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警報
」 地震 日本 海嘯 海嘯警報 強震
秘魯驚傳規模6.0強震!50萬人嚇醒「家俱全跳舞」 去年7.2惡夢恐重演
南美洲國家秘魯於當地時間週六(5月17日)早晨發生規模6.0的強烈地震,震央位於該國中部,這場地震造成強烈搖晃,周邊數百公里地區皆能明顯感受到震動,初步估計超過50萬人受到影響。據《路透社》報引述國立秘魯地球物理研究所(Geophysical Institute of Peru)說法,震央位於國境中南部盧卡納斯省(Lucanas)安第斯山脈城鎮普基奧(Puquio)以南23公里處,深度97公里,不過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表示,這起地震的深度僅為10公里。南美國家秘魯17日清晨發生規模6.0地震。(圖/翻攝自USGS)英國《每日鏡報》(The Mirror)報導,這場地震於清晨5點22分(台灣時間傍晚6點22分)襲擊秘魯全境,多個城市民眾一早就被搖醒,鄰近國家也有明顯震感。包括玻利維亞、厄瓜多等鄰國民眾也驚呼「床被搖動」,初估超過50萬人有感。另據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發布的地震數據,這次地震實際規模為6.1,震央接近地表,因此導致更強烈的地面震動。目前尚未傳出人員傷亡或建築毀損的具體消息,但當地緊急應變單位已全面進入戒備狀態,準備應對可能的後續災害。根據學者分析,祕魯位處「環太平洋火環」,板塊擠壓能量難以釋放,一有變動便可能引發連鎖地震;事實上,秘魯近年地震頻繁。就在去年,該國西岸海域才發生一起規模7.2的強震,隨後引發多起餘震並觸發海嘯警報,導致至少8人受傷。當時餘震持續將近兩週,令當地民眾人心惶惶。此次強震讓許多人回想起去年的驚險情境,也擔心會有類似規模的餘震接踵而至。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強震發生前一天,英國北約克郡也傳出規模2.5的地震。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BGS)表示,該起地震震源深度約為4公里,屬淺層地震。儘管震級不大,仍有居民在凌晨時分被強烈震感驚醒,有人形容聽到「低沉轟鳴聲」,一度以為是爆炸或軍機飛過。

日漫畫家預言引地震恐慌衝擊觀光 氣象署:海槽地震機率達8成
日本漫畫家竜樹諒在其作品中預言2025年7月可能發生強震,引發各界關注與討論。根據《NHK》4月26日報導,這則缺乏科學根據的「預言」經由網路迅速傳播,甚至對日本觀光業產生實質衝擊。台灣中央氣象署亦出面呼籲民眾理性看待,強調應提升日常防災意識,而非沉迷未經證實的預言。根據《NHK》報導,日本漫畫家竜樹諒於1999年出版的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曾預言2011年3月發生的東日本大地震。該漫畫也提及「2025年7月5日」將發生震央位於台灣、日本與菲律賓海域交界的巨大災難,可能包括地震、海嘯或海底火山爆發。該內容近年因一位日本YouTuber再次提及而廣為流傳,相關影片數量自2023年起激增,截至目前YouTube上與「2025年7月」關鍵字相關的日文影片已超過1400部,總觀看次數突破1億。報導指出,此預言在海外尤其華語圈迅速擴散,尤以香港與台灣最為熱烈。繁體中文版本的相關YouTube影片已有超過220部,總播放次數超過5200萬次。此風潮已重創日本觀光業,特別是對港旅客的影響最為明顯。2024年訪日香港旅客創下歷史新高,達268萬人次,惟今年3月已降至20.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下滑9.9%。日本與香港間航班也因需求銳減而減班,例如「德島-香港」航線自5月起每週僅維持2班。其他城市如仙台、福岡、札幌等航線亦出現類似情形。日本氣象廳與各地方政府亦多次出面澄清,強調所有能明確指出地震時間與地點的資訊皆屬謠言。日本內閣府防災部門更於4月24日透過社群平台發文提醒,應隨時確認避難場所與路線、固定家具,並在發生搖晃或發布海嘯警報時立即避難。對於竜樹諒的「預言」,根據《ETtoday新聞雲》的報導,台灣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表示,日本與台灣同處地震帶,確實存在地震風險,尤其日本南海海槽未來30年發生規模8.5強震的機率已升高至80%。然而現代科學尚無法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時間與地點,民眾不應因預言過度恐慌,應回歸日常的防災教育與準備。吳健富進一步指出,若日本南海海槽發生地震,雖可能引發海嘯,但經模擬其對台灣影響有限。今年的國家防災日演練也因此聚焦於宜蘭縣,強化海嘯應對措施。他說,海嘯波高可能因地形與波能吸收而不顯著,但在地勢平緩地區如海水浴場仍應提高警覺。此外,台灣東部的琉球海溝與南部的馬里亞納海溝亦屬潛在地震熱區,雖歷史曾發生規模8與7.6的大地震,但因資料有限,難以確認是否具有明確週期。

希臘克里特島發生規模6.0強震! 當局發布海嘯警報
希臘克里特島(Crete Island) 於當地時間14日凌晨1時51分,發生規模6.0強震,目前尚未傳出相關災情或傷亡報告。對此,當局也發布海嘯警報,提醒當地居民遠離海岸。綜合《德國之聲》、《ABC新聞》等外媒報導,希臘於當地時間14日凌晨1時51分(台灣時間上午6時51分)發生規模6.0地震,震央位於卡索斯島首府弗萊(Fry)約15公里處,震源深度為78.4公里。對此,希臘氣候危機暨民防部(Climate Crisis and Civil Protection)稍早也在社群平台發文示警,呼籲當地居民遠離海岸,因為部分沿海地區恐有海嘯風險。所幸截至目前並未傳出地震災情或傷亡憾事。

日本「7月地震」傳言重創觀光產業 日媒點名港、台「助長謠言擴散」
近日,網路上一則關於日本漫畫家預言「7月可能發生大地震」的消息透過網路傳播,引起高度關注。日本《NHK》針對此事進行專題報導,指出這則毫無科學根據的消息已經在實際上重創日本的觀光業,甚至有航空公司為此減少航班次數。報導還指出,這則消息在海外地區傳播,主要是在華語地區巡速擴散,其中又以香港、台灣最為嚴重。據《NHK》4月26日報導,日本漫畫家竜樹諒曾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提到,2025年7月5日可能發生震央位於日本、台灣及菲律賓海域的巨大天災,涉及大地震、海嘯或海底火山爆發。然而,這則消息在沉寂多年後,近年透過日本一名YouTuber提起,很快便因為其吸引眼球的驚悚特質,吸引大量網路創作者製做相關內容。根據《NHK》統計數據,這類影片自2023年前後開始在網路上擴散,尤其在進入2025年後迅速激增,目前與關鍵字「2025年7月」相關的日文影片在YouTube上已有超過1400部,總播放次數超過1億次。之後,關於地震的傳聞開始被翻譯成英文、泰文、越南文、印度文等多國語言向外擴散,其中又以華語地區最受歡迎,主要集中在香港和台灣。討論地震傳聞的繁中版YouTube影片超過220部,總播放次數超過5200萬次。《NHK》指出,過去日本是極受香港旅客歡迎的旅行地點之一,2024年訪日的香港旅客人次高達268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然而今年3月從香港訪日的人次僅有20.8萬人,較去年同期下降了9.9%。由於前往日本的需求急遽減少,導致日本與香港之間的來回航班也開始減班,如2024年11月才開通「德島縣-香港」定期航班,已宣布從5月起減為每週2班。而在仙台、福岡、札幌等航線也出現類似情況。另據香港遊行社「縱橫遊」發布消息,自今年2月起,香港往日本的旅行團預約便出現減少,4月復活節連假業績僅有去年同期的一半,今年夏季的日本旅遊訂單也出現相應減少,不少旅客都紛紛改選擇澳洲或杜拜做為夏季出遊的目的地。《NKK》在香港實際採訪一對夫妻,妻子告訴記者:「因為Facebook、YouTube,甚至新聞都在說『日本可能會發生大地震』,所以我感到很害怕,不想這時候去日本。當然我希望不要發生地震。」丈夫也在受訪時指出:「因為香港幾乎不會遇到地震,所以我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應對地震。再說我們也不像日本人那樣接受過嚴格的疏散、避難訓練,如果在日本旅遊的途中遭遇地震,根本不知道該去哪裡避難。」面對地震傳聞,日本政府及各地方首長多次出面闢謠,日本氣象廳亦強調:「一般而言,能夠明確預知地震發生時間與地點的資訊,皆可視為謠言。」日本內閣府防災部門的X帳號也在24日發文,「由於以現有的科學知識,尚難以預測地震發生的特定時間與地點,因此請大家平時就做好防災準備,例如確認避難場所與避難路線、固定家具等。此外,一但感受到搖晃,或是發布了海嘯警報,請務必立即避難。」

南美德瑞克海峽7.5強震「智利海嘯警報狂響」 阿根廷稍早也發生7.4極淺層強震
南美洲地牛頻頻翻身,阿根廷今(2)日當地時間中午12時58分左右發生芮氏規模7.4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資訊顯示,地震深度10公里,值得關注的是,在發生強震後,鄰近德瑞克海峽發生芮氏規模7.5地震,震源深度48公里。由於該海峽鄰近智利等國家,強烈地震發生後,智利立即發出大規模海嘯警告,且後續12分鐘內至少有3次規模5以上餘震。美國海嘯警報系統已發布海嘯威脅。地震發生後,位在阿根廷火地省的首府烏蘇懷亞附近山區冒出陣陣塵土濃煙。(圖/翻攝自X)從民眾上傳到社群平台上的畫面可見,就在地震發生後,位在阿根廷火地省的首府烏蘇懷亞(Ushuaia)附近山區冒出陣陣塵土濃煙,疑似就是因為劇烈地震搖晃所致,綜合日本時事通信社、中國大陸《環球時報》西班牙語服務(CGTN Español)報導,南美洲南端阿根廷2日稍早發生規模7.4強震,許多民眾表示,感受到地震帶來強烈搖晃。根據報導,震央位於南緯56.782度,西經68.209度,距離阿根廷南端大城烏蘇懷亞以南約227公里處的海域,另據《路透社》報導,阿根廷前一日也在當地時間凌晨12時04分左右發生規模5.8地震,震央則在阿根廷拉里奧哈省(La Rioja Province)。就在阿根廷2日發生強震後,同樣在南美洲南端、阿根廷近海的德瑞克海峽(DrakePassage)海域,發生規模7.5強震,震源深度一度為48公里。阿根廷發生7.4極淺層強震,鄰近德瑞克海峽發生芮氏規模7.5地震「智利大規模海嘯警報」。(圖/翻攝自X)另外,日本氣象廳稱規模7.5,歐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資料顯示規模7.4。起初USGS、EMSC均稱地震深度超過40公里,之後雙雙修正為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日本氣象廳資訊暫時顯示「深度不明」。美國海嘯警報系統已發布海嘯威脅。(圖/翻攝自X)由於該海峽鄰近智利等國家,強烈地震發生後,智利立即發出大規模海嘯警告,要求南部馬加蘭沿海地區的民眾緊急疏散。網友也在社群平台發布智利南端威廉斯港(Puerto Williams)海嘯警報大作的短片,此外,美國海嘯警報系統(U.S. Tsunami Warning System)已發布海嘯威脅,呼籲民眾立刻遠離海岸,以防海嘯來襲。阿根廷發生7.4極淺層強震,鄰近德瑞克海峽發生芮氏規模7.5地震「智利大規模海嘯警報」。(圖/翻攝自X)

厄瓜多6.3強震釀至少20傷 多棟建物毀損倒塌
根據歐洲與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報告,厄瓜多沿岸當地時間週五(25日)發生芮氏規模6.3強震,造成至少20人受傷,艾斯美拉達斯(Esmeraldas)多棟建築受損,並導致部分石油設施暫時關閉。EMSC指出震源深度23公里,厄瓜多當局排除發布海嘯警報可能。政府報告顯示,地震造成20人受傷、約135戶家庭受災,多處公共建築與民宅損毀,部分地區出現停電。官方統計4間醫療中心、18所學校受損,軍用建築部分外牆坍塌,2條道路與橋樑遭破壞,約80%區域停電且通訊中斷。對此,剛連任的總統丹諾波亞(Daniel Noboa)緊急派遣部長赴災區協調避難所搭建與物資發放,並在社群平台X發文承諾,政府將設立避難所、發放人道救援物資,並「提供民眾所需的一切協助。」作為預防措施暫停運作的2條輸油管線SOTE與OCP目前已恢復輸油。國營的「厄瓜多爾石油公司」(Petroecuador)表示出口未受影響,但全國最大、日產11.1萬桶的艾斯美拉達斯煉油廠仍在進行停機檢查。厄瓜多沿岸當地時間週五(25日)發生芮氏規模6.3強震,造成至少20人受傷。(圖/達志/美聯社)災害應變部門通報,傷者多為頭部外傷,至少135棟房屋損毀,連遠在首都基多(Quito)都能感受震動。36歲漁夫馬法雷(Andres Mafare)描述地震時聽見巨響,目睹電纜劇烈搖晃,返家發現房屋全毀。《法新社》記者直擊艾斯美拉達斯市牆體倒塌、建築物崩落形成瓦礫堆的景象,民眾聚集檢視災情。前總統候選人佩雷斯(Yaku Perez)向《法新社》透露:「震感極強,雖感覺搖很久,但實際可能不到一分鐘。」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與當地監測則補充,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清晨7點前,震源深度約35公里。厄瓜多位於全球地質最活躍區域之一,納斯卡板塊(Nazca Plate)與南美板塊交界帶沿其海岸線分布。USGS指出:「2板塊以每年5.6公分的速度擠壓,正是引發該國最大規模地震的主因。」全國24省中有10省有感,鄰國哥倫比亞未傳傷亡。此次地震適逢該國2016年馬納比(Manabi)與艾斯美拉達斯海岸7.8強震週年,當年災害造成673人死亡、約6300人受傷。

東京本周有「毀滅級強震」?日網瘋傳沖繩最強通靈者預言 日本防災部罕見回應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Ryo Tatsuki)曾精準預言311大海嘯,更指出今年7月5日恐發生大地震,不過近來在日本流傳的並不是這個預言,而是沖繩的靈能者金城保(Kinjo Tamotsu)預言,東京灣4月26日下午會發生規模8.3大地震。對此,日本內閣防災部表示,以目前的科學知識,很難透過指定地震的日期、時間和地點來預測地震。日本內閣防災部針對近日傳聞發文,表示地震目前難以被預測,但仍要注意「隨時可能發生」。(圖/翻攝自X)日本內閣防災部在社群平台上,針對金城保的預言做出回應,由於地震目前難以被預測,更何況是精準的日期及時間,但呼籲仍要注意「地震隨時可能發生」。防災部並提醒,「應該採取持續的預防措施,例如檢查避難場所和避難路線以及固定家具等。如果您感到震動或發出海嘯警報,也應立即撤離」。根據金城保預言的內容,日本當地時間4月26日(星期六)下午2時58分,東京灣北部將發生芮氏規模8.3的大地震,並引發高達30公尺的海嘯,嚴重災情可能波及東京、千葉與埼玉等地區,金城保也宣稱,災後半小時內將有「黑色巨浪」侵襲東京灣沿岸,屆時大批建築恐遭海水吞沒。自稱靈能者的金城保預言東京即將發生毀滅級大地震。(圖/翻攝自X)不過據《TVBS新聞網》引述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說法,此類預言缺乏科學根據,與過去台灣流傳的地震預測類似,常如「放羊的孩子」,難以取信於專業。他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地震預測技術能精確指出特定時間與地點將發生大規模地震,因此此預言可信度極低。郭鎧紋更指出,由於東京距離台灣至少4千公里,即便真的發生規模8.3的大地震,無論是地震波或海嘯,對台灣的影響都極為有限。他舉例,1771年日本八重山地震曾引發高達85公尺的海嘯,當地傷亡慘重,但歷史上並未記錄該事件對台灣造成任何直接影響。不過郭鎧紋提醒,無論身處台灣或日本,民眾應重視防災意識,熟悉避難路線與應變措施,面對災害以科學方式因應即可,無需過度恐慌。

巴布亞紐幾內亞外海發生規模6.2地震 持續搖晃1分鐘
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海域於當地時間4月12日13時47分(台灣時間11時47分)發生規模6.2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資料,震央位於新不列顛島東部科可波(Kokopo)東南偏東約114公里處,震源深度達72.5公里。根據法新社報導,地震發生在新愛爾蘭省外海,距離科可波鎮約115公里。美國地質調查所指出,此次地震屬於中等深度地震,震源位於地表下72公里處。地震發生時,當地科可波海灘小屋度假村(Kokopo Beach Bungalow Resort)的接待員阿貝利斯(Emonck Abelis)表示,搖晃持續了約一分鐘,但目前周邊地區並未傳出災損情況。巴布亞紐幾內亞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帶」(Ring of Fire),為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儘管許多地震發生在人口稀少地區,對基礎設施的破壞有限,但仍可能引發山崩等次生災害,潛藏風險不容忽視。目前尚無海嘯警報發布,相關單位持續監控後續狀況。

巴紐發生規模6.9地震威力同11顆原子彈 專家:全球留意規模8以上強震
近期全球各地頻頻發生地震,台灣在清明連假已發生5起顯著有感地震,而台灣時間5日4時05分,巴布亞紐幾內亞發生規模6.9地震,威力等同11顆原子彈釋放能量,相當驚人。地震專家郭鎧紋指出,過去全球平均450天會有一次規模8以上地震,最近一次發生在2021年8月,目前處在平靜期,未來應繼續留意。4月3日至今(5)日中午12時為止,台灣共發生5起顯著有感地震,震央分別在台南、花蓮和宜蘭;全球昨(4)日則有6起規模5以上地震,且3月28日緬甸才接連發生二次強震,災情慘重。在台灣時間5日4時05分,巴布亞紐幾內亞新不列顛島發生規模6.9地震,威力等同11顆原子彈釋放能量,監測機構一度發布海嘯警報。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知名地震專家郭鎧紋說明,近期全球雖然地震頻頻,但依照數據顯示,今年地震數量跟前幾年相比仍偏少;短期內地震頻繁屬於地質正常波動,整體來說,全球地震仍屬於平靜期。郭鎧紋進一步指出,全球過去平均每450天會有一起規模8以上強震,威力等同於500顆原子彈釋放能量,但上一次已經要追溯到2021年8月12日,至今已超過3年沒出現,是自1977年以來,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間距排名第6長。因此郭鎧紋體醒,未來要特別留意隨時發生規模8以上強震。針對清明連假期間台灣發生多起有感地震,郭鎧紋分析,與緬甸強震無關,推測是台灣既有斷層原先積蓄的能量導致,適當釋放能量算是好事。

東加24小時內發生2次強震 官員稱無人員傷亡或建築損壞
南太平洋島國東加王國於當地時間30日凌晨開始發生一系列強震。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首波芮氏規模7.1強震發生在東加主島東北方約100公里處(距利富卡島潘蓋村東南約73公里),震源深度29公里。數小時後,同一區域又發生6.1餘震,24小時內出現2次強震。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營運的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最初發布警報,指出震央300公里範圍內可能出現危險海浪。東加廣播委員會(Tonga Broadcasting Commission)的直播畫面顯示,在凌晨1時18分7.1強震發生後,首都努瓜婁發(Nukuʻalofa)的居民在警報聲中緊急撤往內陸或高地。跆拳道選手兼越野滑雪運動員陶法托夫瓦(Pita Taufatofua)在臉書發文描述地震情況:「物品從架上震落、牆面掛畫墜地,連站立都困難,這是我經歷過最持久的地震。」所幸經數小時監測,NOAA與東加災害管理辦公室先後解除海嘯警報。東加國家災害風險管理辦公室主任馬卡(Mafua Maka)向紐西蘭電台表示,目前尚未接獲人員傷亡或建築損壞報告,但將待天亮後進行全面評估。社交媒體上的訊息顯示,這個位於玻里尼西亞(Polynesia)由172個島嶼組成的王國的主要島鏈通訊仍保持暢通。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該國曾因火山爆發引發毀滅性海嘯,造成3人罹難。此次震央所在的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 Fire)地質活動頻繁,東加地理位置特殊——距紐西蘭東北約1800公里,與澳洲東岸相距更達3500公里以上。澳洲聯合海嘯預警中心(Joint Australian Tsunami Warning Center)確認,本次地震序列對澳洲本土無影響。與此同時,東南亞地區正面臨更嚴峻的地震災情。3月28日緬甸曼德勒市附近發生的7.7強震已造成1700多人死亡、3000餘人受傷。鄰國泰國首都曼谷也因此進入緊急狀態,一棟興建中的大樓倒塌更導致至少17人喪生。全球正密切關注兩地災後發展,國際救援力量已開始動員。

東加群島發生規模7.3強震! 氣象署發布海嘯消息:密切監視中
中央氣象署晚間發布海嘯消息,表示接獲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通報,大洋洲東加群島在台灣時間30日晚間20時19分發生規模7.3地震,震央位於西經173.40度、南緯20.60度,震源深度59.0公里。該中心研判可能在太平洋地區引發海嘯威脅,氣象署將嚴密監視海嘯的後續影響,隨時提供最新資訊。(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加勒比海區域驚傳7.6強震 波多黎各與維京群島發布海嘯警報
在美東時間8日下午6點23分左右,加勒比海地區發生規模7.6地震。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報告,此次強震震源深度約10公里,震央位於開曼群島(Cayman Islands)喬治城(George Town)西南方,距離約129英里(即209公里)左右。目前也傳出,波多黎各(Puerto Rico)與維京群島(Virgin Islands)的沿海地區正面臨海嘯威脅。綜合外媒報導指出,美國國家海嘯警報中心預計,最早可能在美東時間8日晚上8點48分左右出現具有危險性的海嘯,恐會對當地海灘、港口及其他沿岸水域構成危險。但目前尚未確認是否已生成海嘯波,該中心正持續監測並評估相關風險。與此同時,美國國家氣象局也對對海地(Haiti)、貝里斯(Belize)和巴哈馬(Bahamas)提出了潛在威脅警報。根據海嘯警報系統資料,目前美國東海岸、墨西哥灣沿岸各州以及加拿大沿海地區並未被認定為直接受威脅,但中心表示,震央周邊1,000公里範圍內的沿岸地區仍可能受到危險海嘯波的影響。為應對可能發生的海嘯災害,有關當局已建議波多黎各與維京群島的居民立即離開水域,遠離海灘、港口、碼頭、海灣及河口等易受影響區域,同時提醒民眾切勿前往岸邊觀察海嘯現象。至於人員傷亡或建築物損壞的情況,目前尚無初步資訊。

「地震魚」現身墨西哥海灘 當地人擔憂「災難降臨」
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的海灘近期出現一條罕見的皇帶魚。這條長達36英尺、體重超過441磅的巨型皇帶魚,其有著銀藍色的身體和醒目的紅色魚鰭。在過去皇帶魚都被視為是「地震魚」,所以牠的現身讓當地民眾引發對於災難來臨的擔憂,再加上其尾部受傷的狀態,更讓當地民眾感到不安。根據《每日郵報》報導指出,過去民間傳聞,皇帶魚是地震或自然災害的預兆,尤其在日本的神話中,這種深海魚被認為是「海龍神宮的使者」,當地震來臨時會浮上海面警告人們。2011年東日本地震前,曾有20條皇帶魚接連被沖上岸,而當年的地震與海嘯導致超過15,000人喪生。墨西哥的這條皇帶魚是在2025年首次被發現,而2024年在加利福尼亞也有發生類似的事情,隨後當地便發生了7.0級地震。報導中提到,這條皇帶魚是由一群衝浪者在海灘發現的,他們使用衝浪板嘗試將這條魚移回海中。但皇帶魚的出現仍讓當地居民深感憂心。一位目擊者說道「這些魚一出現,往往伴隨強烈的海嘯。」雖然科學尚未證實皇帶魚與地震之間的直接關聯,但這樣的傳言仍舊讓人忐忑不安。據了解,皇帶魚通常生活於深達656至3,280英尺的深海,其無鱗的銀色身軀覆有一層黏性保護層,體型修長酷似「海蛇」。2021年,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在加州恩西尼塔斯的海灘發現了一條死去的皇帶魚,同年12月,加州尤里卡地區發生了一場重大地震,並引發了海嘯警報。該地震震中位於尤里卡海岸外45英里處,影響波及舊金山。報導中也提到,當地位於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之上,聖安德烈亞斯斷層作為太平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頻繁,是多次重大地震的震源地。

日本宮崎6.9強震!專家曝2025年「每兩天搖1次」憂大地震頻發
日本九州宮崎縣於台灣時間昨(13)晚間8點19分,發生規模6.9地震,震央位於東側海域日向灘,震源深度為30公里,最大震度5弱,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海嘯警報,示警高知縣、宮崎縣預料會有1公尺高海嘯。對此,氣象署前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2025年「1數據」有異常變化,今年全球恐將頻繁出現大規模地震。綜合日媒報導,日本九州宮崎縣發生規模6.9地震,最大震度為宮崎縣5弱;最大震度4級為福岡縣、佐賀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最大震度3級為兵庫縣、鳥取縣、島根縣、廣島縣、山口縣、愛媛縣、高知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大分縣、宮崎縣、鹿兒島縣。對此,郭鎧紋指出,2024年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共有100個,換算下來每個月約發生8個地震,然而2025年才剛過13天,全球規模6以上地震就已多達6個,等同每2天便發生一次強烈地震,進程發展相當快速,擔憂今年全球的強震數量可能偏多。郭鎧紋也透露,統計歷史上共有17次「連續3年未見規模8地震」,其中10次隔年仍沒發生、占比為59%,7次則是在隔年發生規模8地震、占比為41%,而全球自2021年8月13日起,已經連續3年未見規模8地震,因此推估2025年發生規模8強震的機率應該不大,不過儘管如此仍不能掉以輕心。

日本宮崎6.9強震 「南海海槽地震」登熱搜
日本九州宮崎縣台灣時間13日晚間8時19分發生規模6.9地震,震央位於日向灘,地震深度30公里,最大震度5弱,高知縣和宮崎縣緊急發布海嘯警報。由於地震震央位置與去年8月的南海海槽地震相近,因此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瞬間又登上熱搜,日本民眾都相當關心。根據日本氣象廳指出,南海海槽地震(南海トラフ)是指以駿河灣至日向灘海岸的板塊邊界為震央,每隔約100至150年反覆發生的大規模地震;如果發生科學預測的最大地震之一的南海海槽地震(南海海槽大地震),靜岡縣至宮崎縣的部分地區以及關東地區的地震烈度有可能達到7級,預計將襲擊太平洋沿岸的廣大地區。日本氣象廳提到,2024年是造成嚴重破壞的昭和東南海地震(1944年12月7日)80周年,自從上一次南海海槽地震「昭和東南海地震(1944年)和昭和南海地震(1946年)」發生以來,已經過去了大約80年,預測下一次南海海槽地震即將發生。日本氣象廳也提到,先前的南海海槽地震是1944年發生的昭和東南海地震,和1946年發生的昭和南海地震,這兩次地震的發生時間相差約兩年,此外,該地區西半部有可能首先發生大規模地震。另外,根據《Nownews》報導,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過去曾指出,「南海海槽大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互相推擠導致的大型地震。

日本宮崎6.9強震! 氣象廳「南海海槽大地震」緊急會議結果出爐
日本宮崎縣在當地時間13日9時19分(台灣時間8時19分),發生規模6.9強震,觀測到最大震度5弱,日本氣象廳緊急召開「南海海槽大地震」會議,結論為「調查終了」,意即未達發布「南海海槽大地震臨時資訊」標準,目前不需採取特別災害措施,相關地區居民可維持日常生活。此外,海嘯警報也在當地時間凌晨0時左右全面解除。綜合日媒報導,日本當地時間晚間接近8時半開始,宮崎縣東側海域的日向灘陸續發生多起地震,其中規模最大的地震為6.9,地震深度30公里,最大震度5弱。由於此次震央地點在去年8月,曾發生過規模7.1強震,加上震央位置在「南海海槽」(南海トラフ),日本氣象廳隨即針對高知縣和宮崎縣發布海嘯警報,同時緊急召開專家組成的「評估研究小組」檢討會,評估這起地震是否與南海海槽地震有關。當時,受到地震影響,高知縣和宮崎縣外海均觀測到20公分高的海嘯,日本氣象廳也呼籲,實際上發生的海嘯高度,可能會比觀測到的高度還高,提醒民眾不要靠近已被發布「海嘯注意報」地區的海岸、河川。後來,日本氣象廳組織的「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資訊)」會議結束,結論為「調查終了」,調查結果顯示,南海海槽發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並沒有增加,民眾可維持日常生活,海嘯警報也在凌晨0時左右解除。然而,日本氣象廳也指出,未來幾天該區域仍要注意地震發生的可能,部分地區最大震度仍有機會達到5級或5級以下。日本氣象廳緊急召開「南海海槽大地震」會議,結論為「調查終了」。(圖/翻攝自X)根據日本氣象廳「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流程,如果在南海海槽沿線發生規模6.8以上的地震,或是觀測設備檢測出地殼異常變形,便會被視為與南海海槽地震有關聯,此時氣象廳就會先啟動「調查」過程。報導指出,日本氣象廳最早是在2019年開始實施這套流程,並於去年8月宮崎縣發生規模7.1地震後首次公布。值得注意的是,「南海海槽地震臨時資訊」有分成幾種類別,若是帶有「巨大地震警報」的關鍵字,代表發生規模8或以上的地震,且需針對下一次大地震發出警報,同時讓住家容易遭遇海嘯威脅的居民提前一週撤離;如果關鍵字為「巨大地震注意」,則是發生規模7以上到8以下地震;「調查終了」則意味著氣象廳評估地震與南海海槽無關。另外,「南海海槽大地震」是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的互相推擠造成的大型地震,週期大約在100至150年,過去曾於1944年與1946年發生。在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後,專家學者曾預測日本在2030至2040年間,有70到80%的機率發生規模9.1的南海海槽大地震。

日本九州近海6.9地震 高知、宮崎縣發海嘯警報
日本九州宮崎縣東側海域日向灘在台灣時間13日晚間8點19分左右,發生規模6.9的地震,地震深度30公里,最大震度5弱,目前高知縣和宮崎縣已發布海嘯警報。稍早在今年新年元旦,正好是日本「令和6年能登半島地震」滿周年紀念日,當天,九州宮崎縣近海的日向灘海域也在上午發生規模4.1地震;同樣位在九州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諏訪之瀬島火山,則被觀測到在2025年首次噴發紀錄。另外,九州東南部宮崎縣東側海域8日時也發生芮氏規模約7.1強震,並向向九州和四國,包括鹿兒島縣和愛媛縣等地區發布海嘯警報。日本九州宮崎縣對開海域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30公里。(圖/翻攝自X)

太平洋島國萬那杜「規模7.4強震」!美發出海嘯警報 當地人:高頻垂直晃動30秒
太平洋西南部島國萬那杜(Vanuatu)附近海域,今(17)日台灣時間上午9時47分發生規模7.4強震,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也為此發布了「有潛在海嘯威脅」的紫色警報。據當地人透露,這次地震造成各處都在劇烈、高頻地垂直晃動,整個過程持續了大約30秒,「這對我們來說是不尋常的」。根據外媒《紐西蘭先驅報》(NZ Herald)報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太平洋西南部島國萬那杜(Vanuatu)在當地時間17日中午12時47分,發生了芮氏規模7.4強震,震央位於首都維拉港(Port Vila)以西30公里處外海,震源深度約43公里。這起芮氏規模7.4強震,震央位於首都維拉港以西30公里處外海。(圖/擷取自USGS)而在這次強震過後不到10分鐘,當地時間中午12時53分(台灣上午9時53分)又發生了規模5.5地震,震央在維拉港以西37公里處,深度約48.7公里。對此,美國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發布了紫色警報,代表「有潛在海嘯威脅」,範圍為距離震央300公里內的萬那杜沿海地區,提醒受威脅的沿海居民應保持警惕,並遵循當局的相關指示。另外,紐西蘭民防網站上的一條消息稱,國家緊急事務管理局(NEMA)和 GNS Science正在評估這起地震是否會引發可能影響紐西蘭的海嘯,「如果該地點發生海嘯,至少2小時內不太可能到達紐西蘭」。

加州7.0大地震「約16顆原子彈威力」 專家示警: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
美國加州北部海岸12月5日上午10時44分(台灣時間2時44分)發生規模7.0的極淺層地震,震央位於洪堡郡外海,震源深度僅10公里,一度發布海嘯警報。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這起地震相當於16顆原子彈釋放量,該地區地震活躍,未來不排除發生更大地震。據了解,這起地震發生在當地時間5日上午10時44分,規模為7.0、震源深度10公里,震央位在加州洪堡郡外海,屬於極淺層地震。據悉,該地區有50萬人透過手機收到警報,這些警報的發送範圍,最北到奧勒岡州班德(Bend),最南則至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當天也發布了海嘯警報,但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因為該地區目前不存在海嘯危害風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則告訴記者,地震損害仍在評估當中。為此,他也簽署了緊急狀態聲明,以便根據需求,為應對救災工作提供更多資源。對此,地震專家、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此次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6顆原子彈,破裂面積約900平方公里,相當於台灣彰化縣的大小。地震發生在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與戈爾達板塊交界處,該地區地質活動頻繁,未來不排除有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但機率較低。郭鎧紋指出,截至今年12月5日,全球已發生9起規模7.0以上的地震,仍低於平均每年15起的標準。其中包含台灣花蓮4月發生的規模7.2地震。她也提醒,今年台灣地震活動明顯增多,尤其南嘉地區近期頻繁出現群震,南部地區民眾需特別留意,持續關注地震動態,做好防震準備,減少災害可能帶來的損失。

加州規模7.0強震!「海嘯警報」已於中午前撤銷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北加州海岸於當地時間5日上午10點44分發生規模7.0強震。震央位於洪堡郡(Humboldt County)彼得羅利亞(Petrolia)附近海岸,在門多西諾斷層帶(Mendocino Fracture Zone)上。此外,針對加州和奧勒岡州沿海地區發布的海嘯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這是北加州一個板塊運動高度活躍的地區,」USGS的監督研究地質學家德隆(Stephen DeLong)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這個區域,至少有3個不同的板塊構造,它們以不同的方向和速度移動。正因為如此,地震經常發生。」德隆續稱,近年來,該斷層區經歷了許多類似規模的地震。2022年,洪堡郡芬代爾(City of Ferndale)就發生過規模6.4地震,而該地區上世紀最大的地震是1922年發生的7.4強震。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北加州海岸於當地時間5日上午10點44分發生規模7.0強震。(圖/達志/美聯社)他也提醒,由於預期還會有更多地震,因此居民應該隨時準備應對。據USGS稱,該地區已報告發生30多起餘震,不過目前仍沒有關於地震破壞及山崩的詳細報告。據悉,該地區有50萬人透過手機收到警報,這些警報的發送範圍,最北到奧勒岡州班德(Bend),最南則至加州薩利納斯(Salinas)。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當天稍早發布了海嘯警報,但警報已在當地時間中午之前被撤銷,因為該地區目前不存在海嘯危害風險。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則告訴記者,地震損害仍在評估當中。為此,他也簽署了緊急狀態聲明,以便根據需求,為應對救災工作提供更多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