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
」 沙烏地阿拉伯 油價 美國 川普 阿拉伯
川普訪沙國也能吃速食 王儲準備「麥當勞行動餐車」待命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3日訪問沙烏地阿拉伯,而眾所皆知,川普是麥當勞愛好者,王儲也在他抵達前,準備了麥當勞行動餐車,這被許多網友稱為是「終極的款待象徵」、「把麥當勞帶到川普所在之地,這真的太搞笑了!」沙烏地阿拉伯知道川普愛吃麥當勞,直接派一台行動餐車。(圖/翻攝自X)據《The Economic Times》報導,這輛麥當勞雙層餐車,車身印有阿拉伯文與英文品牌標誌,而因為它設置在媒體中心附近,更是引人注目。以色列i24NEWS的記者在X發文,「沒錯,這是在利雅德的行動麥當勞。」據悉,川普喜歡吃速食,尤其是麥當勞,他在第一任期內曾在白宮宴請活動中提供速食餐點,去年10月他也在賓州一間麥當勞分店剷薯條當一日員工。川普表示,「我正在找工作,我一直想在麥當勞工作。」,雖然麥當勞官方發聲明稱川普沒有參加活動,但川普與該品牌的形象連結依舊鮮明這次沙烏地當局針對川普的來訪,似乎為了迎合他的喜好量身打造一切。一名網友笑說,「拜託告訴我沙國真的要請他吃麥當勞。這才是終極款待啊。」、「上帝保佑美國,我們還能部署速食餐廳!」、「史詩級的操作」、「笑死!把麥當勞帶到川普所在之地,這真的太搞笑了!」川普曾當過一日麥當勞員工。(圖/達志/美聯社)

沙烏地大單到手!輝達股價暴漲 黃仁勳身價狂飆「衝上3.6兆」
路透報導,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宣布,將向沙烏地阿拉伯Humain出售1.8萬塊最新人工智慧(AI)晶片,消息一出,帶動這家AI晶片巨擘股價暴漲,黃仁勳個人身價在13日飆升至接近1,200億美元(約新台幣3.6兆元),遠高於去年的800億美元。輝達市值重返3兆美元,主要受到美國總統川普中東行的挹注,黃仁勳陪同川普訪問首站沙烏地阿拉伯,並宣布輝達將沙國銷售上萬顆AI晶片,其中許多晶片將售予由沙國主權財富基金支持的一家AI初創公司,這顯示市場對於最先進處理器的需求仍然相當旺盛。輝達股價大漲5.6%,收在129.93美元,盤後續漲1%,市值約達3.17兆美元。黃仁勳帶領輝達躋身至全球最有價值的公司之列,他將這家晶片商打造為AI半導體產業的霸主。根據富比士(Forbes)即時富豪排行榜,黃仁勳淨資產增長使他躍升至全球最富有人士之一,目前排名第12。

敘利亞政變取消制裁政策 川普:與阿拉伯達成6千億美元協議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13日宣佈,美國將解除對敘利亞長期實施的經濟制裁,並促成沙烏地阿拉伯對美國總值達6000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川普在沙烏地首都利雅德(Riyadh)舉行的投資論壇中強調,這次政策轉向是應沙烏地王儲本薩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請求所作出的決定,並稱與王儲關係密切。根據《The Hindu》報導指出,白宮所提供的資訊顯示,川普此行也同意向沙烏地阿拉伯出售總值近142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涵蓋防空系統、飛彈防禦、空軍、海軍與通訊等領域,規模被形容為史上最大防禦合作協議之一。沙烏地王儲更表示,此次協議僅是首階段內容,未來幾個月將推動總額達1兆美元的合作案。針對敘利亞,川普表示,美方制裁已達到其原有戰略目的,隨著該國政權變動,目前是時候讓敘利亞「向前邁進」。2024年12月,反對派領導人沙拉(Ahmed al-Sharaa)推翻總統阿薩德(Bashar al-Assad)後出任新總統。川普預計將於15日在沙烏地與沙拉進行短暫會晤。敘利亞外交部長希巴尼(Asaad Shibani)對美國解除制裁表示歡迎,並稱這是該國重建的「新起點」。此次陪同川普同行的還有多位重量級美國商界領袖,包括特斯拉與SpaceX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OpenAI執行長阿特曼(Sam Altman)、貝萊德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黑石執行長施瓦茨曼(Stephen A. Schwartzman)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等人。但由於這趟中東的行程中,川普並未安排對以色列的訪問,因此引發外界對華府於中東政策優先順序的疑問。在利雅德投資論壇上,川普參觀沙烏地開發計畫模型的展廳,並與沙烏地主權財富基金總裁魯馬揚(Yaser al-Rumayyan)、國營阿美石油公司(Aramco)執行長納瑟(Amin Nasser)、沙烏地投資部長法利赫(Khalid al-Falih)等人進行會談。川普表示,沙烏地的投資不僅將有助於強化雙邊關係,更可在美國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他也強調「我真的相信我們彼此非常喜歡。」在中東安全議題方面,儘管川普此次行程主軸為經濟合作,他仍提及希望藉由美國對加薩地區哈馬斯(Hamas)與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的軍事行動,作為與伊朗談判的籌碼。川普表示,美伊代表已於週末在阿曼會面,商討限制伊朗核計畫的潛在協議。川普強調若外交破裂,美國將對德黑蘭施加極限壓力,甚至不排除軍事行動。在被問及是否預期沙烏地將與以色列達成邦交正常化協議時,川普表示「殷切期盼」,但認為沙烏地會在「合適時機」完成此事。他也透露希望擴展2017至2021年間美國主導的「亞伯拉罕協議」,該協議促使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與摩洛哥與以色列建交。但有消息人士指出,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反對在加薩實現永久停火或成立巴勒斯坦國,這也降低與沙烏地進行類似外交突破的可能性。

川普造訪地表最富三國家 外媒分析中東石油國家背後願望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預定於16日之前造訪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卡達(Qatar)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這趟行程也是川普第二任期的首個國是訪問行程。報導中也提到,這三個豐含能源的海灣阿拉伯國家有意將與川普的關係轉化為具體利益,並希望獲得明確回報。根據《CNN》報導指出,三國政府普遍認為自己是美國不可或缺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因此希望藉川普訪問的機會,進一步鞏固與美國的關係,甚至取得更大戰略特權。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些國家已經投入巨額資金至美國經濟與國防產業,例如沙烏地阿拉伯在1月時宣布將於4年內與美國擴大貿易與投資至6,000億美元,並保留進一步增資的可能;川普則於3月表示,若沙烏地投資1兆美元,他將親赴當地,並稱「他們已同意這麼做,所以我會前往」。沙國的首要目標,就是恢復安全保障與國防協議的,當中包含了民用核能計畫發展的技術支持,但由於沙國堅持國內鈾濃縮,這項提議引發美國與以色列對核擴散風險的疑慮。沙國也盼望與美國達成國防協議,但此協議已因沙烏地堅持以色列應承諾支持巴勒斯坦建國而停滯。儘管美國曾協助推動沙以正常化關係,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中東與北非區總監馬克薩德(Firas Maksad)分析認為,目前「這項正常化已經死亡」,川普可能會選擇繞過此障礙,直接與沙烏地達成其他協議。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方面,則以對美國的鉅額投資作為深化雙邊關係的核心策略。阿聯酋3月時公布一項10年期、總值1.4兆美元的投資計畫,重點涵蓋人工智慧、半導體、製造與能源等領域。根據阿聯酋駐美大使館資料顯示,阿聯酋目前對美國的總投資額已達1兆美元。阿布達比(Abu Dhabi)更自詡為「資本的首都」,強調與美國的經濟關係將與其國家未來的繁榮高度綁定。阿聯酋總統外交顧問加爾加什(Anwar Gargash)表示,此項投資計畫意在擺脫對碳氫化合物的依賴,並實現2031年前成為AI全球領導者的目標。但此目標可能受限於美國對AI技術出口的限制。拜登政府於卸任前幾日實施新規,禁止高階晶片出口至包含阿聯酋在內的特定國家。原訂將於15日生效的規定,目前川普政府已宣布解除部分限制,顯示川普正試圖以政策讓步換取經濟與戰略回報。卡達方面,則著重於鞏固其作為地區穩定器與美國安全盟友的角色。卡達主辦了美國在中東最大的軍事基地,並在2022年被拜登政府列為「主要非北約盟國」(Major Non-NATO Ally)。2024年時,美國與卡達祕密延長駐軍協議10年,並修訂1992年簽署的防務合作架構,強化雙方軍事夥伴關係。同時,卡達也透過其在中東多場衝突中的調解角色,包括加薩、阿富汗與敘利亞,努力維持在華府眼中的政治重要性。卡達與敘利亞新任總統夏拉(Ahmed al-Sharaa)關係密切,並準備在川普到訪期間提出放寬《凱薩法案》(Caesar Act)對敘利亞制裁的請求。卡達方面表示,若未獲得美國首肯,將不會提供敘利亞任何財政援助。中東政策學者哈爾哈桑(Hasan Alhasan)指出,海灣國家近年已將「調解」視為維繫國際影響力與提升地區聲望的手段。川普的交易式外交風格讓這些國家看見了機會,特別是當川普本身對個人與美國經濟利益高度關注。馬克薩德表示,這次行程的本質,是一場對雙邊都有利的大交易,並預期將伴隨「重大宣布」。

川普擬推改革促中東海灣三國加速投資 外界擔憂川普集團利益衝突
隨著美國總統川普即將於5月13日展開中東訪問行程,川普政府正考慮加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沙烏地阿拉伯及卡達對美投資的進程。據《彭博新聞社》報導,相關討論仍處於初步階段,未來若落實,恐須對美國外國投資審查機制進行重大改革。根據外媒報導,有消息人士指出,川普政府有意調整由財政部主導的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審查程序,以提升外資進入速度。該委員會現由多個部門組成,包括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商務部及國務院,主要負責審核外資在美投資是否構成國安風險。目前尚不清楚具體改革內容,但分析認為此舉與川普政府力促中東盟國加碼投資、振興美國經濟的政策方向一致。川普在第一任期內與上述三國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為美方爭取數千億美元資金。根據資料,全球十大活躍主權財富基金中,有五家來自阿聯酋、沙國與卡達,其中三家位於阿聯酋。今年3月阿聯酋國安顧問塔赫農訪美時,承諾未來十年對美投資1.4兆美元,涵蓋人工智慧、能源、鋁製造等領域。其中阿布達比主權基金MGX將投入1000億美元,用於美國AI相關的資料中心與能源基礎建設,另與Orion Resource Partners及阿布達比開發控股公司(ADQ)共同成立12億美元的採礦合資企業,聚焦非洲、亞洲與拉丁美洲的關鍵礦產開採。此外,美國也將迎來35年來首座新鋁冶煉廠。沙烏地方面則於川普1月重新執政不到一週即宣布,未來四年將對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川普隨後在達沃斯論壇中表示,期盼推動美國境內1兆美元投資潮。川普與沙國王儲穆罕默德的密切關係,亦有望為投資合作鋪路。卡達早於2015年即承諾對美國投資350億美元,並於2019年追加至45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房地產與創新產業。卡達投資局亦入股替代蛋白企業EatJust 2億美元,並持有紐約帝國大廈10%股份。然而此波潛在投資潮也引發外界對利益衝突的憂慮。儘管川普集團未直接參與目前的談判,但其品牌與房地產業務在沙國、阿聯酋與卡達皆有布局。外界擔心,這些業務恐因總統行程與政策而獲得不對等優勢。川普集團於上月30日宣布,將於卡達興建一座豪華高爾夫度假村,由其子艾瑞克川普負責開發。根據華盛頓公民責任與道德組織(CREW)報告,川普此次行程將會見能影響其家族企業利益的外國官員,「構成前所未有的利益衝突風險」。與其首任總統任期相比,川普集團目前在海外的業務規模更大,也更積極布局國際市場。川普政府是否將在訪問期間宣布CFIUS改革細節,備受各界關注。

對伊朗兩國展開第二輪核談判 美國:結果樂觀
美國與伊朗針對德黑蘭(Tehran)核計畫於19日在義大利羅馬(Rome)舉行的第二輪高層談判,雙方雖未達成具體協議,但都對談判的結果表達審慎的樂觀態度,並預定將於26日在中東國家阿曼(Oman)首都馬斯喀特(Muscat)舉行第三輪會談。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此次會談仍採取間接談判的模式進行,由阿曼外交部長阿勒布賽迪(Badr bin Hamad Al Busaidi)居中調解,美國特使維特科夫(Steve Witkoff)與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Abbas Araghchi)各自在不同房間進行溝通。根據美方官員表示,雙方此次會談持續超過四小時,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美國官員更強調對會談結果感到非常滿意。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則向記者表示,此次談判的成果十分正面,雙方對彼此的原則與目標有了更清楚的認識與共識,但他也特別指出,2015年的伊朗核協議(JCPOA)對伊朗而言已經不足夠「僅具教訓意義」,強調在樂觀之餘,仍須保持謹慎態度。在此次會談前,美國特使維特科夫特別前往巴黎與以色列重要官員會面,包括戰略事務部長德默(Ron Dermer)及摩薩德(Mossad)局長巴尼亞(David Barnea),了解以色列的立場與憂慮。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政府主張強硬立場,不願透過外交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17日則對媒體表示,他並不急於採取軍事手段攻擊伊朗核設施,更希望看到伊朗成為一個和平且繁榮的國家,但也警告若伊朗拒絕合作,後果將會非常嚴重。美國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則表示,歐洲國家近期可能須決定是否啟動制裁恢復機制(snapback),以應對伊朗明顯未遵守既有協議的狀況。魯比歐與維特科夫共同與法國、德國及英國的官員會面,討論歐洲國家的立場。此外,伊朗外交部長阿拉格齊也於赴羅馬之前先前往莫斯科(Moscow),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及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會談,以尋求俄國的支持。另一方面,聯合國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格羅西(Rafael Grossi)近期也訪問伊朗,指出目前的談判已進入關鍵時刻,時間有限,必須盡快達成具體進展。沙烏地國防部長阿勒沙烏德(Khalid bin Salman Al Saud)也於近期前往德黑蘭訪問,試圖緩解沙烏地與伊朗間的緊張關係,展現沙國在地區和平上的潛在作用。伊朗發言人巴蓋伊(Esmaeil Baqaei)則表示,接下來雙方技術專家會談將在23日先於阿曼展開,之後於26日再次舉行高層會談,強調伊朗會以嚴肅態度繼續談判,以期解除經濟制裁。此外,義大利外交部長塔亞尼(Antonio Tajani)稱讚羅馬已逐漸成為促進和平與對話的重要都市,並對此次美伊談判的成果感到期待。

避免朝覲季節過度擁擠!沙烏地阿拉伯對14國實施臨時簽證禁令
沙烏地阿拉伯當局宣布在聖地麥加的朝覲季節前夕,對14個國家實施臨時簽證禁令。根據外交消息來源,此項暫停措施適用於副朝覲、商務及家庭探親簽證,預計限制將於6月中旬解除。官員證實,持有副朝覲簽證者仍可於4月13日前入境沙國。受影響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拉克、奈及利亞、約旦、阿爾及利亞、蘇丹、衣索比亞、突尼西亞與葉門。至於簽證暫停的背後原因,沙國官員解釋,此項禁令針對的是未經授權的朝覲行為,過去曾有許多旅客持多次入境簽證於朝覲季節期間非法滯留進行朝覲,導致過度擁擠與安全隱患。另一關鍵因素為非法就業。據報使用商務及家庭簽證的旅客從事未經許可的工作,違反簽證規定並擾亂勞動市場。沙烏地外交部表示,臨時簽證禁令有助於簡化朝覲季節的旅行規範並強化安全措施。當局呼籲受影響旅客遵守新規以避免處罰。消息人士另指出,禁令期間仍非法滯留沙國者,未來可能面臨五5年入境限制。此最新政策凸顯沙國移民管控策略,旨在確保更完善管理朝覲者與旅客。官員重申正常簽證程序預計將於6月中旬後恢復。

美俄代表準備在沙國進行談判 烏克蘭反對黨:不認為會有實質進展
目前有消息指出,美國與俄羅斯代表團即將在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舉行會談,雙方準備坐下商討自2022年起延燒至今的俄烏戰爭。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沃爾茲(Mike Waltz)表示,他與克里姆林宮顧問烏沙科夫(Yury Ushakov)通話後,雙方同意於未來幾天展開技術性協商,重點放在由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推動、俄方同意的部分停火協議,並擴大其內容。但烏克蘭的政治人物則認為,這場談判並不會有任何實質進展。綜合外媒報導指出,其實在此之前,雙方代表已於2月18日在利雅德、2月2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Istanbul)會晤。之所以會有這次碰面,主要是3月18日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的一通電話。克里姆林宮透露,當時普丁同意在30天內暫停攻擊烏克蘭能源設施。此舉獲得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初步支持,但實際上俄軍空襲行動並未減緩,導致烏方對會談成效持保留態度。烏克蘭國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梅列日科(Oleksandr Merezhko)質疑,他不認為僅透過談判就能改變普丁行為,認為唯有加強對俄施壓才有可能讓對方讓步。梅列日科指出,普丁利用談判作為對外宣傳工具,以營造其與美國地位對等的印象,並非真正有意達成停火。報導中也提到,川普政府的談判策略明顯展示出「施壓」烏克蘭的部分還遠超過施壓俄羅斯的部分,美國希望透過暫停對其提供軍事與情報支援的方式,逼迫烏克蘭坐上談判桌。但同時對俄羅斯僅施以語言層面的制裁警告。在此背景下,美俄預定於24日再度在利雅德進行分別會談。澤倫斯基已派出技術代表團,成員包括國防部長烏梅羅夫(Rustem Umerov)與總統辦公室副主任帕利薩(Pavlo Palisa);而俄羅斯方面方則由聯邦委員會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卡拉辛(Grigory Karasin)與聯邦安全局(FSB)顧問貝塞達(Sergei Beseda)出席。據了解,這場會議將採「接近式談判」,由川普的烏克蘭特使凱洛格(Keith Kellog)說明為雙方分處不同會議室、透過中間人傳遞訊息的穿梭外交模式。目前美方關注焦點為延續30天的能源設施停火條款,並探索是否擴及其他民用基礎設施。除停火議題外,雙方亦可能就黑海航運安全、戰俘交換、人道議題、以及對札波羅熱核電廠(Zaporizhzhia Nuclear Power Plant)的控制權展開技術性討論。雖說又要再次談判,但烏克蘭對此還是明顯缺乏信心,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強調,烏克蘭無法接受任何領土讓步,也拒絕簽署任何會限制軍力與加入國際聯盟的協議。澤倫斯基的同黨成員梅曾采娃(Maria Mezentseva)則指出,會議中也將納入釋放戰俘與遣返被非法帶走孩童等人道要求。川普團隊表示,目前已成功促成一次175對175的戰俘交換行動,俄羅斯自2023年退出的黑海穀物倡議也可能有討論空間,但烏克蘭藉由軍事力量維持部分航道正常運作。克里姆林宮也表示,若美國不終止對烏克蘭的軍援與情報支持,和平進程將無法推進。美方談判代表之一威特科夫(Steve Witkoff)更進一步指出,俄羅斯對頓內茨克、盧甘斯克、赫爾松、札波羅熱與克里米亞的主權要求是雙方衝突核心。雖然普丁宣稱這些地區進行過「公投」願意接受俄羅斯統治,但未提及當時選民曾受到武力脅迫。在烏克蘭國內,部分政治人物已對談判前景不抱期待。反對黨「歐洲團結黨」議員阿里耶夫(Volodymyr Ariev)坦言,不認為利雅德談判會有任何實質進展,認為烏克蘭應堅守領土完整的底線,拒絕任何形式的妥協。

烏克蘭同意停火30天「美恢復軍援」! 普丁視察庫斯克下令繼續打
美國和烏克蘭代表團11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舉行會談,會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美國宣布立即解除對烏克蘭情報共享的暫停,並恢復安全援助;烏克蘭則表示願意接受美國的建議,立即實行為期30天的臨時停火。然而,《路透社》12日引述俄羅斯消息人士的分析稱,俄國總統普丁接受30天停火提議的可能性很低。普丁12日穿著軍裝視察庫斯克地區時,也並未提及任何停火提議,僅下令要徹底收復庫斯克,並考慮沿著國家邊界建立安全區。當地時間3月11日晚間,美國和烏克蘭高層代表團在沙烏地阿拉伯吉達的會談結束,隨後美烏發表聯合聲明,烏方宣布願意接受美國的建議,立即實行為期30天的臨時停火,經雙方同意可延長停火期限,但須經俄羅斯接受並同時實施,而華盛頓則立即恢復與基輔的情報共享,並為烏軍重新提供安全援助。對此,波蘭外交部長西科爾斯基(Radosław Sikorski)12日也表示,美國透過波蘭向烏克蘭的武器供應已經恢復,星鏈衛星網路服務也正在運作。此外,美烏兩國總統還在當天會後,同意盡快就烏克蘭關鍵礦產資源開發達成全面協議,以增強烏克蘭經濟並確保烏克蘭的長期繁榮與安全。當天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主任表示,美國和烏克蘭朝著恢復烏克蘭永續和平邁出了重要步伐。2國代表一致認為現在是開始建立持久和平進程的時候了。然而,1位身份敏感的俄羅斯高層人士12日卻向《路透社》指出,「普丁很難同意目前這種形式的協議,因為普丁目前佔據優勢,俄羅斯正在戰場上推進。」還有俄方消息人士透露,如果沒有安全保證就停火,俄羅斯可能會迅速變成弱勢的一方,隨後西方可能會指責俄羅斯不能結束戰爭。另1位俄羅斯高層認為,從莫斯科的角度來看,停火提案似乎是個陷阱,如果沒有一些具體的保證或承諾,普丁很難停止戰爭。第3位俄羅斯消息人士則稱,整體俄烏的整體態勢是美國恢復了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和情報共享,因此停火提案只是點綴裝飾。另根據克里姆林宮官網的資料顯示,普丁12日在庫斯克地區的一個指揮中心召開會議,並表示俄軍目前的任務是迅速且徹底地擊潰庫斯克地區的烏克蘭武裝力量,恢復邊界沿線局勢。同時,也需要考慮未來在國家邊界沿線建立一個安全區的問題,不過他並未透露任何暫時停火的可能性。俄羅斯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兼國防部第一副部長的格拉西莫夫(Valery Gerasimov)則在會議上向普丁報告稱,俄軍已奪回庫斯克地區超過86%的烏軍佔領區,並在過去5天控制了24個定居點、收復了259平方公里的領土。

不畏美股下跌台股走揚! 法人點出「這二原因」上看23900點
台股本周表現不俗,加權指數突破23500點壓力,終場收在23730.25點,周漲577.64點,漲幅2.49%。法人分析,類股表現幾乎全面上揚。電機股漲6.5%,美國總統川普指「AI工廠所需電力,至少是現在的兩倍。」亞力漲16.2%、華城漲21.2%。電腦及周邊漲3.6%,輝達板卡獲青睞,微星漲5.8%、華碩漲4.6%。生技跌4.8%,藥華藥面對天價賠償,跌16.6%。永豐投顧表示,台股在美股下跌依舊走揚,只是要特別留意,投信減碼高達百億元,尤其是對於AI主流股大幅減碼。觀察過去投信態度與大盤走向,基本上投信能跟上長線趨勢,這一部分仍需多加觀察。至於國際情勢變化上,美俄外長在沙烏地會談,雖然排除歐盟與烏克蘭遭受批評,但強權單獨會談容易獲致共識,俄烏戰爭停戰有望。此外FOMC會議紀要考慮放緩或暫停QT,這反映FED鴿派心理,有利貨幣寬鬆。18日美國與俄羅斯在沙烏地展開談判,會議並無歐盟與烏克蘭參與,會議雖無實質結論,但被視為美俄決心和談的開始。市場對於俄烏戰爭停戰的期待升高,一旦終戰則有重建需求及原物料供應恢復的利多期待。在市場適應關稅壓力,國際股市偏多。儘管美國川普上台後連發關稅威脅,實際上國際股市並未受到衝擊,如果觀察年初以來國際股市表現,歐洲600指數、墨西哥股市都有近10%的漲幅,優於美股表現,香港股市更上漲近15%,顯示市場已適應關稅壓力,利空不跌有利多方。永豐投顧分析,綜合而言,台股已經向上突破第一道壓力,未來可觀察23900點,如果能繼續上攻,則可確立向上趨勢。另外FED有意放慢或暫停QT,也是貨幣面有利因素。有鑑於趨勢偏多,建議轉趨積極,逢低買進。預估指數區間23300點~23900點。

川普批烏挑起戰爭 月底將和普丁會面
美俄雙邊高層會談剛結束,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並未受邀,引起其不滿,不過美國總統川普再度語出驚人指,「烏克蘭本就不該開啟這場戰爭」,批評澤倫斯基現在民調支持度剩4%。至於美俄會談為川普與俄國總統普丁會面鋪下的路,川普透露,有可能在本月底會面,本說法也獲克宮呼應。澤倫斯基則回嗆,很不幸川普活在錯誤資訊的宇宙之中。澤倫斯基不滿美俄會談未獲邀,延後訪問沙烏地拉伯,試圖以此舉不給美俄會談合法性。澤倫斯基表示,不希望任何決定在烏克蘭背後做成,絕不能在烏克蘭未參與情形下決定如何停戰。川普18日在海湖莊園(Mar-a-Lago club)再度簽下數筆震撼行政命令,其後在記者會上又拋下驚人之語。「我有能力終止這場戰爭。」面對澤倫斯基嗆聲以及烏克蘭對未來命運的擔憂,川普不滿表示,你們(烏克蘭)已經在那3年了,你們早該終結戰事,你們根本不該開啟戰爭,你們本可以達成協議。對此,澤倫斯基則回嗆,他很尊重川普作為一直支持我們的美國民眾,美國的領導者,但很不幸地,川普活在這個錯誤資訊的宇宙中。雖然在美俄會談中與會的美國國務卿盧比歐(Marco Rubio)說美俄未敲定雙邊領導人見面時間,但在海湖莊園的記者詢問川普是否會在2月底與普丁會面?川普回覆,「有可能」。此說法也得到克里姆林宮方面呼應,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肯定,美俄會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雖然要促成川普與普丁「面對面」的會談需要時間準備,但最早仍可能這個月就促成。此外,川普也提到,烏克蘭該選舉了,且強調這不是俄羅斯的事,「這是我的想法,同時也是很多國家的想法。」他也批評,澤倫斯基的民調支持度只剩4%,如果烏克蘭想要自己未來的命運被考慮到,就該舉辦選舉。「你知道的,他們(烏克蘭)想在談判桌上有一席之地,難道烏克蘭民眾就不會想有發言權?」面對美國出面調停烏俄戰爭,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日前率先提出派遣維和部隊到烏克蘭的方案。川普表示,不反對歐洲國家派遣維和部隊到烏克蘭,有部隊在當地是沒問題的,他完全不反對,但美國不會參加,因為那太遠了。

沙烏地阿拉伯今年處死3百多人 創近年新高
沙烏地阿拉伯今年針對330人執行了死刑,創下數十年來的最高紀錄。實質統治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曾於2022年表示,除了謀殺案件外,該國的死刑已經被取消。今年被處決的330人中,超過150人並未犯下導致他人死亡的罪行。路透報導,據人權組織「暫緩死刑」(Reprieve)的公告,沙烏地阿拉伯今年已處決330人,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紀錄,比去年的172人和2022年的196人大幅增加。但沙烏地阿拉伯否認有關人權侵犯的指控,並表示其行動旨在保護國家安全。據統計,沙國今年有超過150人因非致命犯罪被處決,人權組織指這違反國際法。這些處決主要與涉嫌毒品走私有關,而這些毒品主要是來自敘利亞垮台總統阿塞德政權下的大量類安非他命的藥品。此外,還包括被控以非致命恐怖主義罪的人,這一罪名常被加在參與反政府示威活動人士身上。其中包括100多名來自中東、非洲和亞洲的外國公民。王儲穆罕默德2017年通過宮廷政變,成為沙國實質掌權者。其後因打壓異議人士和2018年《華盛頓郵報》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在沙國駐土耳其領事館被殺害且分屍,受到國際譴責。西方政府在哈紹吉去世後大多避開沙國。美國總統拜登在2020年競選期間曾表示會將沙烏地阿拉伯視為「賤民」,卻在2022年訪問該國並與穆罕默德「碰拳」打招呼。人權組織指控沙國對未成年人判處死刑及嚴刑逼供。數十年來,沙烏地阿拉伯每周都會在公共廣場上斬首示眾,但現在廣場幾乎都沒有血腥,而是被咖啡館和餐廳所佔據。顯示鎮壓正在增加,但卻看不見。根據國際特赦組織的資料,沙烏地阿拉伯在2023年執行的死刑數量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中國和伊朗。穆罕默德2022年接受《大西洋月刊》採訪時表示,沙烏地阿拉伯已經廢除死刑,除了謀殺案件外,他表示自己無法改變這一點,因為根據《可蘭經》,謀殺是可以判死刑的。

開車衝撞德國聖誕市集釀2死68傷 元凶背景曝光…曾批德國「伊斯蘭化」
德國馬格德堡(Magdeburg)聖誕市集於20日晚間發生震驚全國的恐怖攻擊。一名50歲的沙烏地阿拉伯裔男子阿布杜穆森(Taleb al-Abdulmohsen)駕駛一輛黑色BMW轎車高速衝入市集撞擊人群,造成至少2人死亡、68人受傷,其中15人傷勢嚴重。後續警方迅速逮捕阿布杜穆森,而阿布杜穆森強烈的反伊斯蘭與極右翼政治立場也跟著曝光。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阿布杜穆森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心理醫師,2006年時以難民身份抵達德國,2016年獲得政治庇護。他專攻精神病學、心理治療,並曾為脫離伊斯蘭教的沙烏地人提供庇護建議。而其社交媒體大多充滿對伊斯蘭教與移民政策的強烈批判。阿布杜穆森在社交媒體上自稱是「沙烏地軍事反對者」,並指控德國正在「伊斯蘭化歐洲」。阿布杜穆森多次轉發支持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推文,並表態支持極右翼人物羅賓森(Tommy Robinson)和陰謀論者瓊斯(Alex Jones)。此外,阿布杜穆森也被發現層頻繁轉發涉及暴力的內容,其中還包括一段年輕穆斯林女性因婚外情遭石刑處死的影片。阿布杜穆森在影片下留言表示「伊斯蘭教有任何一個正面的特點嗎?」而攻擊事件發生數小時前,阿布杜穆森上傳一段視頻,指控德國當局開啟他的郵件、偷竊物品,聲稱自己的USB隨身碟遭竊。阿布杜穆森在影片中表示「德國正在犯罪性地追捕批評伊斯蘭的人,這就是這個國家的本質。」甚至提到德國政府在庇護政策上雙重標準,批評該國對伊斯蘭主義者的包容,卻拒絕幫助真正脫離伊斯蘭迫害的沙烏地脫教者。報導中也提到,早在2019年時,阿布杜穆森曾接受德國媒體訪問,當時就表示出自身對伊斯蘭教的厭惡,甚至對伊斯蘭教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影響之大表達出憎恨之意。阿布杜穆森表示,他協助運營的網站「我們是沙烏地人」(wearesaudis.net)專注於幫助沙烏地女性脫離壓迫「九成向我求助的沙烏地人是女性。即使他們家中沒有壓迫者,他們仍對未來感到恐懼,因為命運始終掌握在男性監護人手中。」阿布杜穆森也在推文中多次提到,德國對來自敘利亞的穆斯林移民提供庇護的比例高達99.8%,但對於來自沙烏地阿拉伯的脫教者僅有70%。阿布杜穆森認為「德國偏袒伊斯蘭主義者,但對於真正因伊斯蘭教法面臨死刑的脫教者,卻冷漠以對。」在這次的攻擊事件中,阿布杜穆森駕駛著車輛在聖誕市集高速行駛了約400公尺,過程中撞擊大量遊客。警方事後在肇事車輛中發現疑似爆炸裝置,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調查。目前警方初步認定,阿布杜穆森是單獨行動,事件動機可能與其對伊斯蘭教及德國移民政策的不滿有關。事件發生後,馬格德堡大學醫院接收了10至20名傷者,並準備應對更多病患。鄰近城市哈雷(Halle)也同步加強安全措施,並協助救援。

德國聖誕市集「開車撞人」釀2死近70傷 兇嫌為50歲沙國裔醫師
德國「薩克森-安哈特邦」(Sachsen-Anhalt)首府「馬德堡」(Magdeburg)1處聖誕市集在當地時間20日晚間7時04分,驚傳1起汽車衝撞人群的攻擊事件,造成至少2人死亡、近70人受傷。據悉,肇事司機是1名在該邦工作的50歲沙烏地阿拉伯裔醫師,而且車內還疑似裝有爆炸裝置。薩克森-安哈特邦長哈瑟洛夫(Reiner Haseloff)表示,該起事件造成2死、近70人受傷,且其中1名死者是幼童。他補充,開著黑色寶馬(BMW)衝撞人群的兇嫌是來自沙國的醫師,他自2006年以來一直持有德國永久居留許可。哈瑟赫夫還指出,這是1起孤狼式犯案,「因此我們認為這座城市不會再面臨任何進一步的危險。」對此,地區政府發言人舒佩(Matthias Schuppe)和市政府發言人蓋夫(Michael Reif)則表示,他們懷疑這是1起蓄意攻擊行為。(圖/達志/美聯社)據悉,肇事司機是1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治療專家。德國《明鏡》報導稱,他出生於沙烏地阿拉伯城市胡富夫(Hofuf),另據法國《世界報》報導,兇嫌出生於1974年,所以今年大約50歲。 當地警方發言人指出,該車衝進聖誕市集後行駛了至少400公尺才停下。1部疑似紀錄到事發經過的影片還顯示,德國武裝警察包圍了1輛黑色寶馬,接著1名蓄鬍的男子便緩慢步出車外。 緊急服務部門指出,當下至少有15人「嚴重受傷」,他們已在現場搭建帳篷立即搶救受害者。當地政府則稱,已佈署100名消防員及50名救援人員在現場。另據德國《中德廣播公司》的報導,車內疑似裝有爆炸裝置。還有1名受訪男子回憶,聖誕市場當下彷彿變成了「戰場」,到處哀鴻遍野、血跡斑斑,而另一位目擊者則向記者透露,當汽車衝撞人群時,聖誕市集裡的「童話區」裡有許多大人帶著小朋友。德國近幾個月發生了幾起移民暴力攻擊事件,包括8月23日發生在索林根(Solingen)的敘利亞籍男子持刀傷人事件,最終造成3死8傷。民調顯示,德國民眾對舒爾茨政府的移民和庇護政策的怒火,導致反移民的極右翼和極左翼政黨支持率飆升。

不搭飛機!搭船搭車騎駱駝走4.6萬公里 探險家橫跨亞洲經12國成功抵日
現代探險家諾克(Omar Nok)先前決定以「不搭乘飛機」的方式完成橫跨亞洲的旅程,他在過去274天的行程中,僅靠著徒步、駱駝、船隻、火車等各種方式前進,中間甚至還搭過別人的便車。就這樣走過46,239公里後,終於順利從埃及抵達日本。而他也因為這次的冒險形成,在IG上吸引超過75萬粉絲,成為小有名氣的冒險家網紅。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諾克的冒險旅程從埃及紅海(Red Sea)薩法加港(Safaga)開始。第一個離開埃及的方式,就是搭上一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的貨船。由於這是首次嘗試不搭乘飛機進行如此複雜的旅程,再加上諾克並不熟悉中亞的語言,甚至連當地的習俗也不甚清楚,諾克也為此有點緊張。諾克表示,從小時候起,他就十分嚮往來到日本。但由於不希望自己錯過途中所經歷的一切,因此決定不乘坐飛機,慢慢前進,盡情感受沿途的風景。諾克也提到,他認為日本是他能在亞洲不搭飛機到達的最遠地點,因此將這個地方設為自己這次探險的終點。在這次的旅途中,諾克還以徒步的方式經過麥加,接著在伊朗的沙丘滑沙,又曾在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的山區乘坐另一位冒險者的車輛,結果意外遭遇車輛拋錨。他還曾經在吉爾吉斯(Kyrgyzstan)和哈薩克(Kazakhstan)一帶騎馬和駱駝,途經廣袤的草原和沙漠。後續諾克於10月抵達日本福岡,後續在7日當天到達東京,完成了這趟為期274天的旅程。相較之下,如果當時諾克從埃及開羅(Cairo)搭機直飛日本東京,整個航程僅需要12小時。從埃及不搭飛機抵達日本東京的諾克。(圖/翻攝自IG)據了解,諾克以前曾是亞馬遜(Amazon)在德國和盧森堡的財務分析師,他透過工作積累一些存款後,後續便透過節流的方式籌集旅行資金,日常花費僅約25美元。其中他曾在阿富汗待上2周,那段時間的花費僅88美元。由於旅程中,諾克行經不少世俗意義上的「危險國家」。但諾克表示,自己從未感到真正的危險,因為無論自己身處在哪個國家,當地人總是對他十分慷慨、熱情,也會給予他幫助和支持,這讓他非常感動。

漫漫黃沙成銀妝素裹 沙烏地阿拉伯出現超罕見「漫天飛雪」景象
沙烏地阿拉伯阿爾焦夫(Al-Jawf)地區近日出現罕見奇景,當地出現有史以來的首次降雪。過往阿爾焦夫以乾燥沙漠氣候聞名,如今卻呈現出一片被積雪覆蓋的壯麗冬日景象,這一罕見現象不僅震驚當地居民,也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廣泛關注。根據外媒報導指出,阿爾焦夫的山區被大雪覆蓋,景色如仙境般迷人,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景象,也與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息息相關。這是阿爾焦夫地區有史以來首次降雪。在降雪發生之前,當地已經經歷一系列的強降雨和冰雹天氣,並因此產生了許多瀑布。但其實在沙烏地阿拉伯境內,位於海拔超過2600公尺之處的塔布克(Tabuk)地區則是每年都會降雪。當地涼爽的冬季氣候也使其成為海灣合作委員會(GCC)國家內旅客的熱門旅遊勝地。塔布克每年降雪的景象也成為沙烏地阿拉伯境內罕見的景色,也因此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欣賞雪景。與此同時,沙烏地氣象部門對未來數日的氣候發出嚴重警告,氣象部門預測阿爾焦夫地區可能會出現雷暴、強降雨、冰雹和強風的天氣狀況。針對這些異常天氣的預警也已發布,提醒人們注意安全,並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沙烏地新聞社也提到,這次降雪是更大範圍天氣模式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強降雨、冰雹和瀑布的生成。當局認為這些天氣條件將有助於帶來一個充滿生機的春天,並促進當地季節性花卉和芳香植物的生長,進一步增強阿爾焦夫的自然景觀。(圖/翻攝自社群網站X)

毒品犯罪數量激增!沙國2024年已處決198人 創30年新高
沙烏地阿拉伯官媒28日報導,該國28日再度執行了3起死刑。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資料,這讓沙國2024年已執行死刑數攀升到了198起,超過2023年全年的170起。同時也打破了該國死刑人數紀錄。據國際特赦組織指出,這是由於該國今年對毒品相關犯罪的處決數量激增,迄今為止已處決53人--而這個數字在2023年僅僅是2人。根據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資料,全世界已經有112個國家完全廢除死刑,另有87個國家仍有死刑的刑罰。其中2023年,中國執行死刑數超過1000例,居全球之冠;伊朗執行死刑數超過853例,排名第二;沙烏地阿拉伯執行死刑數為170例,全球第三高。國際特赦組織指出,今年沙國槍決人數大幅增加的原因,是因為毒品相關犯罪被處決的數量激增,光今年便已處決了53個人,其中有38人還是外籍人士。國際特赦組織的秘書長卡拉馬爾德(Agnes Callamard)批評,沙國政府一方面試圖重塑國家形象,另一方面卻對生命漠不關心,指控利雅德當局正在從事「無情的殺戮」行動,強調這一波死刑潮嚴重背離國際人權標準。卡拉馬爾德呼籲沙烏地阿拉伯「立即暫停處決人犯,並根據國際標準來重審死囚,而不是訴諸死刑」。

死亡人數飆至1301人 麥加朝聖者「跨過屍體前進」成常態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於14日起開始朝覲儀式,吸引全球不少信徒前往朝聖。但由於連日的高溫,以及當地疑似設備的缺乏,不僅有許多朝聖者因此中暑,甚至傳出大規模的死亡事件,目前已知朝聖路上的死亡人數已經飆升至1301人之多,甚至有朝聖者表示,朝聖路線沿途都可以看到有屍體倒臥一旁,跨過屍體前進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據了解,朝覲聖地麥加是許多伊斯蘭教徒畢生的志願,只要經濟、體力允許,伊斯蘭教徒一生都必須完成一次聖地的朝覲。也有很多伊斯蘭教信徒終其一生都在存錢,為的就是老年之時能去聖地朝覲。但由於今年麥加當地天氣異常炎熱,氣溫甚至突破過往的平均溫度,先前甚至溫度一度飆升至51.67度之多,創下歷史紀錄。根據《CNN》報導指出,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先前曾發布一份資料,內容中表示,目前已有1301人因為朝聖路線過度炎熱的關係而不幸身亡,其中有83%的死者是未經授權的朝覲者。所謂的「未經授權」,是指朝覲者是否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理論上,依照沙國政府的規定,朝聖者必須要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才能在5月23日至6月21日朝覲麥加。但實際上,當中仍有不少朝聖者並非是採取官方管道前往麥加。這也造成官方資源不足、無法掌握人數的原因。(圖/達志/美聯社)但除了未經授權的朝覲者之外,其實今年沙國政府的準備似乎不夠充分,先前就傳出沿途多個冷卻塔無水可用,甚至有朝覲者居住的休息區根本沒有空調,這也讓許多獲得簽證的朝覲者苦不堪言。就有朝覲者表示,原本的朝聖之旅,在物資缺乏與熱浪夾擊的情況下,讓人變得沒有意識,路上隨處可見倒臥在地的屍體,而信徒就只是宛如失神般的跨過屍體前進。而也因為其中大多死者都是來自於未經授權的朝覲者,目前各國政府也積極地對擅自舉辦朝覲之旅的旅行社開刀,先前約旦政府已於21日拘留了多家提供非官方朝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埃及政府也直接吊銷16家涉嫌參與非法朝聖活動的旅行社。報導中也提到,雖然官方提到埃及朝聖者的死亡人數為31人,但有其他媒體報導指出,單是埃及方面,可能就有5至6百人死亡。一份報告中甚至提到,因為這些朝聖者大多無法取得價值數千美元「朝覲簽證」,所以只能在非法旅行社的安排下,被迫穿越沙漠前往麥加,當中,不少業者甚至無法提供沿途的住宿,讓非法朝覲者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之下。

麥加51˚C高溫熱死破千朝聖者 過半無正式登記「各國政府急調查」
沙烏地阿拉伯伊斯蘭聖地麥加(Mecca)於14日起開始朝覲儀式,吸引全球不少信徒前往朝聖。但由於當地氣溫高達51度,目前傳出已經有破千朝聖者因為高溫的關係而中暑、熱死。但由於有近半朝聖者並未取得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所以目前詳細人數尚未明確,各國政府也急忙介入調查中。據了解,朝覲聖地麥加是許多伊斯蘭教徒畢生的志願,只要經濟、體力允許,伊斯蘭教徒醫生都必須完成一次聖地的朝覲。而統管此次聖地朝覲的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也曾表示,朝聖者必須要持有沙國政府頒發的「朝覲簽證」才能在5月23日至6月21日朝覲麥加。但實際上,當中仍有不少朝聖者並非是採取官方管道前往麥加。根據《BBC》報導指出,根據各國政府統計,目前初步掌握到有14名馬來西亞人、200多名印尼人、68名約旦人、58名巴基斯坦人、35名突尼斯人、11名伊朗人、658名埃及人與98名印度人死亡,共計1142人起跳。約旦外交部也表示,自家有16名公民下落不明。之所以會導致這次朝聖之旅變成死亡之旅,主要是當地出現罕見高溫,沙國政府雖然朝聖路線沿線設置冷卻站,並提供相關設備給朝聖者避暑。(圖/達志/美聯社)但由於許多信徒都是過其他管道前往麥加的無簽證朝聖者,這也導致其在朝聖路線上無法使用這些避暑設備,最終導致大量朝聖者因為高溫、中暑不幸身亡。報導中也提到,過往在麥加朝覲路線上出現高溫並非是罕見事情,從1400年代起就有相關紀錄。而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問題變得更加嚴峻,當地氣候也變得更加炎熱,就有科學家表明,目前全球氣溫較工業化前上升1.5度,這也讓信徒在朝覲期間的風險增高5倍之多。除此之外,人數過多與設備不足也是這次發生憾事的主要原因,沙國政府主要是透過「朝覲簽證」進行人數的統計,但不少信徒並未取得簽證,實際透過官方取得「朝覲簽證」的信徒人數也超過預期,這讓沙國事前安排冷卻設備、帳篷數量嚴重不足。甚至有信徒直言,他們所居住的帳篷並沒有空調,沿路大多數看到的冷卻器中並沒有提供水源。也因為有太多旅行社為信徒提供了非官方的朝覲旅遊服務,目前約旦政府已於21日表示,已經拘留了多家提供非官方朝覲旅遊服務的旅行社,目前也傳出埃及政府正在進行類似的調查。沙國在朝聖路線上設置的冷卻器。(圖/達志/美聯社)

神聖「朝覲月」適逢聖地麥加飆出51.8℃ 至少550名穆斯林熱死
目前正值全球穆斯林最神聖的「朝覲月」,約有180萬名信徒湧向沙烏地阿拉伯的聖地麥加(Mecca),然而據當地氣象資料顯示,麥加大清真寺18日的氣溫來到攝氏51.8度,沙烏地阿拉伯外交官員表示,至少有550名朝聖者在朝覲期間因不耐酷暑而喪命。據《法新社》報導,2名負責協調各國家應對措施的沙烏地外交官員表示,根據來自麥加(Mecca)穆艾塞姆(Al-Muaisem)地區醫院太平間的數據,至少有323名死者是埃及人,多數因熱相關疾病而喪生。一名外交官員補充表示,「除了1人因在人群推擠中受傷喪命外,其餘所有人都是因高溫致死」。外交官員還表示,至少有60名約旦人也不幸喪命。據法新社統計,各國目前為止通報的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577人。沙烏地阿拉伯當局則宣稱,已治療超過2000名因高溫而不適的朝聖者,但並未提供確切的死亡人數。路透社報導,朝覲是世上規模最大的集體聚會,也是身體健全、經濟上負擔得起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須完成一次的宗教義務。過去30年間,前往沙烏地朝覲期間的種種踩踏、帳棚火災和其他意外事件,造成數以百計朝聖者喪命。每年都有數以萬計朝聖者企圖透過非正規管道前來朝覲,因為他們無法負擔官方朝覲簽證手續的高昂費用。這使得未經登記的朝聖者蒙受風險,因為他們無法使用沙烏地當局在朝覲路線上提供的空調設施。另外,據一些朝聖者說法,他們在路上看見熱死的遺體,感覺救護車量能不堪負荷。而沙烏地阿拉伯官員則是呼籲朝聖民眾撐陽傘、多喝水以及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曝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