疹疫苗接種建議為12至15個月接種第一劑、4至6歲接種第二劑。雖然疫苗效果良好,但CDC也指出,成人若有疑慮,仍可再次接種。過去接種低效滅活疫苗者(1968年前)亦應追加一劑。若社區疫苗覆蓋率高於95%,可形成群體免疫,阻止病毒傳播,但目前許多地區已低於此標準。

基隆市府照顧弱勢嬰幼兒 免費打腸病毒疫苗
為協助基隆市經濟弱勢家庭的嬰幼兒,基隆市政府今年編列243萬元經費,自即日起免費為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嬰幼兒,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及輪狀病毒疫苗,將可有效確保弱勢嬰幼兒的健康。腸病毒及輪狀病毒感染都是幼童常見傳染病,目前還沒有可以對抗病毒的藥物,僅能透過接種疫苗等方式預防,基市衛生局指出,迄今為止,衛福部尚未將腸病毒及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納入公費常規疫苗接種,以腸病毒疫苗為例,若自費接種每劑約4000餘元,對於弱勢家庭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負擔。基隆市長謝國樑有鑒於此編列243萬元預算,採購腸病毒71型疫苗及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提供經濟弱勢家庭嬰幼兒免費接種,未來再視財政狀況擴大服務對象。衛生局表示,自即日起,設籍在基隆市的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家中若有出生滿2個月至未滿3歲嬰幼兒,可以免費接種腸病毒71型疫苗,2歲以下接種3劑,2至3歲接種2劑,另外,家中有出生滿6周至未滿24周嬰幼兒,也可免費接種2劑口服輪狀病毒疫苗。衛生局長張賢政說,腸病毒及輪狀病毒都是透過接觸受汙染的物品而感染,其中又以5歲以下幼兒是併發重症的高風險族群。目前衛生局已先寄發通知單,民眾收到通知單後,先向衛生所預約接種時間,並依預約時間攜帶通知單、健保卡與兒童健康手冊前往接種。衛生局提醒,平時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請家長協助孩子遵循「溼、搓、沖、捧、擦」洗手5步驟,正確使用肥皂勤洗手,定期清洗玩具,並注意環境衛生及清潔,以降低傳染病感染風險。贊助本文章

台東縣出現首例百日咳本土病例 未滿月女嬰住院治療中
台東縣今年出現首例百日咳本土病例,患者是未滿月的女嬰,4月中旬出現咳嗽、咳痰症狀,後續病情未見改善,並出現哮喘情形,經多次就醫後於5月1日確診,目前住院治療中。台東縣衛生局表示,已針對26名接觸者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衛生局提醒,百日咳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如有疑似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症狀者,應戴上口罩及時就醫與診斷,以維護自身及家人健康。疾病預防方面,衛生局強調,接種疫苗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另建議孕婦於懷孕28至36周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以利抗體傳遞給胎兒,保護新生兒健康。衛生局也呼籲,家長或家中較大的兒童應落實良好呼吸道衛生習慣,外出返家接觸嬰幼兒前應先更衣並洗手,並避免帶嬰幼兒出入醫院、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風險。

以為是感冒!2月大男嬰確診百日咳 為台南今年首例個案
台南市2日公布確診今年首例百日咳個案。一名出生約2個月男嬰從3月25日出現感冒、咳嗽症狀,持續1個多月未改善,4月29日確認罹患百日咳,目前經藥物治療後已改善。由於男嬰接觸家人都沒有症狀,從何感染還待釐清,衛生局針對該個案相關接觸者匡列同住接觸者2人並預防性投藥。據了解,這名男嬰出現疑似感冒症狀後,曾前往診所就醫,但病情未見改善,後續轉診至醫院治療並通報檢驗,才確診罹患百日咳。不過,男嬰主要接觸者並沒有人感染百日咳,到底怎麼被傳染的,仍待釐清。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今年國內百日咳疫情為6年同期新高,衛生局呼籲,百日咳初期症狀容易與感冒混淆,特別是尚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為高風險族群,其他年齡層也可能感染,但症狀常較輕微或不明顯,容易延誤就醫,進而傳染給家人及其他接觸者,民眾如出現疑似百日咳症狀如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等,應立即就醫,接受適當診斷與治療。台南市2個月大男嬰感冒咳嗽1個多月,確診今年首例百日咳個案。(圖/衛生局提供)衛生局強調,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式,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1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家中若有嬰幼兒者,務必依時程完成接種。另也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由於家庭群聚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1劑Tdap疫苗,以保護嬰幼兒健康。

4年前既視感!新冠病毒開始出沒 醫警告「4高風險族群」注意
近日兒科醫師徐嘉賢表示,一些新冠病毒(Covid-19)開始出沒,但大家也用過於慌張,4高風險族群要注意。徐嘉賢在臉書發文,「最近開始有一些新冠病毒開始出沒,但是請大家不要太慌張。典型的症狀包括喉嚨劇痛、喉嚨很癢想咳嗽,喉嚨一直覺得有痰的感覺、有點鼻塞、初期部分患者會有點拉肚子。會不會發燒?這不一定。」徐嘉賢表示,開始有幾年前的既視感,4年前也差不多這時開始流行,「但是大家真的不用太過擔心,反正現在生活已經正常化,也是把它當成感冒一樣地處理,不需要隔離。」徐嘉賢提醒,「唯獨高風險的患者(例如: 65歲以上、孕婦、有重大疾病、免疫系統不好的民眾)則需要多加留意,如果有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疾管署29日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連續3週上升,依據國內門急診就診人次、新冠併發重症病例數及實驗室等多項監測指標,評估國內新冠疫情已開始流行且將持續升溫,高峰可能落在5月或6月仍待觀察,提醒民眾不可掉以輕心,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尤其為具重症風險因子之高風險族群,請儘速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如有疑似症狀可就近至藥局/藥妝店/超商/超市購買家用快篩,以利醫師診斷及治療。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連3周上升 急診醫呼籲「盡速接種疫苗、戴口罩」
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顯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連續3周上升,依多項監測指標評估國內新冠疫情已開始流行且將持續升溫,高峰可能落在5月或6月仍待觀察;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呼籲民眾,尚未接種新冠疫苗者,尤為具重症風險因子之高風險族群,請盡速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或死亡發生風險,並加強手部衛生及配戴口罩,保護自身及他人健康。疾管署統計,4月22至28日新增21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7例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均較前一周增加,民眾不要因曾感染過新冠、曾接種先前新冠疫苗,而輕忽新冠病毒侵襲威脅。戴克穎表示,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每年流行疫苗株皆會更新,如果去年10月1日以後沒打過本季新冠疫苗,不論更早以前打過幾劑,都建議要打本季新冠疫苗才有足夠保護力。他也強調,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和5-17歲兒童青少年,預防效益最顯著。依據疾管署最新分析2023-2024年新冠疫苗的預防效益,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一劑可降低55%中重症發生率、接種兩劑可降低78%中重症發生率;5-17歲兒童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76%中重症發生率。目前新冠疫苗(莫德納JN.1)仍有321萬劑供全民接種,年齡滿6個月以上均為公費新冠疫苗對象,另65歲以上長者等三族群建議接種兩劑(間隔6個月),呼籲全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高峰。戴克穎也提醒民眾,要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及自我防護措施,倘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呼吸道相關症狀,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風險。

新冠疫情升溫「21重症7死亡」 創今年單周最高…疾管署籲:打過疫苗要再打
自從口罩政策鬆綁,民眾已慢慢恢復疫情前的生活,不過新冠疫情依舊存在,而且有升溫趨勢。疾管署今(29日)公布數據,上周新冠門急診就診3226人次,比前一周增加19%,就診人次連3周上升,新冠重症新增21例、死亡新增7例,創今年單周最高。疾管署統計,4月22日至4月28日新增21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7例死亡病例,病例數均較前一周增加;自2024年9月1日起,截至今年4月28日,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600例,其中129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年10月1日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5%以上。雖然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整體呈下降趨勢,但東地中海、西太平洋及東南亞區近期上升;鄰近之中國3月病例數、重症數及死亡數均較2月上升,香港、韓國近期陽性率皆呈上升趨勢,日本病例數則下降趨勢;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及LP.8.1。疾管署指出,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和5至17歲兒童青少年,預防效益最顯著。目前新冠疫苗(莫德納JN.1)仍有321萬劑供全民接種,年齡滿6個月以上均為公費新冠疫苗對象,另65歲以上長者等三族群建議接種2劑(間隔6個月),呼籲全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高峰。疾管署也強調,不要因曾感染過新冠、曾接種新冠疫苗,就輕忽新冠病毒的侵襲威脅。由於新冠病毒變異快速,每年流行疫苗株皆會更新,假如2024年10月1日後就沒打過本季新冠疫苗,都建議要施打才有足夠保護力。除了接種疫苗,平時也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自我防護措施,若出現發燒或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呼吸道相關症狀,在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佩戴口罩,保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新冠重症死亡連3周上升 疾管署估5~6月達疫情高峰
疾管署今(29)日表示,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連續3週上升,依據國內門急診就診人次、新冠併發重症病例數及實驗室等多項監測指標,評估國內新冠疫情已開始流行且將持續升溫,高峰可能落在5月或6月仍待觀察。疾管署統計,上週(4/22-4/28)新增21例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7例死亡病例,重症病例數及死亡病例數均較前一週增加;自2024/9/1起截至2025/4/28,新冠併發重症本土病例累計600例,其中129例死亡,均以65歲以上長者及具慢性病史者為多,其中自2024/10/1起通報之確定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1疫苗者均達95%以上。另全球新冠病毒陽性率整體呈下降趨勢,惟東地中海、西太平洋及東南亞區近期上升;鄰近之中國3月病例數、重症數及死亡數均較2月上升,香港、韓國近期陽性率皆呈上升趨勢,日本病例數則下降趨勢;全球主要流行變異株為XEC及LP.8.1。疾管署說明,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65歲以上長者和5-17歲兒童青少年,預防效益最顯著。依據疾管署最新分析2023-2024年新冠疫苗的預防效益,65歲以上長者接種一劑可降低55%中重症發生率、接種兩劑可降低78%中重症發生率;5-17歲兒童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可降低76%中重症發生率。目前新冠疫苗(莫德納JN.1)仍有321萬劑供全民接種,年齡滿6個月以上均為公費新冠疫苗對象,另65歲以上長者等三族群建議接種兩劑(間隔6個月),呼籲全民踴躍接種新冠疫苗,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高峰。疾管署亦指出,目前國內儲備之COVID-19抗病毒藥物充足,瑞德西韋(Remdesivir)尚有約21萬劑、倍拉維(Paxlovid) 47.8萬人份、莫拉皮拉韋(Molnupiravir) 1.1萬人份,按目前使用量庫存均可因應一年以上,且訂有開口式合約可增加採購,以因應可能的疫情需求。

怕遇見熟人!4旬夫妻參加「交換伴侶派對」擔心得性病 跑到外縣市就醫
「換妻俱樂部」又興起?近日一對40多歲的夫妻到新竹地區參加「交換伴侶派對」,但他們擔心感染性病,也害怕在原生活圈遇見熟人,因此跨區到桃園就醫,所幸檢查後並未「中標」,還是趕緊接種了HPV疫苗讓自己安心。對此,醫師建議,顧家醫療總院長、泌尿科醫師顧芳瑜表示,雖然他過去曾聽聞有「交換伴侶社群」存在,這仍是他首次在診間接觸實際個案。顧芳瑜說到,這對夫妻目前沒有感染跡象,但對潛在風險應抱持高度警覺,因此建議2人接種HPV疫苗,也透過暴露前預防性投藥(PrEP)來加強保障,最後夫妻倆僅選擇接種疫苗。顧家醫療中山分院院長、泌尿科醫師施冠偉也提到,他曾遇過一名孕婦拒絕性行為,丈夫便自行前往酒店「尋求管道」,結果遭妻子抓包後,被「押」來門診,雙雙接受性病篩檢。檢查發現,妻子檢驗正常、沒有感染,丈夫則驗出無症狀淋病,經抗生素治療康復後,同步接種HPV疫苗預防未來風險。對此,施冠偉指出,疫情解封後,民眾社交互動增加,性病個案逐漸在門診浮現,「許多患者以為性病與自己無關,但實際上在門診中已逐漸成為常見就診原因」。他也呼籲,若有多重伴侶,或曾發生高風險性行為者,都應該定期接受性病檢查,並可考慮接種HPV疫苗、PrEP等防護措施。顧芳瑜也提醒,性行為活躍者應維持良好防護習慣,除了注意安全性行為外,「HPV疫苗與預防性投藥是目前具科學實證的有效防治方式,可大幅降低感染與傳播風險」。

新北女感染麻疹居家隔離中 接觸境外移入個案
新北市衛生局19日接獲1例麻疹個案通報,患者為35歲女性,外縣市境外移入個案匡列之接觸者,16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疑似症狀,經衛生局安排就醫採檢後確診,目前狀況穩定,居家隔離中。經調查可傳染期僅有中部縣市活動史,已掌握家戶接觸者4人,均無疑似症狀,持續追蹤健康情形。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全球麻疹疫情嚴峻,鄰近國家越南麻疹疫情風險高,民眾近期如欲前往流行地區,可於出發前2周至新北市亞東醫院或台北慈濟醫院「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疫苗接種。另出入醫院或人潮密集的公共場所建議戴口罩以降低感染風險,若曾與確診個案接觸的民眾,請留意自身健康18至21天,如有發燒、紅疹、鼻炎、結膜炎、咳嗽等疑似症狀,務必戴上口罩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新北市衛生局19日接獲1例麻疹個案通報,患者為35歲女性,外縣市境外移入個案匡列之接觸者,16日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疑似症狀。(報系資料照)衛生局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詳實詢問旅遊史及接觸史等TOCC相關資訊,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衛生局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及滿5歲至入國小前幼童,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1981年後出生未曾感染麻疹或德國麻疹者,如即將準備懷孕的婦女、醫護人員、預計前往高風險國家的民眾,可評估補接種1劑MMR疫苗。

帶病回家3/泰國潑水節慎防3疾病 韓國大啖美食後「要吃驅蟲藥?」專家給答案
泰國潑水節猶如華人農曆春節,2025年的潑水節從4/12至4/16,吸引台灣等世界旅客前往,專家提醒要特別注意M痘、登革熱、腸胃炎3種疾病。南韓也是台灣民眾最愛旅遊國家之一,由於嗜吃生食,韓國當地民眾習慣每半年吃一次驅蟲藥,藥師提醒,如果當心吃進寄生蟲,返台後可在醫師指示下服用驅蟲藥即可,不必過分擔心。泰國於今年1月向世界衛生組織(WHO)通報3例新型M痘,根據疾管署資料,M痘原是透過接觸動物感染,2022年發展出能透過人際接觸傳染的IIb型,引發全球大流行;2023年3月,剛果民主共和國發現首例第I分支性傳播案例,後續爆發人際傳播Ib型病毒疫情,此類型M痘傳染性更高。由於泰國出現新型M痘,疾管署建議前往泰國的高風險族群先接種疫苗,M痘疫苗需接種2劑,2劑間隔至少4週,接種疫苗至少需14天才可產生完整保護力,民眾出遊前如預期有風險行為,應提早至少6周前接種疫苗。若已來不及接種,就建議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高風險場域,旅遊期間也應避免接觸野生動物,減少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如有出現發燒、皮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務必於入境時主動洽疾管署檢疫站協助評估。除了M痘之外,泰國旅遊也要當心登革熱、腸胃炎。新南向人員健康服務中心執行長、台大家醫科醫師彭仁奎表示,建議戶外活動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包鞋及長襪,儘量減少裸露部位,並正確使用含敵避(DEET)成分的防蚊蟲藥劑,預防病媒蚊叮咬。韓國美食包括醬蟹、醬蝦等皆是生食,因此許多韓國人習慣定期吃驅蟲藥預防寄生蟲。(圖/翻攝自維基百科)此外,國內近年A型肝炎(糞口傳染)的發生率已大幅下降,30歲以下民眾大部分沒有抗體,呼籲國人如前往衛生條件較不佳的地區時,應留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避免生飲、生食,尤其生蠔或水產貝類,應澈底煮熟再食用,並常以肥皂(或乾洗手液)洗手,以免感染A型肝炎或其他腸道傳染病。韓國旅遊除了同樣須預防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日前韓國旅遊作家王天中曾在臉書PO文表示韓國人會定期吃驅蟲藥,引發熱烈討論。王天中說,韓國人因為經常吃生食,例如醬蟹、醬蝦、生章魚等,烤肉時包肉生菜、大蒜、蔥也都是生的,所以習慣每半年吃一次「驅蟲藥」。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韓國官方資料顯示,肝吸蟲是最常見的寄生蟲佔77%,感染率最高的區域為居住在韓國五大江流域(如蟾津江、洛東江等),但根據韓國疾病管理本部(KDCA)2014年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報告,4萬1909名受檢者中僅有6.6%感染寄生蟲,比2005–2014年10年間的平均 10.3%低,且自2012 年以後感染率便持續下降。程涵宇說,有鑑於寄生蟲感染率降低,目前韓國官方已不再大力鼓吹定期吃驅蟲藥,且建議諮詢醫師後再服用相關藥物。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王明媛表示,驅蟲藥在台灣屬於醫師處方藥,但是到韓國旅遊擔心生食的安全性,其實回國後就醫再取得驅蟲藥服用也可以,驅蟲藥是直接阻斷感染寄生蟲之葡萄糖吸收,進而讓寄生蟲不能生存死亡,驅蟲藥在人體僅微少部份由腸胃道吸收,所以大人和小孩劑量相同,是相對安全的藥物,偶而服用不必過分擔心。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根據韓國官方數據顯示寄生蟲感染率已下降,因此不必過分擔心。(圖/程涵宇提供)

帶病回家1/旅遊驚驚!最「毒」國家名單出爐 返台傳染20人「差點團滅」
疫情解封,全球近年掀起旅遊熱,但隨著免疫負債效應作祟,再加上人潮洶湧,各種病毒、細菌隨之炸裂,其中不少旅客喜愛的日本,更因此成為「重災區」,從年初的流感、新冠,到最近的諾羅病毒、麻疹、百日咳,而性接觸傳染的梅毒、M痘也頗為猖獗。近日有網友分享同事赴日感染流感,回台後僅2天就傳染近20人,「辦公室幾乎被團滅!」其他如越南、泰國、南韓也都各自有盛行的傳染疾病,多位專家告訴CTWANT,出國前一定先接種疫苗,旅遊時則要注意個人衛生,才能健康返家。受到疫情解封、日幣貶值影響,日本成為全球旅客心中的首選,根據日本觀光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2024年旅日人數達到3677萬9976人次,比起2023年整整增加1.4倍,已經超出新冠疫情前訪日人數,創下新高紀錄。其中來自南韓的訪日旅客881萬人次居冠;其次是中國旅客698萬人次;第三是台灣旅客604萬人次,相較於2023年420萬人,台灣訪日人數成長43.8%,足見台灣人對日本旅遊的狂熱。同樣創下歷史紀錄的,還有日本各種疾病,包括2025年初的「流感26年來最嚴重」、持續飆升的「諾羅10年新高」與「梅毒50年一遇」、以及近來爆發的百日咳、麻疹,由於適逢櫻花季,國人更要當心旅遊時感染病菌。藝人大S年初在日本因流感重症不幸病逝,引發大眾震驚,知名旅遊部落客林氏璧(前台大感染科醫師孔祥琪)表示,目前日本的流感已過高峰期,但若要赴日遊玩,建議最好還是要接種流感疫苗。一位網友近日就在Threads分享,同事去日本出差,結果感染A型流感回來,不到2天,原本30人的辦公室剩不到10人上班,其他都被傳染中鏢,網友苦笑道「這是什麼團滅遊戲嗎?」而諾羅病毒則是從年初至今仍燒不停,2月時在岐阜縣一家便當店爆發集體食物中毒,多達300人出現上吐下瀉症狀,更造成1名40多歲男性身亡;3月初鳥取縣一家和菓子老舖的草莓大福中驗出諾羅病毒,受害者也達近百名之多。網友近日於社群媒體上分享,同事赴日出差感染A流,回台上班後一口氣傳染給20位同事,紛紛就醫掛病號。(示意圖/報系資料照)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諾羅病毒傳染力驚人,少量病毒就能讓人中招,最常見的感染途徑是吃進受污染的食物,尤其是生食,其中「貝類海鮮」是諾羅病毒的高風險食物,建議一定要煮熟再吃。林氏璧則提醒,在日本吃水果時也要洗乾淨,同時以肥皂清潔雙手,才能避免吃下病毒。程涵宇提醒,沙拉、三明治、冰品也是高風險食物,赴日旅遊時難免都會吃到這些食物,較好的預防之道就是慎選餐廳與外食地點,盡量選擇乾淨衛生的餐飲場所,同時如廁後、進食前、準備食物前都要記得勤洗手。另外,梅毒、M痘等性接觸傳染的疾病,近日仍持續在日本蔓延。根據疾管署資料,日本於2012年前梅毒病例數低於900例,但2022年病例數首次突破萬例,20224年甚至高達1萬4663例,創下歷史新高。日本也被疾管署列為M痘疫情第一級注意國家。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學及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表示,疫情後的免疫負債問題日益嚴重,而日本的各項疫苗接種率皆偏低,再加上日本觀光業在疫情後迅速復甦,外來人口激增,使得傳染病的傳播風險上升,因此導致多種疾病爆發。陳秀熙建議,民眾出國旅行前最好先接種疫苗,例如流感、新冠、梅毒、M痘都有疫苗可打,同時應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就能避免把病菌帶回家。

帶病回家2/國內百日咳、麻疹疫情雙創6年新高 「禍首是這國」病例暴增21倍
越南近年來成為台灣人的熱門旅遊國家之一,據疾管署資料,台灣2025年至今的百日咳、麻疹疫情雙雙創下6年新高紀錄,許多案例正是來自越南,其中越南的百日咳案例甚至暴增21倍,相當驚人!由於百日咳、麻疹的高風險族群皆是嬰幼童,專家也呼籲家長最好先帶孩子接種疫苗再前往越南遊玩。百日咳有著「嬰兒殺手」的封號,近期在全球疫情持續攀升,根據疾管署資料,台灣今年已累計11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病例數為6年同期最高。其他鄰近國家疫情也同樣嚴峻,例如日本病例數創7年新高;中國2024年案例數是2023年的14倍;而越南更嚴重,2024年病例數是2023年的21倍,且發生多起死亡案例。不只百日咳,越南的麻疹疫情同樣駭人,2025年截至3月中旬,全國累計超過4.2萬例疑似病例,其中5例死亡,超過70%病例為9個月至15歲以下孩童,其中超過95%未接種疫苗,另鄰近國家及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境外移入病例多來自越南。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提醒,目前國內已經累積22例麻疹病例,其中有14例為境外移入都是來自越南,病例已創6年新高。羅一鈞說,國內已將越南列為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的第二級警示。此外,美國、加拿大近期疫情也明顯上升,美國麻疹疫情也已經列為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的第一級注意。越南近年來成為許多台灣旅客的新選擇,2024年就有130萬人入境越南。圖為越南巴拿山黃金橋 (圖/台灣觀光協會)根據越南官方數據,越南2024年的台灣入境旅客人數為130萬人,排名第三,僅次於南韓、中國。羅一鈞提醒,若想前往越南旅遊,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按接種時程儘速攜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MMR疫苗,並避免帶未接種MMR疫苗之幼兒前往流行區。因故必須攜帶6個月以上未滿1歲的嬰兒前往麻疹流行區,出發前2至4周可洽衛生所或旅遊醫學門診評估自費接種MMR疫苗。在越南旅遊期間,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適時佩戴口罩。返國時如有發燒、流鼻水、紅眼、咳嗽、出疹等麻疹疑似症狀,入境時應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配合健康評估。百日咳同樣對嬰幼童較為危險,羅一鈞表示,有疑似症狀如陣發性嚴重咳嗽、呼吸有哮喘聲、咳嗽後臉潮紅或發紫及咳嗽後嘔吐,應及時就醫與診斷。接種疫苗是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皆需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務必按時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

HPV疫苗「3大迷思」解惑 沒性行為也可能感染
人類乳突病毒(HPV)與多種癌症和疾病有關,像是子宮頸癌、肛門癌、人類外生殖器癌、口咽癌和菜花,國健署自2018年起開放國中女生公費接種疫苗,近2年接種率已達9成,今年9月還將擴大到國中男學生。不過,國健署發現,部分國人仍存在部分迷思,對此特別澄清常見疑慮,並破解3大迷思。根據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林莉茹表示,民眾常見的誤解與疑慮,第一個就是「我沒有性行為,應該不會感染人類乳突病毒吧?」事實上,人類乳突病毒可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傳播,即使沒有性行為,仍可能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主要由性接觸傳染,透過皮膚、黏膜、體液或接觸帶有人類乳突病毒的物品傳播,即便未發生性行為,仍有可能感染,譬如共用浴巾或私密部位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來就是「接種HPV疫苗後,就不需要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事實上這是錯誤觀念,疫苗並非100%預防所有型別的人類乳突病毒,仍須定期做子宮頸抹片篩檢確保健康。據林莉茹指出,為了有效降低子宮頸癌的風險,我國食品藥物管理署已核可的人類乳突病毒疫苗能有效預防超過70%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不過林莉茹也提到,為達到最佳的防護效果,就算已接種了疫苗,仍建議25歲以上女性每3年進行至少1次的子宮頸抹片檢查,除了能及早發現子宮頸細胞病變,還能提早介入治療,降低癌變風險,另外,平時應保有安全性行為和維持健康生活習慣。至於第三個迷思則是「接種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副作用」。國健署表示,HPV疫苗是經過國際認證的安全疫苗,不會影響生育能力。林莉茹表示,全球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實施HPV疫苗接種計畫,包括WHO、美國CDC等監測結果皆顯示HPV疫苗具安全性,目前並無證據顯示HPV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或導致嚴重不良反應。林莉茹提到,施打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為施打部位紅腫、輕微發燒、暈眩等,症狀通常在幾天內消失,極少數人可能出現過敏反應,但發生機率極低,整體安全性高。包括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也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的國中生應把握機會免費接種,並表示人類乳突病毒疫苗(HPV疫苗)是目前預防子宮頸癌及多種人類乳突病毒相關疾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新冠今年夏季恐再起! 專家憂:65歲以上疫苗接種率僅17.8%
2024年夏天全球迎來一波新冠疫情高峰,台灣的新冠死亡率甚至在7月攀升至全年最高點。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預防保健委員會吳至行教授提醒,新冠病毒並未遠離,且不排除夏天再有一波疫情的可能性,隨著夏季國人旅遊熱潮逼近,防疫工作須更加嚴謹應對。數據顯示,65歲以上長者染疫死亡風險是18-29歲年輕人的97倍,但JN.1新冠疫苗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卻僅有17.9%,由於65歲以上長者中有高達8成患有慢性疾病,因此大幅提升感染新冠病毒後住院與死亡的風險。疾管署急性傳染病組組長楊靖慧說明,從疾管署統計資料可發現,超過96%新冠併發重症的病例都未曾接種過JN.1新冠疫苗,其中65歲以上長者就占了78%,可見疫苗接種率與重症風險之間存在高度關聯性。且新冠疫苗在6個月時保護力已下降,因此,國際專家普遍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應定期接種兩劑新冠疫苗確保有足夠的保護力,呼籲符合第二劑接種資格的民眾儘早行動。吳至行教授提醒,若希望健康長壽,最好將新冠病毒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因為新冠病毒會對運動能力、認知能力、心理健康、感官能力與活力等包含在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老化模型內的各個領域有長期負面影響,例如,因新冠併發重症而住進加護病房者10天內股直肌功能減少30%,住院患者認知功能下降宛如老了20歲;而20位新冠患者中就有1位會有慢性疲勞的狀況。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振國醫師提醒,許多民眾誤以為2至3年前接種過新冠疫苗就已足夠防護,然而新冠病毒持續變異,必須透過更新疫苗,才能誘發針對最新變異株足夠的抗體。根據台灣市調顯示,民眾接種新冠疫苗的意願,主要受到疫情嚴重程度與疫苗安全性的影響。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召集人邱南昌醫師強調,若等到疫情高峰才決定接種,往往已來不及建立足夠保護力,必須養成按時接種疫苗的好習慣;而在安全性方面,JN.1新冠疫苗製成不僅降低了劑量,還更新了注射劑型,大幅減少接種後的不適反應,明顯觀察到在台灣 與韓國 近來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率皆大幅下降。面對夏天可能出現的新冠疫情高峰,專家共同呼籲,統計至6月底前,全台預估有近80萬人符合第二劑JN.1新冠疫苗接種資格,三大族群:65歲以上長者、55至64歲原住民以及出生滿6個月以上且有免疫不全及低下者,只要距離第一劑疫苗接種時間滿6個月,應儘速接種第二劑。而年長或患有慢性病的高風險族群若至今連一劑都還尚未接種,請務必儘快補上,避免置身新冠重症與死亡風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