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
」 以色列 種族滅絕 滅絕 巴勒斯坦 加薩
阻斷人道主義援助3個月後 以色列允許有限糧食進入加薩「以利入侵」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辦公室於當地時間18日發表聲明稱,將允許有限數量的糧食進入加薩走廊,此前該地區已實施近3個月的人道援助封鎖。然而,數小時前以色列軍方才宣布要在這個巴勒斯坦飛地展開新一輪地面入侵行動。據英媒《每日郵報》的報導,納坦雅胡辦公室表示:「以色列將允許基本糧食供應進入,以確保加薩走廊不致爆發飢餓危機。」自3月2日起,以色列對人道援助實施全面封鎖。納坦雅胡稱,允許部分援助進入將有助以色列擴大自17日展開的新軍事行動。目前尚不清楚援助何時及如何進入加薩。據美媒《Axios》18日引述2名以色列高級官員說法,在新的機制實施前,援助物資將透過現有管道恢復流動。納坦雅胡強調以色列將確保哈瑪斯(Hamas)無法控制援助分配,並防止物資流入哈瑪斯武裝分子手中。過去1年半以來,以色列對加薩的種族滅絕行動已造成超過5300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0萬倖存者在這片狹長地帶被迫流離失所。由於以色列的援助限制,當地面臨嚴重的糧食與物資短缺。儘管有大量證據顯示加薩出現營養不良的巴勒斯坦人,包括嬰兒;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多次警告以色列封鎖造成的毀滅性影響,以色列仍反覆聲稱「加薩不存在飢荒」。近期,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糧食安全分析小組(FSAU)所開發的「綜合糧食安全階段分類」(IPC)報告才指出,加薩的巴勒斯坦人正面臨「嚴重的饑荒風險」。與此同時,以色列也即將在加薩走廊展開新一波「大規模」地面入侵及殖民行動。當地醫院與醫護人員表示,以色列發動的空襲從17日夜間持續至18日,已造成至少103人死亡,其中包括數十名兒童。轟炸導致加薩北部主要醫院因遭受直接攻擊而關閉。以色列軍方展開新一輪地面入侵行動,使倖存的加薩居民被迫撤離家園。(圖/達志/美聯社)此次攻勢是自以色列3月破壞停火協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目標在於奪取領土並驅離數十萬巴勒斯坦人。期間,以色列不斷施壓哈瑪斯同意暫時停火,以釋放加薩人質,但這未必意味戰爭結束。哈瑪斯則表示,任何協議都必須包含以色列軍隊完全撤離及終結戰爭的路徑。據悉,以色列軍方近期徵召數萬名預備役軍人,並表示地面軍事行動涵蓋巴勒斯坦領土的北部與南部。以軍參謀總長中將扎米爾(Lt. Gen. Eyal Zamir)則透露,作戰計劃包括「分割」加薩走廊。在官方聲明發布前,據加薩走廊南部城市汗尤尼斯(Khan Younis)的納賽爾醫院(Nasser Hospital)通報,對該南部城市及周邊地區的以色列空襲已造成至少48人死亡(含18名兒童與13名婦女),院方表示因遺體狀況難以精確統計。加薩衛生部緊急服務部門也指出,北部城市賈巴利亞(Jabaliya)1處民宅遭襲,導致同一家庭的9名成員喪生。哈瑪斯政府轄下的民防單位則稱,當地另一起住宅襲擊造成10人死亡,包括7名兒童與1名婦女。對此,以色列軍方未立即回應評論。其宣布地面軍事行動的聲明中曾提及,過去1週的初步空襲已擊斃數十名武裝分子,並打擊超過670個目標。以色列還將平民傷亡歸咎於哈瑪斯,指控該組織利用民用區域作為行動基地。

西班牙首相、荷蘭市長齊聲譴責「種族滅絕」! 以色列外交部回嗆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於當地時間14日在馬德里議會質詢會議中,以迄今最強硬的措辭,將以色列描述為「種族滅絕國家」(genocidal state),並強調「西班牙不與這樣的國家做生意」。此番言論隨即引發特拉維夫強烈反彈,以色列外交部對此宣布,將於15日在耶路撒冷召見西班牙駐以色列大使薩洛蒙(Ana Salomon)進行正式譴責。事件起因於西班牙自治區加泰隆尼亞(Cataluña)議員魯菲安(Gabriel Rufián)在議會質詢中,指責工社黨(PSOE)的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在加薩戰爭持續期間仍與以色列維持貿易關係。對此,桑切斯回應:「我要在此明確表態,魯菲安先生。我們不與種族滅絕國家做生意,絕對不會。」他進一步補充:「前幾天我在這個講台上已清楚說明事實真相,某些指控完全與現實不符。」據當地媒體報導,這是桑切斯首次公開使用「種族滅絕國家」一詞,該用語長期被其執政聯盟夥伴、極左翼選舉聯盟「匯總黨」(Sumar)所採用。匯總黨領袖兼西班牙第二副首相迪亞斯(Yolanda Díaz)曾多次指控以色列實施種族滅絕,並要求凍結西以貿易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桑切斯政府官員近期第2度因類似言論引發外交風波,也是薩洛蒙第3次因政府高層言論遭以色列召見。早在2023年11月,由於桑切斯公開指控以色列「違反國際法」,薩洛蒙曾在1週內2度被傳喚至以色列外交部。當時西班牙政府隨即採取對等措施,召見以色列駐馬德里大使拉迪安-戈登(Rodica Radian-Gordon)。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當時還發表聲明譴責桑切斯,在「哈瑪斯恐怖分子正於耶路撒冷屠殺以色列平民」之際,發表「可恥言論」。不過與此同時,阿姆斯特丹市長哈爾瑟瑪(Femke Halsema)也在14日當天公開呼籲荷蘭政府譴責以色列在加薩的「侵犯人權行為」,更首度將以軍行動定調為「種族滅絕」。她在聲明中強調:「當國際權威機構已做出判斷,我們必須超越政治分歧明確表態。」哈爾瑟瑪還特別引用荷蘭「戰爭、大屠殺和種族滅絕研究所」(NIOD Institute for War, Holocaust and Genocide Studies)所長艾克霍夫(Martin Eyckhoff)的學術分析作為依據,同時宣布將把6歲巴勒斯坦遇難女童拉賈布(Hind Rajab)的影像投射於阿姆斯特丹眼博物館(Eye Filmmuseum)外牆,以示對加薩平民的聲援。據悉,拉賈布在以色列入侵加薩走廊期間被以軍殺害,她的6名家人,以及2名前來營救的醫護人員也因此喪生。對此,以色列駐荷蘭大使埃弗拉伊姆(Modi Ephraim)發表聲明,痛批哈爾瑟瑪的言論「嚴重扭曲事實」,且「刻意忽略10月7日哈瑪斯對猶太人的大屠殺」。他特別強調:「指控以色列蓄意殺害平民是徹頭徹尾的誣賴,令人聯想起歐洲歷史上最黑暗的反猶太主義篇章。」埃弗拉伊姆更指出,此番言論出自「擁有深厚猶太歷史記憶的阿姆斯特丹」領導人之口,尤其令人痛心。

馬斯克喊「20年內移民火星」建立城市 科學家揭地球生命終結時間
SpaceX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近日重申人類應移居火星,作為對抗地球最終毀滅的保險政策。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與日本東邦大學的最新研究,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會在約10億年後因太陽演化而面臨全面滅絕。根據外媒報導,這項研究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科學家利用超級電腦與氣候模型模擬太陽長期變化對地球環境的影響。他們進行超過40萬次模擬,發現隨著太陽亮度與溫度逐漸增加,地球將面臨氣候極端化與氧氣逐步消失的危機,最終導致有氧生命無法存活,僅剩下厭氧微生物得以苟延殘喘。研究指出,地球大氣中氧氣的穩定存在將於約10.8億年後崩潰,誤差範圍約為1.4億年。此後,地表氣候將變得極度不穩,海洋沸騰、生命系統瓦解,預示著地球生物圈的終結。馬斯克接受福斯新聞專訪時表示,「最終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將被太陽毀滅。這是推動我致力於火星殖民的原因之一。」他形容火星是「集體生命的壽險」,人類若想延續文明,必須成為「多行星物種」。太陽預計在約50億年後進入紅巨星階段,屆時太陽體積將大幅膨脹,可能吞噬水星、金星甚至地球,這一過程將徹底摧毀地球現有的物理結構與環境。面對長遠的宇宙命運,馬斯克提出希望未來20年內在火星建立可容納百萬人的自給自足城市。他強調:「如果火星必須依賴地球補給才能生存,那我們並未真正建立生命的保險機制。只有當火星可以獨立生存時,人類的未來才真正有保障。」美國政府也展現出對太空殖民的支持,川普總統任內曾批准對NASA的預算重組,將60億美元由國際太空站營運與研究計畫中轉移至載人太空任務,包括火星探索。SpaceX目前正全力推進星際飛船(Starship)計畫,該火箭系統為全球最強大,設計可重複使用,大幅降低發射成本。2025年初進行的兩次試射雖未完全成功,但展現出強勁的技術進展。馬斯克計畫最快於明年發射無人火星任務,並於四年內實現載人登陸。NASA代理局長珍妮特佩特羅(Janet Petro)表示,美國在太空領域的競爭力必須保持領先地位,尤其面對中國等國的積極追趕,「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美國公民,也是為了確保美國在未來的太空發展中領先全球。」

《藥事法》賣中藥資格放寬 藥師反彈上凱道抗爭
「用藥安全,藥師把關,拒絕違法解釋令!」藥師團體4日號召5000名藥師、學子上凱道,抗議衛福部3月18日擴大解釋令放寬「修完35學分就可販售中藥」,損害民眾用藥安全。一名出身中藥商世家的藥師指出,家中長輩認為若要繼承家業,必須具備專業,因此他堅決反對繞過藥師國考制度,並呼籲政府撤回違法解釋令。衛福部今年3月18日發布《藥事法》103條第2項解釋令,開放具中藥或生藥相關背景,並完成1年以上實務歷練者,可申請登記經營中藥販賣業,並明定申請者須修習35學分專業課程,包括藥材鑑定、炮製加工等5大領域。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表示,藥品是專業領域,應以「藥師國考」為標準,不能因缺人就打開後門,否則民眾用藥誰來把關?難道缺護理師,國家也要開放幼保系畢業生修35學分就可以當護理師嗎?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原本《藥事法》是落日條款,當時為避免中藥行凋零,已規定西藥師研修17學分即可調劑、販售中藥,20年來藥師駐店管理的中藥行家數,已從421家成長到1279家,如今被中醫藥團體攻擊「藥師不願意投入」,是因健保給付不含中藥調劑,誘因不足,但魚缸環境不好應換水,而不是一直補進魚。中藥行第四代、同時也是藥師的江振聿表示,藥房長輩傳承都有「藏步」習慣,就怕被外人學走祕方,連他自己都看不懂爺爺加密後的筆記,誰能保證教學徒時會不會發生錯誤?且自己當初為了合法繼承藥房而考藥師,如今又開後門,並不公平。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表示,中藥資源學系研修的中藥專業課程比西藥更多,包括種植、市場、倉儲、採購到中藥飲食文化,都和西藥不同,這是「專業分工」,況且中藥商不是考選部定義的醫事人員,國考範圍又是西藥標準,要求比照國考並不妥適,但尊重各團體意見。中藥商同業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謝慶堂表示,現在中藥產業已經瀕危,若持續放任不管,10年、20年後中藥行就會滅絕,國人只能吃西藥,且就算修習完成,也只能做生意、不能調劑,「藥師何必這麼緊張?」

台灣特有種「阿里山櫻花」棲地增溫 面臨高度滅絕風險
前往阿里山賞櫻已成國人習慣,其實阿里山還有台灣特有種「阿里山櫻花」,農業部研究顯示,其棲地將隨著氣候變遷而減少,更可能會在本世紀末因為升溫近4°C面臨高度滅絕風險,呼籲唯有減少碳排,才是保育阿里山櫻花最可靠、一勞永逸的做法。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靜宜指出,阿里山櫻花較偏好冷涼環境,適合生長在冬季均溫4.78°C、海拔約2500公尺的山區,然氣候變遷造成高山升溫幅度比平地更高,又受限於地形阻隔,只能被迫往高海拔遷移,棲地不斷壓縮。依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6次報告進行模擬,在全球認真看待氣候變遷,努力將世紀末升溫控制在2℃內樂觀情境,到本世紀末,阿里山櫻花棲地冬季將升溫1.56°C,迫使適宜棲地海拔向上推移171公尺,適宜生長面積隨之減少75%,從當前的1396平方公里,大幅減少至355平方公里。若各國對氣候變遷缺乏共識,碳排未能獲得有效解決,棲地將升溫3.11°C,適宜生長面積減少89%;在全球極度仰賴化石燃料發展的高碳排悲觀情境,棲地升溫幅度更達到3.83°C,適宜生長面積銳減98%,可能導致面臨高度滅絕風險。黃靜宜強調,氣候變遷對物種影響不容小覷,除應檢討阿里山櫻花的保育等級,並盡可能保存種子、種苗等強化異地保育工作,但若無法緩解碳排,這些做法恐怕治標不治本。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表示,已在中興苗圃培育約800株苗木,並在奮起湖建立1處種原收集園栽植77株阿里山櫻花,期望後續可產出優良種子,達到域外保種目的。

極端氣候影響 水稻產量世紀末恐減產18%
氣候變遷不只會使台灣特有種「阿里山櫻花」面臨高度滅絕風險,也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據最新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顯示,在暖化最嚴重的情境下,水稻產量將在本世紀末減產18%,環團憂心民生物價恐因此上漲,呼籲從源頭減少碳排,例如要求大型企業100%使用綠電(RE100)、加速淘汰化石燃料等,才能穩定物價,緩解民生之苦。環境部與國科會去年發布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指出,在高碳排情境下,水稻產量將本世紀中及世紀末分別平均減少13%及18%,玉米也呈現減產趨勢,將分別在世紀中及世紀末減產10%及17%,影響區域均以北部及東部地區最為明顯。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表示,極端氣候頻繁恐反映在民生物價,形成氣候通膨,例如日本近年米價就因此上漲;國內則是香蕉去年因為颱風侵襲,損失面積近6000公頃,加上今年復耕狀況不如預期,現在每公斤價格已是去年同期1倍以上。方君維強調,極端氣候不只是環境問題,更與我們的餐桌有關,該份報告點出台灣若不積極減碳,將出現夏天長達7個月等極端氣候,擔心水稻、玉米等產量因此下降,進而推升價格。方君維表示,現在政府提供農民許多技術及農損補償因應,但若沒有從源頭減少碳排,祭出再多調適作為,仍會受到氣候通膨衝擊,建議政府要求大型企業在2030年達成RE100,並鼓勵再生能源前期的投資與開發,同時促進綠電交易市場透明化。農糧署則說,為了避免水稻未來持續減產,將加強選育抗逆境品種、改良栽培技術、調整稻作產業結構及水資源調度,並推動水稻保險,也會持續改良硬質玉米的栽培模式,避免天候影響農民收益。

市面上常見「黃豆干」竟是添加食用色素 專家抖真相:買錯恐致癌
豆干是許多料理常見的食材,不過市面上幾乎都是「黃豆干」,很少看到「白豆干」,其實是業者添加合法食用色素來提升賣相,不過若是有不肖廠商使用非法工業染料的話,會具有致癌性,食用可能引發神經和生殖發育問題。營養師夏子雯在臉書專頁指出,不管是逛超市、或是菜市場,幾乎都是看到黃豆干,鮮少看到白豆干,兩者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外觀顏色,過去為了延長保存,黃豆干常使用「糖烏」滷製,現在多加入合法的食用色素,例如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用來提升賣相。比較豆干、板豆腐、嫩豆腐,在營養密度上有明顯差異,夏子雯說明,關鍵在於「含水量」,當水分越少,單位重量中的營養就越高,因此豆干通常比嫩豆腐更具營養密度,蛋白質含量也較高,而且鈣質含量也較高,主要是因為使用的食品級凝固劑不同,豆干、板豆腐使用硫酸鈣,嫩豆腐使用葡萄糖酸內酯,因此嫩豆腐的鈣含量很低。夏子雯也解釋,黃色四號、黃色五號是合法的食用色素,但若是皂黃、二甲基黃等則為非法工業用染料,具有致癌性,會影響神經與生殖發育,建議民眾選擇豆製品時,應優先選購包裝清楚、來源可靠的品牌與店家,以降低食安風險。事實上,本站曾報導《豆干為何有「2顏色」? 專業菜販解答:最天然選擇快滅絕》,專業菜販廖炯程表示,政府開放合法添加糖色素、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等色素,黃豆干看起來更有賣相,「現在市場上黃豆干賣得快,白豆干常常放著沒人買」,因為賣不好、叫貨的人也少,工廠不愛做,導致白豆干越來越少,「大家以為黃的是好吃的,白的是沒味道的,結果讓原本最天然的選擇,在市場上快要滅絕了」。

《守護我們的星球》長征極地15年拍生態危機 賴清德力挺喊話「改變才能救地球」
由金鐘主持人舒夢蘭身兼導演及製片,耗費 15 年深入南極、北極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今(24日)舉行媒體試片,除了有雄偉壯麗的極地風光,也記錄下南北極動物現在所面臨的生態危機。總統賴清德今也到現場支持,他強調只有人類行為的改變,才有可能拯救地球,而這個任務政府責無旁貸,台灣身為地球村的一員,希望能夠成為全球的榜樣。舒夢蘭感慨表示,「 15 年前我第一次踏上極地冰原,當時感覺自己真的好渺小,但 15 年後,我突然發現人類好巨大,竟然可以讓千萬年的冰川融化。」她提到這 15 年來自己與製作團隊走訪極地,帶回非常珍貴的極地生態紀錄,但也紀錄下冰川消融的哭泣,她同時也聽見極地生物無助的沉默,因此,這部片不僅是她與團隊 15 年來的心血,更是台灣這座島嶼對地球的承諾,因為南北極看似遙遠,其實對人類生存有巨大的影響,台灣是島嶼國家,所有氣候變遷、環境變化都與台灣息息相關。《守護我們的星球》紀錄下南北極動物現在所面臨的生態危機,北極熊站立於僅存的冰層。(圖/東森電視提供)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這是一部「不敢想像」的紀錄片,第一個不敢想像是,藉由導演舒夢蘭團隊提供第一手資訊,顯現出南北極正以不敢想像的速度被破壞,也有許多物種以不敢想像的速度在滅絕;另外難以想像的是導演舒夢蘭的志氣,他很欽佩舒夢蘭說過的「唯有在乎,才會真正改變」,就憑藉這樣的志氣帶領團隊到遙遠的南北極拍攝。《守護我們的星球》將於5月23日全台上映。

印度神童「預言命中」4月有事! 他提醒全球10大警訊跟台灣也有關
「印度神童」、占星預言家阿南德(Abhigya Anand),先前因多次精準命中世界大事而爆紅,他先前還預言美國、大陸、台灣和全球需特別注意4、5、6月的發展,其中美國、中國、台灣與世界小心4月有事成真,果然川普就掀起關稅大戰、台灣陽明山小油坑火警、教宗方濟各過世,這位印度神童也持續強調「全世界都不能大意的10件事」。印度神童預言屢次命中,他在2024年初曾預言地震,台灣在4月3日就發生7.2級地震,而2025年3月前阿南德再度預言,緬甸果然發生8.2地震,而他先前受訪時曾表示,2025年上半年因土星和月球北交點相會,象徵與水有關的區域會發生天災,最先出現的地方便是南海和台灣,例如地震或海嘯等天災。除此之外,阿南德甚至大膽預測,南海在2025上半年會發生3大事件,第一是有機會爆發區域衝突事件;再來是發生天災;最後則是類似種族滅絕的事件。阿南德預言5年多年,有一個規律不變,地緣政治、氣候危機、通貨膨脹、金價會漲等事情,都在持續不斷警告,更點出全世界都不能大意的10件事:1.關稅危機:經濟、金融和加密貨幣等發展受挫,而美國總統川普就掀起了關稅大戰。2.糧食危機:阿南德點出這是人類在未來20年所面臨到最嚴重的問題。3.生存危機:阿南德提醒,若人類不「從善」僅重視物欲,恐有重大危機迫在眉睫。4.地緣政治危機:包括台灣和中國、台灣和美國、美國和中國、美國和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美國和烏克蘭、南韓以及北韓、日本和北韓、日本與俄羅斯。5.氣候危機:包括洪災、乾旱、火山爆發以及地震在地球各地肆虐。6.健康危機:阿南德表示,人類不知不覺食用了加工食品、病毒、化學和細菌等不乾淨的食物。7.AI危機:阿南德指出,現今AI人工智慧發展蓬勃,但提醒人們要記得靈魂是無法靠演算出來的,要記住AI不會取代人類,但人類若不懂AI恐怕就會被取代。8.碳排危機:阿南德呼籲各界重視改善碳排量問題,不然恐加速地球惡化。9.歷史危機:阿南德認為,若忽略占星術等同是拋棄古人留下來、可預知未來的寶藏。10.地球危機:人類並非萬能,如今的工業化危機已經重傷地球,阿南德呼籲要「尊重地球母親」。CTWANT提醒您: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傳統習俗捕獵海豚引發全球爭議 所羅門群島居民有話要說
一段拍攝自所羅門群島蘇魯福島(Sulufou)的海豚捕殺影片近期在社群網路上瘋傳,引發極大的爭議與討論。影片中可見數百頭海豚遭獵捕,有些仍在地面上掙扎,成排橫陳於沙灘,被捕的海豚數量接近200頭,據悉是捕獵季中的一次行動。根據《ABC》報導指出,蘇魯福島的教會主席巴卡雷(Jack Bakale)解釋,這不是殘忍屠殺,而是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傳承。巴卡雷直言「對我們來說,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上帝賜予的傳統。」這種捕海豚行為不僅具有文化與宗教意義,也是少數可作為生計來源的方式之一。報導中提到,海豚捕獵在所羅門群島馬萊塔省(Malaita)流傳已久,蘇魯福島正是該省的傳統捕獵地區之一。雖然這項習俗到19世紀基督教傳入時,曾一度減少減退,但自20世紀中期起,一些地方又恢復此傳統。每年一月至四月為主要捕獵季節,男性划著獨木舟出海,以敲打水下岩石方式將海豚引導至岸邊,進行集體獵捕。這些捕獵並非單為取食,主要目的是收集海豚牙齒,作為首飾材料與重要的社會交換工具。海豚牙在所羅門群島有深厚文化意義,可作為解決爭端與支付聘禮的媒介。巴卡雷指出,一顆海豚牙在社會中象徵補償與和解,是傳統社會結構的一部分。但即便如此,相關影片還是引發強烈批評。環保人士如馬基利(Lawrence Kepangi Makili)表示,目前雖法律禁止活海豚與相關產品出口,但對於傳統捕殺並無明確數量限制,市場上依然可見以海豚牙製成的商品在首都霍尼亞拉(Honiara)公開販售。他憂心未加規管的捕獵將使物種處於危險中,且對外形象不佳。所羅門群島政府目前尚未就影片做出正式回應。早在2010年,美國保育機構「地球研究所」(The Earth Institute)就曾試圖以現金換取當地社區放棄捕獵,但最終協議破裂,資金去向不明。2015年的一項研究亦指出,儘管整體不致導致物種滅絕,對於特定小型孤立族群則有嚴重生態風險。除了文化與保育之爭,更現實的問題是氣候變遷。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位於蘇魯福島南方的Fanalei社區仍持續每年捕獵,居民將所得轉換為海豚牙後變現,購置土地以搬遷至地勢較高處,避免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威脅。蘇魯福島則建於Lau潟湖內,屬人造島嶼,尚未直接受到淹沒威脅。但巴卡雷表示,與Fanalei相似,他們也需依靠這項文化行為維持生活。巴卡雷也提到,批評者無論來自所羅門群島其他地區或海外,對於此文化儀式的歷史意涵並不理解,呼籲外界不要以外來價值審判其世代相傳的生存方式。

豆干為何有「2顏色」? 專業菜販解答:最天然選擇快滅絕
豆干怎會有2種顏色?專業菜販廖炯程解釋,黃豆干、白豆干差別在染色,黃豆干看起來更有賣相,而大家以為白豆干沒味道,所以很少買,「結果讓原本最天然的選擇,在市場上快要滅絕了。」廖炯程在臉書發文,早上他經過忍不住停下腳步,因為攤位放2種形狀、厚度、軟硬都差不多,但顏色不同的豆干,他問老闆怎會有白豆干?老闆回,「客人特別交代才叫貨的,不然一般都是黃豆干。」至於為何有黃豆干,廖炯程指出,早期豆干最好後,因含水量高需要用糖烏滷製起來,讓水分變少變更耐放,現在物流、保鮮技術提升,不用再像從前那樣,但因為顏色不對,政府開放了合法添加糖色素、黃色四號、黃色五號等色素,黃豆干經常用票色,看起來更有賣像。廖炯程說,照《食安法》標準,合法的色素只要有標示來源都可被使用,「市面上大多數合格的黃豆干,使用的色素都在安全範圍內!但問題來了:合法的廠商用食用色素,不合法的就會偷用工業色素,這是一種從外觀無法判別的添加。如果消費者一直追求外觀,廠商也就只能繼續染下去了。」廖炯程指出,「現在市場上黃豆干賣得快,白豆干常常放著沒人買」,而因為賣不好,叫貨的人也少,工廠不愛做,導致白豆干越來越少,「大家以為黃的是好吃的,白的是沒味道的,結果讓原本最天然的選擇,在市場上快要滅絕了。」廖炯程建議,下次民眾去豆干攤,請問老闆有沒有白豆干,多問幾次他就會進,「先別嫌顏色淡,那是最純粹的樣子,讓白豆干不要在市場上被消失!」

白海豚雲林沿海現蹤 像在替媽祖祝壽
雲林縣台西、麥寮鄉沿海地區近日有不少白海豚出沒,漁民20日表示,夏天是白海豚活動頻繁季節,雲林台西漁港、濁水溪出海口等地因食物較充足,吸引白海豚造訪,最近各地都在慶祝媽祖聖誕,白海豚的出現,像是在為媽祖祝壽。不過因出沒處有海底電纜工作船,漁民希望能暫停作業以免影響其生態。「雲林縣漁船協會」理事長李平順表示,這幾天天氣晴朗,能見度高,台西鄉台西漁港、四湖鄉三條崙漁港、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都看到白海豚出沒,每群有3至5尾,最多近10尾,漁民紛紛用手機拍下來作紀錄。白海豚約在農曆3、4月開始出沒,與媽祖聖誕日相近,因此也被稱為「媽祖魚」。為保育台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2020年8月31日公告,範圍包括苗栗、台中、彰化、雲林4縣市,面積約763平方公里。雲林漁民近日出海捕魚,已多次發現成群白海豚覓食、遷徙。李平順說,雲林沿海這幾年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架設海底電纜,海洋生態有所改變,洄游的烏魚、午仔魚、白鯧較不受影響,其他魚類數量有減少情況,如今風機已架設完畢,希望生態能慢慢恢復。白海豚的出現,顯示海域有不少可供覓食的魚類,是個好消息。漁民丁健家指出,19日他在雲林沿海作業,發現有數群白海豚,白海豚很聰明,會合作捕食小魚,甚至在漁船旁與人互動。根據海洋委員會資料,台灣的白海豚族群被列為極危等級,瀕臨滅絕,為維護白海豚生態,漁民都很自律,不使用拖網捕魚,以免傷害這些嬌客。不過漁民發現,白海豚出沒處有數艘工作船,據了解,是在進行海底電纜整修,有潛水人員下水,丁健家提到,雖然不是會驚嚇魚類的打樁工程,但還是會造成干擾,呼籲工作船若發現白海豚,應主動暫停施工。

白海豚現蹤雲林沿海 漁民驚呼「媽祖魚」向媽祖祝壽
雲林縣沿海地區近日有不少白海豚出沒,漁民20日表示最近各地都在慶祝媽祖聖誕,白海豚的出現,像是在為媽祖祝壽。(圖/民眾提供/中國時報張朝欣雲林傳真)雲林縣台西、麥寮鄉沿海地區近日有不少白海豚出沒,漁民20日表示夏天是白海豚活動頻繁季節,雲林台西漁港、濁水溪出海口等地因食物較充足,因此吸引白海豚造訪,最近各地都在慶祝媽祖聖誕,白海豚的出現,像是在為媽祖祝壽。不過出沒處有海底電纜工作船,希望能暫停作業以免影響其生態。為保育台灣西部沿海白海豚族群,海洋委員會訂定「中華白海豚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之類別及範圍」,2020年8月31日公告,範圍包括苗栗、台中、彰化、雲林4縣市,面積約763平方公里。雲林漁民近日出海捕魚,已多次發現成群白海豚覓食、遷徙。「雲林縣漁船協會」理事長李平順表示,這幾天天氣晴朗,能見度高,台西鄉台西漁港、四湖鄉三條崙漁港、麥寮鄉濁水溪出海口都看到白海豚出沒,每群有3至5尾,最多近10尾,漁民紛紛用手機拍下來作紀錄。白海豚約在農曆3、4月開始出沒,與媽祖聖誕日相近,因此也被稱為「媽祖魚」。李平順說,雲林沿海這幾年發展離岸風力發電、架設海底電纜,海洋生態有所改變,洄游的烏魚、午仔魚、白鯧較不受影響,其他魚類數量有減少情況,如今風機已架設完畢,希望生態能慢慢恢復。白海豚的出現,顯示海域有不少可供覓食的魚類,是個好消息。漁民丁健家指出,19日他在雲林沿海作業,發現有數群白海豚,白海豚很聰明,會合作捕食小魚,甚至在漁船旁與人互動。根據海洋委員會資料,台灣的白海豚族群被列為極危等級,瀕臨滅絕,為維護白海豚生態,漁民都很自律,不使用拖網捕魚,以免傷害這些嬌客。不過漁民發現白海豚出沒處有數艘工作船,據了解,是在進行海底電纜整修,有潛水人員下水,丁健家提到,雖然不是會驚嚇魚類的打樁工程,但還是可能造成干擾,呼籲工作船若發現白海豚,應主動暫停施工。

黃小琥上台血崩健康出問題 身形發腫慘遭冷嘲熱諷
「滅絕師太」黃小琥睽違7年,將帶著《黃小琥 2025琥·嚮世界巡迴演唱會》與歌迷相見歡,16日她出席媒體餐敘宣布台中加場喜訊。消失歌壇一段時間,黃小琥坦言:「我還是喜歡唱歌,音樂是我的信仰、唱歌是我的最愛。」更難得親吐這幾年遇到人生低潮,還因更年期導致身形臃腫,慘遭身邊人冷嘲熱諷。黃小琥將於6月21日在台北流行音樂中心、7月5日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開唱,她加碼宣布10月台中加場好消息,但表示自己不是個譁眾取寵的人,加場不是想蹭熱度,純粹只是自己熱愛舞台。黃小琥曾因身體出狀況,一度萌生「不想唱了」的念頭,被問是否想過封麥?她直言:「現在哪個歌手敢講封麥,我不敢!」黃小琥在2019年與交往10年的德籍男友分手,接著就遇到疫情,連合作多年的經紀人都離開身邊。(圖/大大娛樂提供)2019年她與交往10年的德籍男友分手,接著就遇到疫情,連合作多年的經紀人都離開身邊,讓黃小琥陷入低潮,如今價值觀也跟以前不同。透露當年事業最忙的時候剛好碰上更年期,在美國拉斯維加斯演出時更血崩,但為了歌迷,只能忍著身體不適上台演唱,之後花了多年求醫、運動,重新調養身體狀況。黃小琥透露當時自己更年期導致身材變腫,前經紀人還開玩笑說:「我們現在是論斤賣的!」雖然深知對方只是依據玩笑話,但也讓黃小琥相當走心。被問到與前經紀人是否還有聯繫?黃小琥表示沒有,「現在就一個人,沒有助理」,一切從頭自己學看合約、報價單等等,「沒有聯絡,他後來離開我也不了解,答案我也不了解」,認為翻篇就翻篇了,同時宣告全新2.0的黃小琥也終於回來了。

漁民撈到下顎骨化石竟源自「台灣最古老人類」 專家證實:19萬年前
有漁民先前在台灣海峽澎湖水道進行底拖作業,從撈起的東西中發現一個化石,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與日本東京大學團隊共同研究,在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後,確認化石屬於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並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到台灣;此研究今(11)日登上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根據日媒《NHK》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與東大研究人員共同研究,由台灣漁民在澎湖海域發現的神秘化石,深入分析並從中提取蛋白質,檢測胺基酸序列,發現有2處獨特變異,確認為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的遺骸;這起發現是繼西伯利亞與西藏之後,全球第三處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的地區。據悉,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生活於距今約38萬至5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為近親,兩者約在40萬年前從共同祖先分化。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丹尼索瓦人遺骸極為有限,只有指骨、牙齒和顱骨碎片,如今證實台灣漁民找到的化石,為約距今19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的下顎骨。報導中指出,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研究後很驚訝,因為他本以為化石可能源於一種類人猿,因為下顎很厚且牙齒大,沒想到是古代丹尼索瓦人,「我再次意識到亞洲人類歷史是多麽複雜」。而這顆罕見的下顎骨化石是多年前,台灣漁民在台灣海峽澎湖水道進行底拖作業撈起,事後流入一家骨董店,2008年由一名台灣男子買下,並捐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供科學家研究,研究人員則將其命名為「澎湖1號」。這項研究成果不僅在今日於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也將於5月22日在科博館第一微型特展室《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展出。

美國團隊「復活滅絕物種」 逾1.2萬年前恐狼重回地球!狼崽取名自此影集
美國1家生物技術與基因工程公司最近宣布,已將滅絕逾1.2萬年的「恐狼(dire wolf)」重新帶回當今的地球中,創下全球首度復育滅絕物種的重大里程碑。此項壯舉由致力於復育滅絕物種的Colossal Biosciences團隊達成,他們不僅成功培育出3隻恐狼幼崽,還應用相關技術成功繁殖極度瀕危的紅狼(Canis lupus rufus),也為全球物種保育工作帶來新的曙光。綜合外媒報導,Colossal Biosciences宣布,他們從2頭恐狼化石中提取部分DNA,包括1顆來自約1.3萬年前的牙齒與一塊距今約7.2萬年的內耳骨,並比對灰狼的基因組,鎖定恐狼獨有的基因變異,透過基因編輯與複製技術,將這些編輯過的細胞植入代孕母狼體內,最終誕下3隻健康的恐狼幼崽,分別取名為羅穆路斯(Romulus)、瑞摩斯(Remus)和卡麗熙(Khaleesi),均與知名奇幻影集《權力遊戲》中的角色有關。3隻恐郎幼崽目前生活在1處面積超過2000英畝的自然保護區,該處設施完善,包括獸醫診所、管理設施及專屬的活動區域,全程有工作人員與監控設備全天候照護。牠們以牛肉、鹿肉、馬肉及特製犬糧為主食,預估成年後體重可達約64公斤,比現代灰狼大20%至25%。(圖/翻攝自「colossal.com」官網)Colossal Biosciences團隊對恐狼基因進行20項精準編輯,其中15項為早已滅絕的古老基因變異,包含影響毛色、毛長、骨骼大小與頭顱形狀的基因,使該批復育出的恐狼更貼近原始祖先的體型與外貌。研究團隊強調,在設計這些基因編輯技術時,他們排除所有可能導致健康風險的變異,並選擇對灰狼基因背景最安全且已知具顯性效能的替代路徑。(圖/翻攝自「colossal.com」官網)此次的突破不僅是滅絕復育的跨時代成就,也促進紅狼等瀕危物種的保育工作。Colossal Biosciences利用相同技術,從美國南部紅狼族群中提取血液細胞,建立細胞系後進行核移植,最終繁殖出2窩紅狼幼崽,包含1隻雌性與3隻雄性。紅狼是目前地球上最瀕危的狼種,野外存活數量不到20隻。透過此次的基因救援與繁殖,紅狼的基因族群得以延續與擴大,未來也將投入重返野外棲息地的規畫。Colossal Biosciences指出,該項技術發展過程中也推進對其他美洲原生狼種如「紅鬼狼(red ‘ghost’ wolf)」的研究,該狼種雖外型與紅狼相似,但基因上承載更多已失落的紅狼血統。研究人員期盼,這些成果能為其他基因多樣性匱乏、瀕臨滅絕的物種提供參考,像是波松象龜等動物,也能從中受益。另外,影集《權力遊戲》改編自文學著作《冰與火之歌》,原作者同時也受聘為Colossal Biosciences文化顧問的喬治·R·R·馬丁(George R.R. Martin)表示,恐狼對大眾來說或許來自奇幻作品,但實際上牠們曾真實存在於美洲大陸,並對生態系統有重大貢獻,如今能透過科學技術復活牠們,無疑是一場「現代魔法」。他也呼籲,人類應重新思考與自然共生的方式,科技將是拯救瀕危生物的關鍵。Colossal Biosciences的長遠目標,不只是復育,也包括讓這些「重生」物種能安全、負責任地回歸自然生態系,並配合原住民團體、保育機構、政府與學界進行生態重建作業。該公司認為,復育恐狼不只是讓滅絕的生物重返地球,更是讓人類重新審視其對地球與物種多樣性的責任。如今此項創舉不僅是一次科學與生物工程的壯舉,更象徵著人類對於自然保育的全新承諾。Colossal Biosciences表示,未來幾個月將持續公布更多關於恐狼幼崽的健康狀況、行為觀察與野化評估等研究成果。

星對話/恐龍的皮穿越碰上脆樂團 嚇到路人遭吼「不要靠近我們」
樂團「恐龍的皮」由暴龍、三角龍組成,曾以EP入圍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近期終於推出首張專輯《I Dig You》,並由脆樂團Skippy擔任製作人,Skippy也帶著兩隻恐龍接受時報周刊CTWANT專訪。受訪時暴龍、三角龍維持「龍設」,用恐龍的思維講話,提到走在路上時,有些小朋友看到牠們會嚇哭,甚至有媽媽直接說:「不要靠近我們!」讓恐龍們有些受傷。脆樂團Skippy(中)操刀恐龍的皮首張專輯。(圖/焦正德攝)暴龍與三角龍來自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在歷經恐龍滅絕時突然穿越蟲洞,回過神來就出現在台北市街頭,Skippy表示:「我本身是很喜歡恐龍的人,走在路上時遇到一隻暴龍,就去跟牠攀談,覺得滿有趣的,就決定幫牠們做音樂。」三角龍則說透過音樂,可以抒發牠們對恐龍朋友滅絕的哀傷,而且恐龍時代沒有音樂,牠們只能吃草打發時間。暴龍與三角龍來自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雖然在人類世界過得很好,但暴龍與三角龍還是會想家。(圖/焦正德攝)談到暴龍與三角龍相識的過程,三角龍說當時與家人遇到暴龍家族在狩獵,「我們家覺得很害怕在躲牠們,結果看到一隻暴龍孤零零的,牠是一隻不會狩獵、愛好和平的暴龍,不想吃三角龍,前去攀談我們就變好朋友。」有趣的是,三角龍會說中文,暴龍則只會說英文,三角龍說:「可能是穿越蟲洞時學會的一些技能!」受訪當天暴龍因扁桃腺發炎無法說話,只能用點頭搖頭及手勢表達。暴龍愛好和平,才能跟三角龍成為朋友,但準備表演的過程很常讓兩隻恐龍大吵。(圖/焦正德攝)至於恐龍們平常會不會吵架?三角龍說牠們最常在準備演出的過程吵架,大呼:「我們很容易吵架,很可怕會打起來,家裡牆壁會很慘,會破個洞。」除了準備演出,牠們在吃的方面也不太合,三角龍說:「暴龍吃肉我吃草,牠都去只吃肉的餐廳,我就很生氣!」雙龍的造型非常有型,三角龍說自己平常的興趣就是逛網拍,「以前都是裸體,來到人類社會發現有衣服,人類的衣服在我們身上非常好看時尚!」恐龍的皮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其他恐龍朋友。(圖/焦正德攝)雖然在人類世界過得很好,但暴龍與三角龍有時還是會想家,三角龍說:「最大的哀傷就是來到這裡,朋友們都已經滅絕了,如果有時光機,回去就會知道未來恐龍不存在,但人類未來可能也不存在,這樣想就比較釋然一點。」牠們也會看跟恐龍有關的電影,例如《侏羅紀世界》,不過三角龍說電影裡的恐龍跟牠朋友長得不太一樣,「可能人類有一些自己的想像,把恐龍跟現在的生物做結合!」脆樂團拿下金曲獎後,Skippy(中)認為有更多人認識他們。(圖/焦正德攝)恐龍的皮最大的目標,就是能讓全世界人類朋友都聽到牠們的音樂,這樣牠們就能到世界各地表演,尋找其他恐龍的下落,「我們去了很多地方,拜訪當地的恐龍博物館,哀悼我們的朋友,但還是希望能看到活生生的恐龍,這就是我們的心願。」由於歷經過環境的大變動,所以恐龍的皮很注重環保,不過因為台灣的夏天實在太熱,所以還是會忍不住開冷氣。Skippy也說恐龍的皮受眾與脆樂團完全不一樣,透過製作恐龍的皮專輯,到達了他原本想不到的成績,而脆樂團兩年前也獲得金曲獎最佳演唱組合的肯定,好奇何時會有新專輯?Skippy表示經過一連串忙碌的生活後,先前跟家人到紐西蘭旅遊,讓他有更多創作能量,並說得金曲後更多人知道他們,讓他有歌曲被聽見的感覺。

盲眼龍婆2025預言神準命中 有地震、火山爆發…3未爆彈一次看
保加利亞神祕學家「盲眼龍婆」巴巴萬加(Baba Vanga)雖然早在1996年逝世,她留下的預言精準命中911事件、烏俄戰爭等國際大事。而巴巴萬加在2025年的4大預言,其中提到的自然災害地震和火山爆發都在1週內發生,另外3預言也讓許多網友看了瑟瑟發抖。根據外媒《紐約郵報》報導,「盲眼龍婆」巴巴萬加生前有預測地球2025年會發生4件大事,更形容這一年是「人類滅絕」的開端,其中1預言「自然災害」,她曾斷言,2025年會出現毀滅性的自然災害,像是地震、火山爆發和大規模洪水,短期之內竟接連神準命中。緬甸3月28日發生規模8.5大地震,鄰近國家泰國、中國雲南都遭到波及,死傷超過7000人,災情十分慘重。沒想到隔日中大西洋海嶺中部海域也出現規模6.6地震;3月30日東加群島發生規模7.1地震;印尼在3月31日、4月1日接連兩天發生規模5.6、5.7地震。地震之外巴巴萬加提到的火山爆發,也在最近發生,冰島西南部的敘恩茲努克斯火山口群(Sundhnukagigar)在4月1日爆發,附近漁村格林達維克大批居民必須緊急撤離。而南韓慶尚南、北道和蔚山等地區,出現大面積野火延燒,山林陷入火海,從當地流出的畫面也猶如火山爆發。巴巴萬加針對2025年的預言除了自然災害,還有另外3項,包括「歐洲災難、毀滅性戰爭」,她預測今年歐洲有2大國家會發生戰爭,影響全世界,造成大規模死傷;「俄羅斯統治世界」,巴巴萬加多次預言普欽慧成為主導全世界的霸主;「科學突破」,她斷言今年人類在癌症治療上有重大進展,能培養出器官移植的治療方式。◎民俗信仰僅供參考,請勿過度迷信!

上次發現是88年前! 宜蘭漁民捕獲稀有美人魚「儒艮」引發學界關注
宜蘭1名陳姓漁民於25日清晨,透過粉鳥林距離岸邊約800公尺處的定置漁網,意外捕獲1頭「印度太平洋儒艮」。台灣過去曾是儒艮棲息地之一,不過儒艮在台灣周遭已經多年未見,被認為已經滅絕,如今相隔近百年,再度見到儒艮蹤跡,也引發學界關注。宜蘭這名陳姓漁民捕獲的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00公尺,重達500公斤,漁民將捕捉的過程記錄下來後,又將其放回大海。中華鯨豚協會指出,儒艮棲息範圍北至沖繩,南至菲律賓、印尼一帶,台灣過去也是儒艮棲息地之一,不過已經多年未在台灣周遭海域發現蹤跡,被視為滅絕,全球儒艮數量也在持續下降中。根據中華鯨豚協會消息,上次的正式捕獲紀錄是1931年,在屏東恆春有漁民捕獲。最近發現儒艮的時間則是在88年前,曾有傳言道有北海岸漁民在1937年時捕獲過儒艮,但未有正式紀錄,也無詳細地點。據了解,儒艮被視為是美人魚的原型。相隔近百年,再度於台灣發現儒艮蹤跡,有學者就推測是洋流或是為了追捕食物而到達台灣周遭海域,不過這也可能顯示出台灣海域仍存在儒艮的族群,只是數量太少,沒被發現。這次在粉鳥林捕獲儒艮的消息,也引起學界關注。

誤入宜蘭海域!漁民不認識「儒艮」野放 專家驚滅絕物種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在台灣被評估為滅絕的「儒艮」,日前誤入宜蘭近海的定置漁網,漁民因為不了解該物種而野放,但事後有專家檢視畫面,發現是極為罕見的儒艮,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3月25日清晨6時許,有2艘漁船從宜蘭縣粉鳥林漁港出港,前往離岸約800公尺定置漁網作業,在收網時,發現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的物種。由於漁民不了解該物種,隨即野放並拍照、錄影,影像流出後引起高度重視;台灣在1931年曾有捕獲儒艮紀錄,在1986年有擱淺死亡紀錄。中華鯨豚協會祕書長曾鉦琮表示,儒艮的棲地最北是沖繩,往南則是菲律賓、印尼等地,台灣以前是儒艮的棲地之一,但經IUCN評估,台灣的儒艮族群已經滅絕,全世界的數量也持續下降中,屬於易危物種。曾鉦琮指出,宜蘭漁民發現儒艮代表意義有二,一是台灣周邊還是有儒艮,但族群可能很少或不穩定,其二就是台灣跟宮古島間,可能有因為食物或洋流等原因,儒艮擴展棲地範圍到台灣。曾鉦琮表示,儒艮因其尾鰭呈三角形,又被稱作「美人魚」;發現儒艮是非常稀有的紀錄,未來應該建立完善的通報機制,用科學性的調查來了解台灣還有沒有儒艮的族群及其分布範圍,假設證實有儒艮族群,就應著手制定保育的行動與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