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 高血壓 閃兵 心臟 藝人 影帝
及早控制三高助護心、腎 心臟病風險降低逾5成
50歲的張先生,父母皆有高血壓病史,30歲時在健康檢查中發現血壓偏高,但當時未特別留意。直到一位職場前輩因心肌梗塞猝逝,才讓他警覺健康的重要性。與家庭醫師討論後,他自35歲起開始規律服藥並定期追蹤,如今血壓穩定,身體無不適,肝腎功能亦維持良好。新竹臺大分院家庭醫學部張炳勛醫師指出:「控制血糖、血壓與膽固醇,不僅能保護心臟,同時也具有保護腎臟的效果。」管理五大風險因子 積極保護心血管根據《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近期發表的全球性研究,分析34個國家、超過150萬名病人的數據,結果指出五項可控制的危險因子—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吸菸與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及死亡率高度相關。而年齡、種族、家族病史等則為無法控制的風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心血管疾病在男性中較常見,但這五大可控制的風險因子對女性的影響更為顯著。研究顯示,女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中有57.2%與上述因素相關,男性則為52.6%;而在死亡率方面,女性為22.2%、男性為19.1%。控血壓最不容忽視 維持120mmHg有效防病張炳勛醫師分析,只要妥善控制體重、血壓、血糖與膽固醇,加上戒菸,未來十年內有機會降低一半的心臟病風險,並減少約20%的死亡率。三高管理的關鍵,在於及早開始、穩定控制,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研究進一步指出,五大可控制因子中,血壓是對心血管健康及死亡率影響最顯著的因素。若能將收縮壓嚴格控制在120mmHg以下,將可有效降低風險;而血糖與膽固醇的影響則會隨年齡增加而略微下降。及早控制三高 預防心血管疾病張炳勛醫師提醒,若年輕時即出現三高問題,更應積極治療,避免因無明顯症狀而忽視風險;反之,若老年後才出現血糖或膽固醇的輕微升高,則無須過度擔心,應避免過於嚴格的飲食控制,以免導致營養不良或肌少症。而除了前述的五大因素,空氣污染、缺乏運動、過量飲酒與憂鬱症等,也是不容忽視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張炳勛醫師強調,三高初期常無明顯症狀,尤其年輕族群更易輕忽風險。建議落實每日監測血壓,積極控制三高,才能有效守護心血管健康。【延伸閱讀】超高齡社會來襲!5成長者都有三高 如何健康管理?有哪些健檢可以運用?她頭暈、體重掉以為只是壓力大 就醫檢查竟是「三高」連鎖危機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22

營養師揭健康吃粽技巧 教你端午節粽子如何吃得健康
端午節的重頭戲「吃粽子」,不僅是一種對傳統的延續,更是一種家庭與人情味的展現。但粽子雖然美味,卻隱藏著「高熱量、高油脂、高鈉」的健康風險,再加上部分業者在製作過程中,可能為了延長保存期限或增色等目的,添加了防腐劑、硼砂、甲醛、漂白劑等添加物,這些成分一旦攝取過量,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高雄長庚營養治療科營養師吳靜宜從「食品衛生」與「健康飲食」的雙重角度,全面解析如何挑選、製作與食用粽子,讓這個端午節吃得既開心又健康!粽子內餡是營養攝取關鍵 選材與保存更攸關食品安全吳靜宜營養師指出,傳統粽子通常以糯米為主,再加入五花肉、蛋黃、香菇、花生、蝦米等餡料,每一種餡料的營養成分與風險各異,因此在選購食材和製作粽子時,了解餡料特性與風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一、肉類(五花肉、豬肉、雞肉)肉類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熱量陷阱,傳統粽子常使用五花肉作為主要餡料,這部位的脂肪含量較高,雖然能為粽子增添口感與油潤感,但因此也大幅增加熱量與飽和脂肪攝取量。五花肉的脂肪比例接近5成,100克五花肉約含將近400大卡的熱量。此外,肉粽內的五花肉通常經過醃製,含鈉量也較高,大量攝取可能增加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調整優先選擇低脂肉類,如雞肉、豬里肌、瘦牛肉或是海鮮等,可以減少脂肪攝取。如果要使用五花肉包粽子,挑選肉品時,盡可能挑選瘦肉比例高的肉塊。另外,避免使用過度醃製的肉類 ( 例如:在粽子內包入臘肉 ),以降低亞硝酸鹽和鈉的攝取量。二、蝦米蝦米具有濃郁的鮮味,常被用於粽子中提味,但要小心防腐劑與甲醛。部分業者為了防止蝦米變質或提高色澤,可能違法使用甲醛來保存。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傷害極大,長期攝取可能影響肝臟和腎臟功能,甚至可能致癌。挑選與處理建議挑選蝦米時應注意顏色自然,避免過於鮮豔或帶有異味的產品。若擔心挑選的蝦米殘留甲醛,則在蝦米使用前可將蝦米浸泡30分鐘,並用熱水汆燙後再使用。購買蝦米的時候,優先選擇包裝完整、有明確標示的蝦米,減少購買散裝產品的風險。三、香菇香菇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D與礦物質,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與提升免疫力,是膳食纖維與微量元素的優質來源。然而蕈類種植過程中有些業者為了解決蟲害的問題,可能會使用化學藥劑,若在使用前未確實清洗就會導致殘留化學藥劑等問題。處理建議選購香菇時,可以透過產品上的產銷履歷,挑選有機香菇或標示清楚來源的產品,或選擇包裝上面有「台灣香菇標章」來辨識所購買的香菇是否為優良香菇。四、粽葉粽葉在包粽子時可為粽子增添獨特的植物香氣,但部分商家可能使用漂白劑來增加粽葉的光澤與色澤,這種化學殘留可能對腸胃造成負擔。挑選與處理建議粽葉應選擇顏色自然、不帶人工光澤或太過於鮮豔;使用前可用熱水燙洗 3 至 5 分鐘,以減少殘留物質。另外,基於環保的考量,粽葉可重複使用,但使用前須徹底清洗與消毒,並注意是否有發霉等狀況。端午節健康吃粽技巧 跟「我的餐盤」搭配吳靜宜營養師強調,端午節只是365天中的一天,仍要堅持每天早晚一杯奶;三餐之外,仍需要水果攝取,每餐水果大小如拳頭;粽子蔬菜含量少,所以吃粽子時可搭配一碗燙青菜或搭配蔬菜湯 ( 如筍子排骨湯或薑絲冬瓜湯 ),這樣可以補充不足的纖維和增加飽食感,達到菜比水果多一點;此外,也可以選擇全穀類粽子(如五穀粽或糙米粽),在吃飯同時補充大量纖維;由於粽子裡面的花生是屬於油脂與堅果種子類,加了花生的粽子,更能符合我的餐盤中的油脂堅果一茶匙,但粽子餡料切記就要少油,以避免熱量攝取過高。原文出處:長庚醫訊 第四十六卷第五期【延伸閱讀】端午吃粽熱量高、腹痛找上門 「粽」合考量3點注意吃1顆肉粽要划近3小時龍舟! 「這些」運動在家就能做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111

「怕吃藥」讓病情錯過最佳控制時機 醫示警:別低估高血壓危險性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指出,過去30年他在重症醫療第一線,見證了太多血壓失控的危急個案,其中許多併發症本來是可以預防的,「華人特有的『怕吃藥』心態,常讓病情錯過最佳控制時機……與其等到送進加護病房,不如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的血壓」。黃軒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分享,有位45歲的企業主因主動脈剝離被緊急送進加護病房,回顧其病史,發現他的血壓長期在145/95徘徊,卻自認為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殊不知,這個『還可以』差點讓一個家庭支離破碎」。黃軒接著說明,有研究顯示,早期干預可顯著降低心血管風險50至70%,而華人特有的「怕吃藥」心態,常讓病情錯過最佳控制時機。他也觀察,台灣患者通常工時長、壓力大,更需要主動監測,卻還是低估了高血壓的危險性。黃軒感嘆,過去30年,他在ICU見過太多遺憾,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只有4.5小時,主動脈剝離的搶救時間更只有分鐘之差,心肌梗塞的存活率,更與平時的血壓控制更有直接相關,「最新研究顯示,約35至45%的50歲以下心血管疾病,與未即時處理的高血壓有關……身為重症專科醫師,我最不願意看到的是:病人躺在ICU時才後悔沒有及早重視血壓問題」。對此,黃軒也提出幾項預防性建議,提醒民眾「與其等到送進加護病房,不如現在就開始關心自己的血壓」。一、飲食建議1、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全穀物、低脂乳製品、瘦肉魚類,還有富含鉀離子食物,像是香蕉、地瓜、菠菜、蕃茄、酪梨等等。2、少吃:加工食品、飽和脂肪、甜食、過量咖啡(每日小於2至3杯)或是酒精、含糖飲料、能量飲料。3、鹽分控制:每日鈉攝取上限為2300mg(約為1茶匙的鹽);高血壓患者建議小於1500mg。並要特別注意醃製食品、加工食品、零食餅乾、外食湯品。二、生活習慣調整保持理想體重、每週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每日7至8小時睡眠、壓力管理。三、血壓測量1、理想血壓應小於120/80 mmHg,2、建議檢查頻率:正常血壓每年1次;高血壓前期每3至6個月1次;確診患者依血壓控制情況,2週至3個月不等。3、注意事項:晨間測量應於起床後1小時內進行,避免剛起床立即測量,測量前需先休息5分鐘,「持續記錄,建立個人血壓圖譜,即使很忙也要定期追蹤,千萬不要自行調整藥物」。

藝人閃兵案擴大!買假病歷申請免役 檢方不排除醫療人員介入
新北地檢署擴大偵辦以男子陳志明為首的逃兵集團,14日拘提涉逃兵役的9名藝人和1名民眾共10人到案。檢方複訊後10人分別以15萬元至50萬元不等金額交保。據了解,未來偵查釐清重點將朝涉案人如何拿到偽造的診斷證明,不排除有醫療人員介入。檢警擴大查出陳零九、威廉、陳大天、大根、李銓、阿虎、黃博石、陳信維、陳向熙9名藝人涉逃避兵役案,涉嫌花費10萬元至50萬元不等的金額,買假病歷申請免役,檢方14日下午到15日凌晨複訊後,到案10人分以15萬元至50萬元不等金額交保。其中,交保金額50萬元最高的威廉15日凌晨零時許,在3名律師陪同下大陣仗離開地檢署,面對記者提問沒有回應,只說「小心!大家辛苦了!早點回去休息」。從泰國曼谷搭機趕回台灣,最慢到案的大根,則以20萬元交保。據悉,陳志明家中龍蛇混雜,身邊親友犯案紀錄不少,他自己也曾犯詐欺罪嫌。他以辦理逃兵役發跡,常替做偏門生意的混混辦逃兵,事業做大後在圈子闖出名號,還建立起一套流水線,收費則依據客戶身價、需求程度等差異而有不同,王大陸就花360萬元,但一般人收費則僅有數萬元到數十萬元不等。據了解,涉案人供稱陳志明收錢後教他們製造高血壓假象,再將居家測量血壓的儀器轉交給他安排的人,造假6個月的高血壓紀錄,以此使自己被認定成高血壓,判定免役。但因體檢程序繁瑣,檢警不排除有醫療背景人員涉案。知情人士透露,逃兵藝人多是體檢後被認定常備兵役體位,但在入伍前向戶籍地所在區公所申請複檢,並交出會被認定免役病症的診斷證明書,經過公所、縣市府審核後認定需要複檢,就安排去公立醫院複檢,但醫院只會提供體檢報告,這些報告最後都必須經過各縣市徵兵檢查委員會、內政部體位審查小組2道手續審查後,才能認定免役。

陳零九閃兵30萬交保「差王大陸10倍」 陳沂酸:是不是羞辱他啊?
藝人王大陸閃兵案才剛結束,陳零九、陳大天、李銓、威廉等11位藝人也捲閃兵風波,分別以15到50萬等金額交保。網紅陳沂表示,陳零九、陳大天30萬交保,而王大陸320萬,差了10倍,「身價只差十倍嗎?是不是在羞辱王大陸?」陳沂在臉書發文,「閃兵價碼曝光。王大陸花了320萬,結果陳零九和陳大天只花30萬左右,差了十倍,王大陸被當盤仔,是說,王大陸身價跟陳零九只差十倍嗎?這是不是在羞辱王大陸啊?」此文一出,不少網友紛紛留言「這就是「尊爵不凡」。(收費部分」、「陳零九年代比較久遠,有通膨」、「逃兵都沒卵蛋」、「因為他有滿滿的大平台陳零久只有小舞台」、「應該是用趴數在算服務費」、「真心不懂為何4個月的兵役還要躲欸」、「所以是他害他們曝光,不是他們害陸哥曝光,VIP服務質量就是這麼高!」。據了解,涉案11人都靠假裝有「高血壓」拿到假病歷,而陳零九付「閃兵集團」30多萬,陳大天20至30萬,其他人約10幾萬。而上個月陳零九才過38歲生日,因為超過服役年紀,確定不用補當兵,但涉不法部分還是有刑責。

藝人裝血壓異常閃兵 前美女主播給「3評論」大家看最後一點笑了
多名演藝圈男星14日涉逃兵案,藝人陳大天、大根、阿虎、威廉、黃博石等人都在其中。對此,前美女主播蕭彤雯給出3點回應,最後一點更說,「呃其實我不知道黃博石是誰」蕭彤雯在臉書發文,「原來這麼多男藝人患有家族遺傳性疾病」,再來她說,「黃博石你這樣會讓其他因為遺傳高血壓沒當兵的人很為難欸!」據悉,黃博石30萬靠假高血壓免役證明,複驗因為是穿戴機器在外監測,再找槍手來造假。蕭彤雯說,「至少就有好幾個藝人被問(還有影帝),都是「確實沒當兵,因為家族有遺傳性高血壓,而且複驗也沒過。」」蕭彤雯指出,「呃其實我不知道黃博石是誰。」蕭彤雯在留言區表示,影帝薛仕凌也因為遺傳性高血壓沒當兵,她酸黃博石:「你這樣讓人家影帝很為難!!!萬一他也被人懷疑怎麼辦」,而「小杰」廖允杰也是如此。她點名大根:「什麼是『思慮不周,循醫療機構申請免疫』?如果是『循醫療機構』又是『申請』(聽起來怎麼不像違法),那又為何會『造成社會觀感不佳』,還需要『配合一切偵辦』?」主持人謝曜州表示,24歲的黃博石是當個月的那種。蕭彤雯說,「那到底!!!」謝曜州也在自己的臉書嗆,「李到晛退伍、車銀優入伍,紅到外太空的都去當兵了,有些聽都沒聽過的、甚至還有只當四個月的、都還要閃兵?」網友表示,「台灣閃尿不當兵的可以當立委,不是嗎?好樣板呢~」

急診主動脈剝離病例多! 部桃醫「3方向」強化治療和防治
從今(2025)年年初開始,全國各大醫院急診室都面對人滿為患的嚴峻挑戰,其中「主動脈剝離」為急診室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衛福部桃園醫院心臟血管外科林秉毅主任指出,主動脈剝離是「無聲的殺手」,發作前一般無明顯先兆,若延誤治療極有可能導致患者送命,提醒吸煙者、三高疾病患者等要提高警惕。近年來部桃也持續精進成人心臟血管疾病的診療,以因應不斷攀升的醫療需求。「主動脈剝離」分兩類 這類型30分鐘內就要手術!林秉毅主任指出,部桃是桃園地區重要的急重症中心之一,該院的心臟血管外科近期引進多種新型醫療器械,如複合式手術室、可輔助微創手術的C型臂(C-arm)和新型主動脈支架等,同時建立包含醫師、體外循環師、加護病房護理師等專業醫療人員的心臟手術團隊,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醫療資源。主動脈剝離的治療方面,林主任表示,主動脈剝離分甲型、乙型兩類,甲型主動脈剝離為「升主動脈」破裂出血,位置非常接近心臟,容易造成生命危險。他指出,部桃急診室大約每兩週會接到一位甲型主動脈剝離患者,相當於一年約有20至30起病例。若剝離位置在「降主動脈」,則屬於乙型主動脈剝離,發生機率相對較高,每週有一至兩位患者,一年約有一百多位,合計每年可能有近150位患者因主動脈剝離被送往急診。為把握分秒拯救更多性命,部桃已建立應對主動脈剝離的標準治療策略。林主任說明,一旦確認患者為甲型主動脈剝離,部桃將在30分鐘內為患者進行傳統開胸合併微創手術置放支架,而乙型主動脈剝離則是以藥物控制血壓和相關症狀為主,後續再根據病況確認有無開刀的需要。傳統手術風險高!使用新型胸主動脈支架 傷口小、復原快林主任表示,主動脈剝離發生後血管變得脆弱、不穩定,而乙型主動脈剝離發生在脊椎前的降主動脈,傳統手術需大面積開口才能置換人工血管,手術風險高、恢復慢。現今微創手術可從鼠蹊部植入新型胸主動脈支架,穩定主動脈結構,避免破裂處繼續擴大,血管也有機會恢復至與正常人相同的大小。這類手術侵犯性低,可縮短手術時間和患者恢復期,感染風險也較低,患者可以迅速重回日常生活。林主任也分享,有一位48歲的洗車廠老闆,本身患有高血壓問題卻未積極控制、菸酒不斷,一天突然感到背部劇烈疼痛,後來轉診到部桃。患者血壓持續不降,且腳部冰冷情況嚴重,醫師隔天即為其緊急進行手術,並使用新型胸主動脈支架。患者目前恢復良好,也已經回到洗車廠工作。此外,為降低手術風險,過去的甲型主動脈剝離手術通常僅處理升主動脈,對同樣不穩定的降主動脈則採取保守治療,現在新型胸主動脈支架可從同一傷口置入到降主動脈,一次手術即可完成升主動脈和降主動脈的處理,患者獲得的治療也更全面。主動脈剝離病程發展迅速 醫籲提升預防意識林秉毅主任指出,乙型主動脈剝離患者發作時常感到背後有如刀割的疼痛,甲型主動脈剝離則是胸口劇烈疼痛。此外,主動脈剝離可能影響腦部和四肢的血流,導致頭痛、頭暈、手麻、腹痛、單邊腳麻無力等症狀,但一般病程發展迅速,上述症狀出現時往往為時已晚,因此提高對疾病的警覺非常重要。主動脈剝離的高危險族群包括吸菸者、三高患者、年長男性等。林主任強調,主動脈剝離與高血壓密切相關,工作時出力過多、運動重訓,或是便秘時過於用力導致腹壓改變,都有可能引發血壓上升,增加主動脈剝離發生的風險,寒流來襲等天氣變化時也是主動脈剝離的好發期。主動脈剝離其實並非毫無預警,主動脈首先會逐漸擴張,像氣球被吹大一樣,血管壁開始變薄、出現微小的裂痕,血液透過裂口滲入血管腔,導致血管發生撕裂,最終形成主動脈剝離。林主任提醒,高危險族群應戒菸、控制三高,同時從35歲起就要定期健檢,以及早揪出病灶;一等親內有家族史者,罹患主動脈剝離的風險是常人的七倍,更應積極留意疾病的預防。部桃醫「3方向」強化治療和防治 攜手當地醫院提升救治效率隨著台灣社會高齡化,加上心血管疾病年輕化的趨勢,未來患者或將持續增多。林秉毅主任強調,保健意識的提升比治療更重要,部桃也計劃加強院內的衛教宣導,並與里民大會合作,增加當地居民對疾病的認識,同時將陸續引進新型醫療設備,以及加強醫護團隊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醫療品質。此外,作為桃園地區急重症後送醫院,部桃協助接收並處理來自各地區醫院轉診的危急個案,未來也將持續強化主動脈剝離的區域聯防,促進醫院間交流合作,共同為桃園民眾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延伸閱讀】「靜脈曲張」不容忽視!醫療團隊走入社區 推宣導活動助守護血管健康是患者也是醫師的深刻體會:微創靜脈膠技術讓靜脈曲張治療無痛恢復快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5027

陳零九佯裝有「高血壓」涉逃兵 透過公司發聲:尊重與配合檢調程序
男星陳大天(陳道賢)、陳零九(陳志豪)、大根(黃亮鈞)、阿虎(吳致任),以及棒棒堂成員威廉(廖亦崟),前男團「超克7」成員李銓等人因涉嫌逃兵,檢調今(14日)上午執行第2波搜索行動,其中陳零九手機一度關機,最後在新北市板橋將他逮捕,隨後返回其永和住處進行搜索,最後被帶回永和分局偵訊。針對逃兵一事,陳零九透過所屬公司回應:「藝人與經紀公司尊重與配合檢調程序,謝謝媒體各界關心。」藝人王大陸前陣子被發現花百萬找「閃兵集團」偽造醫療證明逃兵役,案情持續擴大,檢警偵辦「閃兵集團」案,查出以陳姓主嫌為首的犯罪集團,專門協助役男閃兵,今天清晨執行第2波掃蕩,持搜索票前往雙北、桃園等地區,逮捕舞台劇演員黃博石、饒舌歌手陳信維(CuzyBoii)、歌手陳零九、前男團SpeXial成員Teddy(陳向熙)等多人到案。今陳零九訊後遭移送新北地檢署,面對媒體追問逃兵,他僅簡短回覆:「謝謝大家關心,我先去地檢署。」隨後快閃上車。據悉,陳零九先前支付給閃兵集團約30多萬元,使用造假手法佯裝有「高血壓」,進而取得免役。而陳零九上月9日剛過38歲生日,由於他已超過服役年紀,因此確定不用補兵役,但涉及不法部分仍可能有刑責。

台男星狂逃兵!網問「滿36歲就沒事?」 律師解答:「這歲數」才算安全下莊
33歲男星王大陸日前砸百萬向「閃兵集團」購買造假醫療證明,以躲避兵役,檢警擴大追查,檢警今(14)日兵分多路帶回多名藝人,包括38歲歌手陳零九(陳志豪)、棒棒堂(Lollipop)成員39歲威廉(廖亦崟)、37歲「小蝦」陳大天(陳道賢)等等。對此,就有不少人疑惑,超過36歲逃兵被逮還要不要服兵役?律師李思漢就說明,檢察機關可在逃兵者滿36歲年底後的20年內提起公訴,「得撐到56歲才算真正安全下莊」。據了解,陳大天、34歲「超克7」李銓疑似花費20至30萬,請「閃兵集團」協助製造血壓異常的假病歷來逃過兵役,而24歲舞台劇演員黃博石也以30逾萬價格找上「閃兵集團」,透過造假手法驗出高血壓,復驗時因是配戴機器在外監測,只要再找實際有高血壓的人當槍手,就能取得免役資格。根據《三立新聞網》報導,律師李思漢表示,依照《兵役法》第3條,男性滿18歲的「隔年1月1日」開始就算是役男,直至36歲當年年底才會退役,這意味著,如果今年某天滿36歲,不管有沒有滿37歲,過了今年12月31日之後就不再算是役男。李思漢指出,根據《妨害兵役治罪條例》第3條,逃兵最重可以被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但這類案件通常事證明確,加上當事人多半會認罪,法院便會判「易科罰金」或「緩刑」,不需要真的去坐牢,「但要注意,如果還沒滿36歲,除了要負刑事責任,還是得去當兵;滿36歲以上的人,處罰完就結案,不用再入伍」。李思漢說明,逃兵者若已過36歲,只要接受處罰即可,不需要再補兵役,如果還沒到36歲,不僅要被法律制裁,也得乖乖入伍。李思漢強調,依《刑法》第80條,逃兵的追訴期是20年,而這20年是從逃兵狀態「結束」之後才開始算,也就是說,檢察機關可在逃兵者滿36歲年底後的20年內提起公訴,逃兵者必須撐到56歲,才算真正「安全下莊」,不需再擔心還會被檢察官起訴。

黃博石涉閃兵 砸30多萬造假驗高血壓免役
藝人王大陸涉閃兵案,檢警擴大追查發現陳大天、「超克7」李銓、舞台劇演員黃博石等人都涉案,他們也已於14日到案說明。據悉,黃博石為了拿免役證明花30多萬,透過造假手法驗高血壓,而復驗時再找有高血壓的人當槍手,驗出高血壓免役。

怎麼量血壓才正確? 國健署:量血壓做「這3步」最準確
高血壓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也是「沉默殺手」,定期追蹤掌握血壓並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遠離血壓帶來的健康威脅。不過,要怎麼量測血壓才正確呢?國健署建議,民眾應以「722」原則居家自我量測血壓,而量血壓前、中、後也要留意相關注意事項才能獲得真實血壓數據。高血壓有疾病、死亡風險 非長者專屬年輕人也要注意根據衛福部112年國人死因統計,高血壓性疾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位居第7位。國健署表示,高血壓會影響國人心血管系統、腦部血管、腎臟等器官功能,進而引發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等重大疾病,因此需要定期監測血壓及早預防。而且國健署特別強調,高血壓不是長者的專屬疾病,造成高血壓的成因有很多,包括吸菸、喝酒、缺乏適量運動、體重過重、攝取過多的鹽分等,民眾應從年輕時就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做好血壓健康管理。血壓怎麼測量才正確? 跑醫院測量血壓最準確?不過,高血壓初期往往沒有特別感覺,因此需透過「定期測量」掌握自身血壓狀況。國健署署長吳昭軍呼籲,18歲以上國人應定期測量血壓並將血壓值記錄下來,持續追蹤自身血壓數據,才能遠離慢性病保障健康。但要正確測量血壓應在家裡自行量測,而不是往醫院跑,國健署說明這是因為在醫院測量血壓時,民眾可能會因為面對穿著白袍的醫護人員而感到緊張,導致血壓不自覺上升,所以為避免「白袍高血壓」以正確掌握血壓狀況,建議18歲以上民眾應每年至少在家以722原則量一次血壓:「7」連續七天量測、「2」早上起床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2」每次量兩遍,取其平均值。另外,國健署提醒,在測量血壓前、中、後也要留意以下注意事項才能準確量測血壓值:量血壓前:半小時前應避免抽菸、飲食、洗澡、運動或喝酒、咖啡、茶等,而且不要憋尿,並建議在開始測量前5分鐘應先靜坐休息。量血壓時: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進行量測,壓脈帶的中心約與心臟水平對齊,綁壓脈帶時鬆緊應可放入約2隻指頭,在測量時需雙腳平放、不說話或移動。第一次量血壓時應左右手各量一次,之後用血壓較高那一手來作為測量標的。量血壓後:將血壓數值紀錄在紙本或手機健康管理軟體中,能自我監測血壓變化,也可於就醫時提供給醫療人員了解血壓情形作為診斷的參考依據。【延伸閱讀】降血壓藥一吃就是一輩子?血壓正常可否不吃藥?醫籲遵醫囑勿自行停藥!冬季血壓變化大! 心臟科醫列「注意事項」:不可大意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505

跑步只排第5! 復健醫師推薦「降血壓」5大運動:不移動的最厲害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4年公布數據,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等於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全台估計罹患高血壓民眾更是高達462萬人。當血壓過高,就容易引起中風、腎臟病變、心血管疾病,因此不少民眾除了藥物,也會透過規律的運動來控制自己的血壓。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就指出,「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結合訓練」、「等長運動」等運動方式,對降低血壓都有幫助。其中以「等長運動」對降低血壓效果最顯著。不過王思恒也指出,真正對降低血壓最有幫助的運動方式,其實就是你「喜歡、方便且能夠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再厲害的運動方式,不做都沒有笑。近日,復健科醫師王思恒在臉書粉專分享「能有效降血壓的5種運動」。王思恒指出,第5名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氧運動」(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包含走路、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只要規律持續,可以降低收縮壓4.5毫米汞柱。第4名則是「肌力訓練」(dynamic resistance training),如舉啞鈴、深蹲、拉單槓,規律做可以降低約4.6毫米汞柱收縮壓。王思恒還表示,將以上2種訓練方式結合起來,就是第3名的「結合訓練」(combined training),在訓練中有意識將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一起做,收縮壓能降低6毫米汞柱。至於第2名則是「等長運動」(Isometric exercise),如靠牆深蹲、棒式、平板支撐、坐空氣椅等都屬此類,王思恒解釋,這種訓練方式是肌肉在不改變長度的情況下產生力量的運動,在運動過程中,身體幾乎不會產生移動。每週規律的進行「等長運動」,降收縮壓的效果是最棒的,可降8.2毫米汞柱。至於冠軍,王思恒笑說「就是你喜歡、方便且能持之以恆的運動」,因為再厲害、再有效的運動,只要你懶得做它,就無法發揮成效,因此他再次提醒,唯有「規律而持續的運動」才能有效降血壓。內分泌新陳代謝專科醫師蔡明劼醫師過去也曾提醒,任何運動都好過『坐著不運動』,不論做什麼運動都有降低血壓功效,重點是選擇自己喜歡,且可以持續下去的運動。因此民眾不妨多加嘗試,並持之以恆地養成運動習慣。

無官一身輕?王必勝9個月狂減16.5公斤 持續做2事:高血壓也好了
衛福部前次長王必勝去年9月開始減重,至今7個多月已減了16.5公斤,從92公斤減到75.5公斤。王必勝透露,自己約4、5年前發現血壓偏高,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收縮壓大致控制在130~140左右,不是很穩定,他深知道原因跟自己體重過重相關,果然減重後已停止服藥快2個月,血壓也都能維持在正常值。「無官一身『輕』?」王必勝今天(12日)在臉書分享減重成果,他自從去年9月開始減重,至今7個多月已減了16.5公斤,從92公斤減到75.5公斤,「前3個月減了12公斤,後面4個月大概每個月減1公斤左右。目前已建立了自己的模式,應該是沒有復胖的問題,目標是再減3公斤左右,相信可以輕鬆達成。」他提到,自己約4、5年前發現血壓偏高,所以開始服用降血壓藥物,收縮壓大致控制在130~140左右,不是很穩定,「我知道這跟我體重過重應該相關。果然減重下來後,目前已停止血壓藥快2個月,血壓也都能維持在正常值了。另外基礎的心率也降了約20 bpm,回到比較年輕時的65 bpm上下。」王必勝說,透過持續重訓及運動,除了體重下降外,體脂肪的百分比也下降,骨骼肌的百分比提高,這部分除了量測數字,也很容易從身型明顯的變化觀察到,「至於日常作息方面,我本就是能量充沛、睡眠良好的人,目前一樣維持沒有變化。至於外觀,對我個人來說是沒那麼重視,但自己看起來的確是清爽順眼些。」王必勝強調,自己在減重過程中,完全沒有打針、吃藥或使用相關保健食品,但他並不反對使用合法的減重藥物來做協助,重要的是建立安全有效且可持續的生活模式,才能避免長期依賴藥物,也避免復胖,「這不是炫耀文。做為一個醫師及前衛生官員,希望能透過自己減重的切身經驗,讓需要減重的朋友參考一下。」

高血壓男跑步機「昏迷1小時無人發現」 法院判飯店要賠、保險公司免賠原因曝
呂姓男子2021年入住一間飯店他在健身中心跑步機時滑落昏厥,1小時後才有人發現但送醫死亡,家屬提告後,法院認定飯店提供的服務欠缺安全性判賠償380萬餘元確定。家屬另請求保險公司給付300萬元部分,最高法院認為呂是心血管疾病突發致心因性休克而死亡,非屬「非由疾病引起之意外傷害事故」,判決敗訴、保險公司免賠確定。呂男2021年1月11日入住飯店,當晚9時許26分使用健身房之跑步機,於同時58分59秒因不明原因昏厥跌落跑步機,導致顱內出血,嗣於同日22時57分經飯店員工發現,以CPR方式對其進行急救,並向消防局報案後送醫,於同日23時23分宣告死亡。死者家屬指控,中飯店未予即時救治,所提供之服務不具安全性,致使呂未能獲得即時有效急救而導致死亡,屬外來、突發、不可預料之意外,但保險公司竟以呂之死因並非系爭保險契約所稱之意外傷害事故,而拒絕理賠。因此提告請求法院判命保險公司給付300萬元。歷審認為,雖可認飯店提供服務未具有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而使呂錯失救援機會,但無法證明呂遭受「意外傷害」致其死亡,家屬未能能證明呂之死亡因意外事故所致,與保險契約所定之保險事故不符,判決敗訴,上訴後,最高法院駁回確定。

健康篩檢不用再跑多很科! 奇美醫院設立「健康哈伯站」一條龍流程超便利
為實踐「健康臺灣」之國政願景,自2024年起,奇美醫院調整整合預防保健服務模式,將原有「癌症篩檢站」更名為「健康哈伯站」,提供更便捷的一站式整合式健康篩檢服務,不僅強化全人照護,更提升醫療加值服務的便利性,讓民眾能更輕鬆掌握健康狀況。癌症篩檢站更名 整合健康篩檢一條龍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部長蔡岡廷說明,「健康哈伯站(Health Hub)」名稱靈感來自「哈伯太空望遠鏡」的探索精神,代表透過數據分析與智慧醫療,提升健康促進與預防醫學,實現「Health for All人人健康」的目標。健康哈伯站整合了成人預防保健、政府補助各類的癌症篩檢服務(如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及胃癌試辦等),以及長者功能評估(ICOPE)等多項服務,民眾只需前往「健康哈伯站」,即可查詢各類預防保健篩檢資格及完成預約,不僅縮短就醫時間,同時由專業團隊協助後續陽性個案的追蹤,形成一條龍的友善醫療服務流程。擴大服務科別提升便利性 使用成長幅度近五成蔡岡廷部長表示,為提升民眾健康篩檢便利性,也針對成人預防保健系統及流程進行簡化,除家庭醫學科門診保留既有服務外,更擴展至各內科專科的門診,讓民眾在就醫時,即可一併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並於同一科診進行後續管理及追蹤,縮短民眾來回奔波。調整相關流程後,奇美醫院使用成人預防保健之民眾由2023年的1,712位提升至2024年的2,501位,成長幅度達46.09%。健檢新增「慢性病風險評估」 五大健康管理要點是關鍵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健康促進組組長王美仁說明,為應對國人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盛行率逐年上升,衛生福利部自今(2025)年起,將成人預防保健服務的免費定期健檢年齡門檻由40歲下修至30歲,並擴大健檢諮詢範圍,除既有的戒菸、戒酒、戒檳榔外,新增慢性病風險評估、腎病識能、每週150分鐘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指南(健康餐盤),希望透過生活習慣諮商,幫助民眾及早發現三高風險,優先以生活型態調整降低慢性病發生率。此外,蔡岡廷部長強調,「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血壓管理」、「戒菸戒酒」、「定期篩檢」是維持良好身體狀況的關鍵。即使已被診斷慢性病,也不用過度擔憂,只要依照醫囑規律服藥並定期回診,就能有效降低併發症風險。【延伸閱讀】臺北市學齡前兒童健康篩檢3月起跑! 「前中後注意事項」看這結合科技助攻! 奇美醫院「運動強化中心」讓全齡族群安全、有效動起來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98

37歲男坐雲霄飛車頭暈!檢查驚見「顱內出血」 醫示警:這些人別玩
風馳電掣的速度與瞬間失重的刺激,讓雲霄飛車成為許多人追求驚險體驗的熱門遊樂設施。然而,大陸湖北省武漢市一名37歲的周姓男子,近日陪同家人乘坐兩次雲霄飛車後,卻意外遭遇了顱內出血。五一假期期間,周男因頭暈頭悶等症狀,前往武漢亞心總醫院就診。經檢查,醫生發現他的顱內存在異常情況。綜合陸媒報導,武漢亞心總醫院神經內外科主治醫師程剛表示,「患者不能扭頭,他一扭頭的話就感覺頭痛,做了核磁共振檢查,診斷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據了解,硬膜下血腫是指血液積聚在硬腦膜下腔引發的疾病,也是顱內出血最為常見的類型之一。程剛說明,「我們大腦像個雞蛋一樣,雞蛋清和雞蛋殼之間還有一層膜,它出血就像在雞蛋膜和雞蛋清之間,咱們腦袋表面和一層膜之間形成的一個血腫。」通常情況下,硬膜下血腫多見於有外傷史的老年人,但周男年僅 37 歲,近期也並無任何外傷經歷,究竟為何會發病?醫生在追溯病史時,發現了一個關鍵細節,原來周男在假期內乘坐過雲霄飛車。程剛指出,「他連續坐兩次,第二次之後明顯出現了頭部不適,過山車的急加速或者減速,也會導致腦子瞬間的移位牽拉,這種慣性的作用下,牽拉導致一個腦血管裡面,比如說一些微小血管橋靜脈破裂導致這種出血,慢慢滲出之後形成一個慢性硬膜血腫。」醫生分析,患者本身的腦血管或許存在潛在疾病或發育異常問題,而雲霄飛車劇烈加速、減速刺激,最終誘發了疾病。隨後,醫院為周男進行了急診手術。醫生提醒,患有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在體驗雲霄飛車時務必謹慎。這類人群腦血管出現病變的可能性較大,過山車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強大重力加速度和離心力,極易誘發意外。

不用頻繁到院洗腎! 「1透析方式」助腎病患維持正常生活
臺灣腎臟病人數已高達263萬人,相當於每9人就1人有慢性腎臟病。面對末期腎衰竭,透析治療是延續生命的關鍵,但血液透析須頻繁往返醫療院所,腎友生活步調只能大改變。「腹膜透析」無需頻繁到院治療 不影響日常生活台中慈濟醫院腎臟科主任陳一心指出,近年來「腹膜透析」因兼具療效與生活彈性,逐漸成為腎友的新選擇。50歲業務孫先生每天奔波在客戶間,定期追蹤檢查時發現腎功能嚴重惡化,必須透析治療。當他得知要洗腎時,內心掙扎近半年,那段時間,身體無法排出毒素,機能逐漸衰退,甚至出現食慾不振、噁心等症狀。在建議下,孫先生選擇腹膜透析治療,利用人體的腹膜過濾廢物,只需每日定時更換透析液,無需頻繁到院治療。陳一心主任補充,透過早晨和睡前各執行一次換液,不會影響日常生活,操作流程也不複雜,只要注意清潔和基本步驟就能完成。患者透析初期,醫護團隊仍持續指導,一個月內反覆練習,第二周就能獨立操作。自動化腹膜透析機 夜間睡眠自動完成洗腎陳一心主任解釋,腹膜透析對心血管負擔小,且能穩定控制體內毒素,尤其適合像孫先生這樣需要高度自主性的上班族。許多腎友誤以為腹膜透析很困難,其實只要遵循正確操作步驟,安全性非常高!此外,現代科技有自動化腹膜透析機(APD),可在夜間睡眠時自動完成洗腎,進一步減少日間的操作需求。腎病治療選擇個人化 大幅提升生活品質陳一心主任呼籲,大家應定期檢查腎功能,尤其有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更需注意。他強調,治療選擇應個人化,沒有所謂「最好」,只有「最適合」。隨著醫療進步,腎臟治療已從「延續生命」邁向「提升生活品質」的新時代。【延伸閱讀】「腹膜透析」成國際趨勢!6旬老闆在家就能洗腎 繼續拚事業不受阻【洗腎專題】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人數比例懸殊 醫籲從全人層面審慎考量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628

3歲女童急性鉈中毒眼神呆滯、無法行走 警方曝背後竟是人為投毒
中國湖南省1名3歲女童因不明原因出現眼神呆滯、無法正常行走等症狀,甚至嚴重落髮。就醫後發現,女童血液及尿液中「鉈」值嚴重超標,確診為急性鉈中毒,警方介入調查後確定是人為投毒。根據港媒報導,有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工作人員透露,2024年4月時1名3歲女童因不明原因眼神呆滯、無法正常行走,女童家屬形容「孩子突然跳不起來,走路像踩棉花,頭髮大把大把掉」。女童被送往湖南省職業病防治院治療,經過檢查,發現女童血液及尿液中「鉈」值嚴重超標,醫生認定女童為急性鉈中毒。該名女童在治療1個月後順利出院,據悉,這名女童是湖南人,長住於山東省,就醫時醫生建議家屬報警,以查明中毒的原因,山東警方經過調查後,確認是人為投毒。據了解,鉈屬於重金屬,在常溫下暴露於空氣中會迅速氧化變為灰色。鉈能夠有效模仿離人體中必要的鉀元素,並取代身體各部位中的鉀,並導致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僅需僅10至15ppm的鉈,便能使1名成人死亡,鉈的毒性高於砒霜,生活中常見引起鉈中毒的可能方式為誤食礦區附近的野菜,飲用受汙染的河水、井水等。鉈中毒的潛伏期為48小時,中毒的患者會有嘔吐、噁心、腹脹、腹痛、便秘等症狀,少數人會有腹瀉的情況。在攝入鉈的數小時之內,也可能發生心跳過快、高血壓、胸痛等症狀;2天到2週後會出現肌肉無力、四肢也會如被,萬針穿刺般疼痛,突然落髮也是典型的症狀。此外,部分個案還會發生急性腎損傷、肝毒性、貧血等,2週至3週後,病程進入晚期,視神經會萎縮導致視力喪失、運動障礙、言語障礙、智力異常、記憶障礙,以及焦慮、憂鬱等症狀。不過醫生也表示,鉈中毒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及早發現並治療,急性鉈中毒的患者是能完全康復的。不過若是重度中毒患者,致死率就會提高,即使痊癒了,也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

60歲以上女性8成患骨鬆 健保擴增給付「3族群受益」
台灣人口高齡化進程加速,骨質疏鬆症(簡稱骨鬆)已成為次於高血壓的第二大慢性疾病,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與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其中女性占比達80%。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有鑑於此,中央健康保險署自今年3月1日起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包括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根據統計,骨鬆性骨折後,一年內再次骨折風險高達近45%,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風險也進一步增加。過去,僅有骨鬆性骨折者才能使用健保給付,如今健保擴大給付範圍包含:(1)初級骨折預防:在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BMD) T值小於等於-2.5合併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溼性關節炎或長期使用類固醇(>5mg/d) 超過3個月者。(2)次級骨折預防:擴大骨折給付範圍至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和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理事長表示:「骨鬆高風險族群不分男女,包括:停經後婦女及五十歲以上接受骨質疏鬆症追蹤治療、有骨折病史、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出現駝背、變矮超過四公分、站立直視前方時後腦沒辦法貼到牆等也應注意,及早安排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骨密度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長期類固醇使用者同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及早篩檢及早治療。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暨國防醫學院助理教授盧俊吉秘書長指出:「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不容忽視,台灣近4成類風濕性關節炎者併有骨鬆,脊椎骨折率逾13%。臨床上,每4位類固醇使用者就有3位為骨鬆,類固醇使用越久、劑量愈高,骨折風險越高,這類患者急需提高骨鬆意識。」盧俊吉秘書長分享,一名年僅25歲的女性患者,因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已長期使用類固醇超過10年,18歲時即被診斷為類固醇誘發性骨質疏鬆症,需每月搭機往返澎湖與台北接受治療,某次飛行途中遭遇亂流劇烈顛簸,突感後背劇痛,就醫後發現腰椎與薦椎發生壓迫性骨折,骨密度T值僅-3.8。當時因骨質狀況嚴重受損,僅能以止痛藥物搭配手術處理。盧俊吉秘書長強調,健保擴增「初級骨折預防」治療策略,有助於自體免疫疾病的骨鬆共病患者和長期使用類固醇者,啟動骨鬆治療,降低骨折風險,提升照護品質。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暨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成大醫學院老年學研究所吳至行教授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吳至行教授補充,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吳至行教授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鄭女士有30年糖尿病史,今年初在家不慎跌倒後腰部疼痛不適,當下未及時就醫。直到一次回診時提及腰痛持續,吳至行教授當下即刻判斷安排X光檢查與DXA骨密度檢測,才發現髖部股骨頸骨密度T值已低至-2.5,不知不覺已罹患骨鬆,所幸當下未出現骨折。為避免日後骨折發生,除了要避免跌倒,目前也已啟動健保骨鬆長期治療規劃。鄭女士分享,自己多年來與糖尿病為伍,但從未接受過骨密度檢測。「沒想到一次意外的跌倒,才驚覺自己早罹患骨鬆。」她提醒同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應積極關注骨骼健康,及早進行骨鬆篩檢。